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中国桥梁工业和玻璃工业两摇篮
在秦皇岛的历史上,叫人称奇和关注的还有这里诞生了中国现代工业的两座摇篮:中国桥梁工业的摇篮——山海关桥梁厂和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耀华玻璃厂。这两座摇篮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但显现了中国现代工业百年发展的艰难历程,也展示了中国现代工业百年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后半叶,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科技,投资兴办产业以增强国力的“洋务派”。因组织淮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太平军和捻军起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积极主张“洋务”,从70年代始,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等。
在开办津榆铁路之初,李鸿章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奏准把光绪七年建的不足十公里的唐胥(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延伸至芦台,并组织开平铁路公司收买唐胥线,派伍廷芳为总理,举唐廷枢为经理。至光绪十三年二月总理海军衙门奏准铁路展修至天津,并成立中国铁路公司。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国铁路公司资本告罄,难再接修,当时清政府正要在山海关建立海军根据地,极需要将铁路延伸到这里以便联络,于是设立“北洋官铁路局”于山海关,以李鸿章为督办,裕禄为会办,继修接修至山海关。1892年,铁路修到滦县,开始架设当时中国第一大钢结构桥梁——滦河大桥,当时的钢结构是从外国进口的,但架桥施工人员都是中国人。因修建铁路工程所需,1893年,北洋官铁路局在山海关城南董庄北侧设立了一个锻制铁路公务用品的工厂——山海关工厂。这是今天山海关桥梁工厂的前身。
1894年2月,滦河大桥竣工,北洋官铁路局把参加建设滦河大桥的300多人合并到山海关工厂,由清政府投资白银48万两,组成“山海关造桥厂”。同年4月11日,山海关造桥厂正式开工。于是中国诞生了第一个桥梁制造工厂,开始了中国造桥工业新纪元。 建厂初期,因为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原因,工厂任命英国人鲍恩(Borm)为总管,设桥梁房、机器房、木工房、铁炉房、油漆房等五个工作房。第二年,工厂总管改由英国人霍华德(H•G•Howard)担任。霍华德在任上干了17年(1895年8月到1922年9月)后因病辞职,由副厂长英国人博曼接任厂长。一直到1925年,工厂由中英合办正式收归国有后,工厂厂长的职务才由中国人担任。
1898年10月,正值清政府宣布秦皇岛为自开口岸不久,关内外铁路督办大臣胡燏棻与英国华英公司签订《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合同规定借款230万英镑,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一切产业作为借款抵押品,山海关造桥厂作为借款抵押品也由清政府官办变为中英合办。这一年,造桥厂从英国及唐山购进中型铣床、牛头刨床、旋床、边刨床、曲拐式型钢调直机、水压铆钉机、三辊弯板机等七台设备,此后,造桥厂不断从国外(主要是英国)购进造桥设备,造桥能力大大增强。1905年,清政府批准袁世凯、胡燏棻的奏请,修建京张(北京至张家口)铁路,京张铁路由詹天佑任会办兼总工程师,经过4年的奋斗,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山海关造桥厂为全线制造钢梁桥121座,计1951延长米,其中钢梁最大跨度为33.5米(110英尺)华伦式桁梁。
1907年,由“北洋官铁路局”几经更名为的“关内外铁路总局”又改名为“京奉铁路局”了,山海关造桥厂也就改名为“京奉铁路山海关造桥厂”,工厂职工达到506人。
1910年,为生产铁路道岔,工厂新建建筑面积为186平方米的道岔厂房,同时从英国购置了龙门刨床、摇臂钻床、弓形锯床等9台机械设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实工厂建筑面积已达5625平方米,机器设备达到50台。1912年,辞交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的孙中山先生,以筹划铁路全权的身份视察京奉铁路,于9月24日考察了山海关造桥厂。这一年,工厂生产钢质制品达774吨,铁质制品75吨。道岔辙尖150吨,产品价值达15.58万元。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0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即派长辛店机厂工人、中共最早一批工人党员杨宝昆(1880年~1928年),以铁匠身份到已于1916年改名为“京奉铁路山海关铁工厂”(也叫“山海关京奉路铁工厂”)的工厂里开展工运活动,那时的山海关铁工厂已有职工1062人,工人阶级已经发展壮大为一支强大的力量。翌年5月,共产党员金凤路、稽查员、安体诚、陈为仁来山海关,帮助铁工厂工人筹建俱乐部,并派工人崔玉书到京汉铁路长辛店机厂学习工人斗争的经验。7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共产党中央委员邓中夏来山海关铁工厂指导工人运动。8月15日,作为中国早期工人俱乐部的“山海关京奉铁路工友俱乐部”在山海关南门外的庆福里2号成立。工人民主选举出以佟惠亭为委员长、景树庭为副委员长的17名俱乐部委员,并建立起由佟惠亭为委员长、鲁懋堂、杨宝昆、李跃东、杜希林为委员的秘密工会组织,这是秦皇岛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工会组织。工人阶级自己的工会组织一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王尽美便来到山海关铁工厂直接组织和领导这里的工人运动。他以冶铁徒工身份为掩护,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巨大变化,提高工人们的政治觉悟。9月间,王尽美、杨宝昆先后介绍铁工厂工人刘武、佟惠亭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以杨宝昆为组长的秘密党小组。这是秦皇岛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在王尽美和党组织的领导下,工友俱乐部带领工人群众开展了反封建把头工贼、争工人基本权利的斗争,并于1922年10月4日举行京奉铁路和秦皇岛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人大罢工。1922年10月9日,铁工厂的工人们卧轨截车,中断铁路交通4小时,迫使京奉铁路局于10月12日回了电报,答复了工友俱乐部提出的条件:

