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的长耳沟传说
陈月平
长耳沟,一块九龙朝拜的宝地,位于回龙镇周家村,与桑木、永安同时原隶属仁怀县,1966年行政区划改革,随仁怀县划归习水。清朝末年,义门陈迁黔始祖陈万里(1916-1563,字德远,四川内江人,出生于富顺县赵扬乡石马坝,明朝嘉庆庚子年举人,广丰县知县)之第三代孙、明朝朝廷谏议大夫陈可信之后裔在此开疆拓土,开基立业,是距今约4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山清水秀,地势平缓,梯田层层,好一派山水田园美丽风景。
“长儿沟”的演变
相传,约450年前,陈万里因政治避难率家丁落业仁怀庄子上老翁坟(老姑坟)。为了拓展基业,与长子陈可信渡过浪子口天险,沿途查看,寻找拓展之地。他们沿浪子口,穿过马湖营、煤将营,翻越周家场,沿向阳河看个究竟。当来到一悬崖下(风岩)小憩,回头遥望,斜对面一片平地,对面九龙朝拜在河里饮水,山脉从火食坪直下突然在木塘水右侧闪现一平地,形成了一个椅子的地形,然后构成梯形缓缓下河。河对面一个独特的圆形山堡与地形相配形成了一个看得山,望得见水的风水宝地,于是指点其子陈于鼎在此开基立业。
陈可信随同长子陈于鼎落业此地后,故起地名“长儿沟”,随着年代的变迁,后来演变为“长耳沟”。父子俩领着家丁等人在此开垦荒地,刀耕火种,修房造屋,创立基业。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终于修通了从潘家湾至长耳沟老堰(水渠)灌溉农田,为后世子孙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不杇伟业。传说在修建风岩大沟老堰涵洞时,由于没有技术,石拱多次垮塌,修了又垮,垮了又修,最后买个“白人”“祭奠”后石拱桥才修完成。
水渠修通,为长耳沟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条件,逐渐将开垦的梯土改成梯田,由广种薄收的玉米、小麦改种水稻,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呈现了梯田层层米粮川的景象。
由于扩大再生产,可信祖又动员自己小儿子于震来与长兄共同创业,先后开垦了从下沟到风岩连片500亩良田。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强化责任,于鼎祖深明大义,高风亮节,分家析产时主动提出弟弟于震管业长耳沟,他管业下沟的土地,各自成家立业。兄弟俩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六畜兴旺,成为近代陈氏家族历史上口语相传的弟兄谦让故事。
由于可信祖办事公正,处事严谨,积极支持地方公益事业和衙门工作,享有崇高威望,经层层举荐,可信祖被朝廷封为谏议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因陈氏基业不断壮大,随后,其他兄弟叔侄先后来风岩、小坪对沟两岸安居落业。
神奇的大庙
据长辈口语相传:从前,长耳沟这宝地上位于堰沟坡(地名)有一座寺庙,人们习惯叫它“庙子”,位于可信祖修建的“老堰”下不远处。据说这里菩萨十分灵验,哪家有什么不顺利或孩子生病之类的事,到庙子上烧香,祈求菩萨保佑,或拿些香灰兑水喝,不顺的事也会变顺。后来,破“四旧立四新”把庙子拆除,恢复成良田。据说在挖田过程中挖到碗口大的一根地瓜根,流了三天三夜的殷红的液体(人们说它是流血),有人说是“龙脉”。随后一对“金鸭儿”从庙子上飞往水洞坪方向去了。后来,由于瘟疫,长耳沟的大人小孩死去不少,整个村民组只
俗话说:“山管人丁水管财”。长耳沟的山,系大娄山系,对面由安青山、刘清山,大平小平山,拴牛洞山等九个大小山脉组成,缓缓直下,汇聚于天堂庙河边,背后的火石坪、记过湾、岩口坡作为长耳沟的“靠背”。丰岩大岩与下沟大岩为扶手,与蜿蜒曲折的向阳河成为一道九龙朝阳的风景。由于祖先们世代繁衍生息,后来长耳沟人口不断增长,从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近300人,可谓“人丁兴旺”。
水有灵性
山有山的温度,水有水的灵性。长耳沟即看得见山,又望得见水,山水林田融为一体。长耳沟的水常年来自于向阳河,发源于向阳村黑趟子和洞湾村的丰岩沟,一路水势平稳,四季潺潺流水。在丰岩响滩子形成小瀑布,婉如一股银水,倾泻而下,十分壮观。九曲连环后流向响水洞。老祖宗们在向阳河上先后开凿了6条水渠,犹如六根银色的“腰带”,将长耳沟梯田包裹的严严实实,与九条大大小小山脉遥相呼应,描绘出一幅山水田园的美丽画卷,让子孙记忆这留住乡愁的地方。
插旗山偷藏“鸡不叫狗不咬”
插旗山是位于河坝老顶的一个圆圆的小丘陵,与长耳沟隔河相望,祖先们形象的把它说成是长耳沟的“胎源”。相传王氏请风水先生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择地而来,在插旗山择到一福地,于是用小木箱将其祖坟尸骨“偷藏”于此。自此丰岩、长耳沟、小坪对沟两岸鸡不叫狗不咬。随后,乡亲在对河两岸进行仔细查找,终于在插旗山上顶上找到几根香头,确定位置后把偷藏剔除,然后对沟两岸老百姓才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天堂庙“燃天”
天堂庙位于锅底凼河对面,龙洞湾河边。相传寺庙距有100多年历史。寺庙主持为小坪陈学光和伙食坪洞上应红先生。 寺庙为正殿5间,分别供奉有天公、天母、猪倌菩萨、药王菩萨等4尊佛像。寺庙后边有一溶洞,也叫天堂洞,洞内有一清泉,供寺庙饮用。但凡每年农历“三月三”这天,即天公、天母的生日,四面八方的信徒都聚集在天堂庙前河里的一块大石板上“燃天现土”,祝贺菩萨生日。据传菩萨十分灵念,但凡为天公天母“燃天”,就会下雨,这也昭示着当年会风调雨顺。一九五二年,土地改革后横扫牛鬼蛇神,将天堂庙捣毁。几经周转,天公、天母两尊菩萨由地方人士辗转到下沟“洞头”,后由长耳沟陈月章等人牵头,周家村潘家湾村民组朱泽泉(曾用名朱泽伦)出资20万元及群众捐资,恢复修建为下沟“显应山寺庙”。
斗转星移,400余年的变迁,也使如今的长耳沟物是人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周公路横贯长耳沟,机耕道像一根“玉带”拴在腰上把长耳沟装扮的漂漂亮亮。人口已从大集体的不足六七十人增长到如今近300人,大学本科毕业生达20余人,规模养殖户4户。“四在农家”创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红梁为主导产业,猪、牛、羊为养殖产业的格局已经形成,使长耳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些口语相传的故事,给长耳沟这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期待后世子孙去耕耘、去开发!同时欢迎社会贤达、企业家及有识之士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期待着,我们期待着......
陈月平,男,汉族,大学本科文化,高级教师,习水县回龙镇中心小学原校长、党总支书记;现习水县回龙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习水县首批教学名师;遵义市骨干教师,遵义市师德标兵、贵州省优秀山区教师;贵州省首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贵州省教学和教改实验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百名优秀德育名师;全国校园文化优秀校长;西南文学网散文编辑,分别在贵州教育、遵义教育、中国德育、中国教育信息化、德育报等发表20余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