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函谷关游记
文/刘玉伟
近日,我们跟团来函谷关游玩,因为天阴下雨,我们是一半欢喜一半遗憾。欢喜的是来到老家河南,走进了函谷关,遗憾的是由于年龄偏大,没有一睹函谷关的精华景点。就像我们前一段时间去剑门关时,在景区里面仅仅走了不到三分之一。人生总会留有遗憾,不是不想,而是力不从心。年龄真的不饶人!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涧河),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西安和洛阳),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河南是我的老家,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在河南长大的,因为生活所迫,十几岁时就逃荒到了西安,并在西安相识相爱,结婚生子。我虽然说是生在西安长在西安,但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让我依然对河南情有独钟。我们在报名要来旅游后,就天天关注着河南的天气预报。听说这两天有中到大雨,我们真的很担心会影响到这次的行程。
都说春雨贵如油,好就好在那天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车过了潼关,进入河南省的地界后,雨下的不大,有的地段路面还是干的。上午十点多到了函谷关景区时,天空也仅仅是零星的小雨。

我们走进函谷关景区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路边盛开的桃花,还有那翠绿的柳树。右手边那一大片涧河水面上,波光粼粼,一串串细雨洒落在水面上,掀起来阵陈涟漪也都让我们赏心悦目。寒风习习吹来,我们又感受到了春寒料峭和倒春寒的威力。但是,这些都挡不住我们游函谷关的热情。
我也是很早就知道函谷关的,我的一个朋友喜欢诵读《道德经》,在她的推荐下,我也买了线装的,由中华吟诵学会理事、西安市吟诵学会会长、陕西传统吟诵传承人、西安交通大学文治书院通识导师魏俊梅老师主编并签名的《道德经——吟诵读本》一书。我也是从那时起,知道函谷关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古圣地,是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来这里朝圣祭祖。

有史料记载《道德经》的版本多达1800多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道德经》自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著作有着极大的热情。就连德国哲学家尼采都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这也是我要来函谷关的原因之一。
函谷关除了是道家圣地外,也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是千百年来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我们走在函谷关景区里面,我眼望四周,只见群山环抱,河水碧波荡漾,处处绿树成荫,满园鲜花盛开,香气扑鼻,好一派和平景象。我又想到了脚下的这片土地,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里,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还是进联关中,函谷关都是山东入关中的重要通道。

我站在高高的德坛上,仰望天空,在那一大片一大片的阴云密布里,我似乎看到和听到了古代时期,这里车马嘶鸣,人声鼎沸的战争场面。在我的耳边又响起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熟悉的歌声:“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我们走在函谷关景区里面,绵绵春雨时大时小,走在景区里那如镜面一般的道路上,我们不停地用手机拍下一张张美照。我们经过几座桥,正沿着河边朝前走时,河对面老子那金黄色的巨大雕像一下子就映入我们的眼帘,大家的兴趣又一下子提了起来,我们走到跟前纷纷和老子像合影留念。我们因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又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大家都不想再朝里面走了,我们也怕在里面迷了路,就又原路回到景区的大门口。

我们在服务大厅里休息和吃饭的时候,听导游吴玲说,我们团队里五十多人里面只有十几个团友走到头了,那里面才是函谷关景区的精华所在。如函谷关关楼、太初宫(老子写《道德经》的地方)、鸡鸣台(成语鸡鸣狗盗由此而来)、老子倒骑青牛过函谷关的石雕像等等。我们虽说没有走到面里,但是有的团友,尤其是喜欢用相机拍风景照片的团友阿东,在里面拍了很多好的照片,他把照片发到旅游群里后,也让我们大饱了眼福。
我们第二天在从卢氏县返回西安的途中,在大巴车上又远远地看到了高高耸立在峡谷中的老子那金黄色的雕像。我又想到了唐.李白的诗:“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还有唐.杜甫的诗:“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还有金.辛愿的诗:“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另外,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也都曾经亲临函谷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就有100余篇。这就是函谷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

刘玉伟,2023年3月26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