(一)陈宏经(副厂长兼机械工程司,曾以“上厕所超过五分钟”为借口,将工友俱乐部负责人佟惠亭、景树庭开除出厂——笔者注)立即开革,佟惠亭、景树庭二君复职,并将佟、景二君停工期间工资完全发给;(二)大礼拜及放假日均发给工资;(三)普遍增加工资;(四)每年增加工资一次;(五)每年有两星期例假,每三年有两个月例假,假中均发全薪;(六)病假有医生证明者,第一月发全薪,第二、三月发半薪,以后停发;(七工人家眷来往车票全部免费;(八)承认俱乐部为正当团体;(九)罢工期间的工资完全发给;(十)上工后俱乐部职员或部员不得无故开除。
10月13日,俱乐部发出复工的命令,工人们高举大旗,鸣放鞭炮,庆祝罢工斗争的胜利。这次罢工斗争,显示了山海关工人阶级团结的力量,为京奉铁路工人树立了一面胜利的旗帜,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山海关桥梁厂工人在推动工厂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由于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能,以及工厂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与管理,历史悠久的山海关桥梁厂制造出了大量的大桥钢梁,成了中国桥梁工业的摇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海关桥梁工厂生产的铁路、公路各种大型钢梁,大中型钢结构,集装箱、铁路道岔、高锰钢辙叉、工程机械(门式起重机,全液压掘机、卸煤机、百吨轨道吊等)等产品,为我国的铁路、冶金、矿山、建筑、国防、石油、电力、水利、港口的基本建设和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989年6月30日,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在《关于明确山海关桥梁工厂企业类型的函》的文件中指出:山海关桥梁厂“历经95年至今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钢桥、铁道道岔、集装箱制造的大型企业”,“在铁路同行业中其生产能力和产出的主要产品均居首位。”该厂建造了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所需的大部分道岔,成功研制出国内首组时速350公里高速道岔。制造的桥梁“19跨长江,13跨黄河”,包括京广线武汉长江大桥(与沈阳桥梁厂共同制造)、郑州黄河桥、京沪线南京长江大桥以及2008年6月30日通车的创最深基础、最高桥塔、最长拉索、最大主跨四项世界纪录的世界第一跨径(1088米)斜拉桥——苏(苏州)通(南通)长江大桥,不断地展现出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赞颂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宏伟景象。山海关桥梁工厂的产品,还进入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工厂还在计划经济时代派出员工参加朝鲜、蒙古、越南等国家的铁路建设以及非洲著名的坦赞铁路建设,为我国赢得了声誉。

就在山海关桥梁厂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坚强力量,为自身的基本权利开始向中外资本家斗争的时候,又一座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在秦皇岛诞生了。1922年3月17日,“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名下的“耀华玻璃总厂”在秦皇岛正式破土开建了。不过,由中国资本团与比利时的秦皇岛玻璃有限公司合办的“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却是在耀华玻璃总厂动工建设的十天后,即3月27日在天津召开的第一次股东会上宣告的。
筹备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开端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其主要筹备者是当时袁世凯的幕僚、安徽人周学熈(1866—1947)。周学熈是李鸿章幕僚、两江总督周馥的第四个儿子。他在1898年任开平矿务局总办的时候,曾参与北戴河海滨“避暑地”地界的勘定工作。入民国后,他于1912年和1915年两度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并继续兴办实业,在北方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周学熙为代表的新兴实业资本集团。在中国发展现代工业中,周学熈与江苏的张謇被称作“南张北周”,声誉甚高。
民国元年即1912年的6月,值周学熙任滦州矿务公司正主任董事(董事长)之时,滦州矿务公司与已成英国资本的开平矿务公司联合组成中英合资的开滦矿务总局,并改开平矿秦皇岛办事处为开滦矿秦皇岛办事处。开滦矿获利后,周学熙即向滦州矿务公司建议并经股东会通过,滦矿发给股东股息以二元四角为度,超过时存入滦矿“新事业基金”作为办新投资项目之用,耀华玻璃公司就是利用这笔基金办起来的新事业之一。 周学熈等人在北方积极推进发展近代工业时,了解到一种机器制造平板玻璃的新技术——佛克法(垂直引上)已在国外大量运用。如果此法在中国运用,不但可以打破国内市场所需平板玻璃要全部从比利时和日本进口的局面,而且可获丰厚的利润。同时还了解到一个以乌德米银行为代表的比利时财团在取得了佛克法在中国运用的专权后,在布鲁塞尔成立了“秦皇岛玻璃有限公司”,准备在秦皇岛建玻璃厂的消息。但是这个财团远来中国设厂,困难颇多,一时无法兴工。周学熙等人抓住这个时机,于1921年8月,与比利时的秦皇岛玻璃有限公司代表英国人瓦尔德•那森(及开滦矿总经理,曾于1920年12月赴比利时考察玻璃工业,与比利时“秦皇岛玻璃有限公司”有着某种协议)进行磋商,达成中比合办玻璃公司协议,由周学熙拟制公司章程,确立公司总事务所于天津,设总工厂于秦皇岛,并冠公司名以“耀华”。

