

人间要好诗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精选当代各种风格的好诗词。
公众号

唐宋词名篇鉴赏(八)| 皇甫松《采莲子》
采莲子
之一
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之二
船动湖光滟滟秋举棹。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遥被人知半日羞年少。

皇甫松这两首《采莲子》,摹写采莲少女的娇憨之态和娇羞之情。词咏本调,是早期写作的标志。第一首写采莲少女“贪戏”。第二句里的“戏”和第三句里的“弄”,都是“玩”的意思。贪玩是年轻人的天性,尤其是对于未谙家室操劳和生活艰辛的未嫁“小姑”来说,更是如此。何况此时此际,是来到这一大片十顷相连、清香弥漫的荷塘里。置身于“菡萏香连十顷陂”这样美好的水乡野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平日里略觉拘束的女孩子,会有一种身心愉悦的解放感,植根于生命深处的戏耍玩闹的少年心性,便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你看词中那贪玩的少女,果然陶醉于美好的荷塘景色之中,嬉戏流连,以致忘记了采莲的劳作。天已黄昏,少女兴犹不减,还在恣情戏水,以至于把船头和衣裙都弄湿了。她便索性脱下裙子,裹起鸭儿,继续逗弄起来。三、四两句“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承接第二句“小姑贪戏采莲迟”,时间上把“迟”字落实到“晚来”,可知女孩子从早到晚,在荷塘里玩耍了一整天,这不正是“贪戏”的具体表现吗?然而,她的“贪戏”不止于此,黄昏的天光里,她仍沉酣于玩水的快乐,对于船头水湿、一片狼藉不管不顾。脱裙裹鸭的动作细节,不仅把她的娇憨和快乐推向顶点,同时也写出了女孩子特有的对小动物的爱怜和顾惜心理,若是更粗心也更野气的男孩子,大概不会对小动物这样温柔以待的,这里存在着性别的差异。这首词中的少女形象,憨态可掬,活泼可爱,极为生动逼真,“体贴工致,不减觌面见之”(汤评《花间集》)。 在第一首摹写了采莲少女“贪戏”的娇憨之态后,第二首摹写采莲少女“贪看”的娇羞之情。采莲,是指折取莲蓬,采摘莲子。莲荷夏日开花,花瓣凋落之后,花芯拱出莲蓬,状如蜂房,称作莲房。莲房里的莲子,大约从初秋开始,次第成熟,采莲的劳作这时便开始了。所以这第二首第一句“船动湖光滟滟秋”,就在写景之中点出了“采莲”的季节背景。秋日荷塘,波光潋滟,采莲少女举桨划船的当儿,偶一抬头,被水边少年的风姿深深地吸引,不觉频频看觑,一时忘记划船,听任莲舟顺水飘荡起来,这便是第二句“贪看年少信船流”所写的情景。这里字面上写莲舟顺水漂流,实则喻示少女的心此时已如不系之舟矣。三四句“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是说少女看到入迷,竟然下意识地隔水向着少年抛掷莲子,主动示爱。结果被人看见了,她才蓦然惊觉,羞涩不已。“莲子”谐音“怜子”,“子”指男子,翻译成白话,就是“爱你”的意思,多用于女性对男性的爱情表白。这种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在南朝乐府诗中出现最多,比如《西洲曲》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就是著名的文本例子。这首唐人采莲词中的“莲子”,寓意和用法与南朝乐府相同。词作通过动作、表情、细节描写,展示情窦初开的少女爱情心理,生动传神。

这两首《采莲子》,前首写少女娇憨,此首写少女娇羞,前首写其“贪戏”,此首写其“贪看”,皆是未经世俗戕害的人类天性之自然表现,浑金璞玉,无比美好。生逢唐代社会,又处江南民间,礼教的束缚本较宽松,所以才有词中少女那份令人着迷的天真烂漫,这是青春生命自由舒展的原始状态。缘此,这两首《采莲子》虽是文人词,但其清新质朴的风格,更像是采莲民歌。
采莲类诗词的书写,最早的文本当是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个具有母题、原型性质的初始文本,就是“劳歌”和“情歌”合二为一的。鱼儿在莲叶间游遍南北东西的自由欢畅,正是采莲男女在荷塘里恣情嬉乐的喻指。江南水乡的采莲劳动,本就带有游戏娱乐和男女爱情的成分,这种特定的地域民俗,在历代采莲类诗词中都有生动的反映,皇甫松的《采莲子》也是如此。从体式的角度看,这两首《采莲子》如果去掉句子后面“举棹”“年少”的和声反复,就是两首七言绝句。加上和声,就从绝句变成了演唱的歌词。绝句在唐代叫“声诗”,也是作为歌曲传唱的,但绝句是齐言,配乐演唱或有不便,于是添加“泛声”“和声”,齐言因此略显参差,以收到更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关于这两首词,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说:“采莲时,女伴甚多,一人唱‘菡萏香连十顷陂’一句,余人齐唱‘举棹’和之。第二、三、四句亦同。此二首写采莲女子之生活片段,非常生动,读之如见电影镜头,将当日采莲情景摄入,有非画笔所能描绘者。”认为是江南采莲劳动场面的实写,一人主唱,众人和唱,气氛热闹。这样理解,正好具体印证了采莲劳动的游戏娱乐性质。但是也有研究者指出,古代的采莲类诗词,描写的是关于采莲活动的虚拟表演,唱歌的采莲女,就是装扮的演员。艺术与生活,在这种虚拟表演里,就更加密不可分了。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南乔,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搜狐教育全国分省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兼事诗歌创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韵文学刊》《诗探索》《词学》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传统与现代之间》《诗词曲新论》《不薄新诗爱旧诗》《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等专著1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在《奔流》《河南诗人》《中华诗词》《小楼听雨》等刊物和平台发表诗作300余首,编有个人诗选《餐花的孩子》《时光留痕》《与经典互文》等。论著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友读品节百社联荐优秀文艺图书,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暨孟浩然新田园诗歌奖理论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