同年12月22日,中方资本团由周学熈推举李伯芝(即李士伟)等为代表,比方秦皇岛玻璃有限公司以毛立司•罗遮等为代表,正式签订《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华洋合股合同》,合同明确公司股本总额为120万银元。每股计银元100元,共计12000股,双方各认6000股。比利时秦皇岛玻璃有限公司的60万银元股金,包括了52.6863万元作为佛克法专利的购置款和2.3604万元作为当初建秦皇岛玻璃有限公司的组织费。合同还明确董事会由7人组成,其中中方4人,比方3人;监察人3个,中方2人,比方1人。 
1922年3月27日,即在天津召开的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下面简称耀华玻璃公司——笔者注)第一次股东会上,选出中方李伯芝为总董(即董事长),比方瓦尔德•那森为协董(即副董事长),比方乔治•那森(瓦尔德•那森的胞弟)为总理(总经理)、中方陈汝湜(又名陈正有)为协理(副总经理)。随后不久,耀华玻璃公司重金聘用比利时人奥利弗•古伯(参与发明与改造佛克法的哀米尔•古伯家族成员)为工厂总工程师(即厂长),聘用原北京清华学校校长金邦正为副总工程师。 同年12月13日,中华民国政府农商部批准颁发了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执照。 周学熈作为耀华玻璃公司的发起人和创办者,没有在公司任职,但他办实业一要有充足的资本,二要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三要有“精通所办之事的能人”的思想,在筹备耀华玻璃公司及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初创的耀华玻璃公司把厂址设在了秦皇岛火车站(今南站)南边0.5公里处,位于车站与开滦码头之间,占地140余亩。工厂兴建时用的技术工匠是从比利时雇来的,砌窑用的特种耐火砖也是从比利时运来的。耀华玻璃厂在秦皇岛的顺利建成,应该说是与秦皇岛土地使用费的低廉、煤炭供应的就近、水陆交通的便利以及开滦矿务总局即开平矿与滦州矿在此地的联营机构的支持分不开的。
由于耀华厂生产的玻璃品质好、成本低、销售得力,因此很好地占有了国内市场销售量的60%-70%,并打开了国际市场。1925年,耀华玻璃四千余标准箱(以10平方米的二毫米玻璃为1标准箱)第一次出口到美国西海岸,以后又扩大到荷属东印度(今印尼)、南洋群岛(今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等地,每年1万标准箱左右,其中1927年曾出口5万标准箱,为当年总产量的1/4。到1933年1月,第二座熔窑建成投产,当年工厂年产玻璃达36.9万标准箱。
耀华玻璃公司从1922年到1956年实行了34年的股份制,期间历经了“中比合办”、“中日合办”、“官商合办”三个时期和解放后的公私合营时期,这中间股权曾多次发生变化,但一直是股份有限公司,其实行股份制的一系列做法,对中国改革开放后普遍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以及耀华本身的改制应该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今天,原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已不复存在,佛克法生产也逐渐被浮法生产所取代,但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却从单一生产平板玻璃的企业建设成为特大型综合性玻璃集团,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集设计、建设施工、产品研发、生产与加工一体化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企业拥有30多家子公司以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玻璃研究设计院和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产品包括建筑用玻璃、工业技术玻璃、其他玻璃制品、功能高分子制品、玻璃钢制品、日用玻璃制品、其它纺织品等七大系列140多个品种。主要产品平板玻璃年生产能力达2500万重量箱(以50公斤重的各种规格玻璃为1重量箱),居国内行业前列,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南美、欧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耀华厂还派员赴印度建玻璃厂,2004年则援助朝鲜承建大安友谊玻璃厂。秦皇岛市也因有了耀华玻璃厂的存在、发展、带动影响而获得“玻璃城”的美誉。多少年来,耀华玻璃厂为我国玻璃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海关桥梁厂和秦皇岛耀华玻璃厂,无愧于中国桥梁工业摇篮及中国玻璃工业摇篮的光荣称号。
作者简介:孙志升,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筹建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和中国长城学会,系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秦皇岛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著作有《澄海楼漫笔》、《直奉大战》等。
主播:平凡,本名康力为,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等专业学校高级历史讲师,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碣石之声平台采编和主播,个人微信公众号“樵夫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