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非经验之谈(续三)
叶向光
我学习上的嗜好是“不辍练笔”。一个是练笔写字,一个是练笔写作。
字,是念书人的门面。过去,人们把写字作为衡量文人的一个尺度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虽说未成正果,但“见贤思齐”了一辈子。现在老了,但在不经意间,总还是有所长进。我在教学中,有意通过展示板书,使学生有所感染,确实影响了不少人。所以,我始终诚心劝导学生们多多练笔,使自己有一笔好染。
再说练笔写作。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和写这么两点。光读不写是不成的,而要写,也必须多读,在读中感悟,并积累感受深的名言佳句。多读多记,多思多悟。日积月累,由量变质变。这样在写作时可以左在逢源,得心应手。上世纪的六五年,我休学后又复学,在此期间,我和我的同桌刘珍,各用牛皮纸为封面,订了个64K的小夲夲,便于随身携带。我们商定,每日必写,周周互阅,往往有不谋而合的篇章。俩人会心交流,实为快乐之事也。
当然,写,就得注重观察分析,就得留神存心,就得学会提炼。日子久了,思维随之会敏捷,用笔也流畅,文意也见长进。我认为:写,是整理思想的过程;写,是领悟人生真谛的一个途径;写,是抒情表意的手段,是善待生活的盛举;写,是人生极致的一种享受。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去掉“懒”字,多点勤奋。实际上,不管多忙,抽点时间还是有的。现在不少学生怕写作文,还是由于老师的引导和培训不足造成的。其实,由怕写到想写并不难,要听从老师的教诲,给自己定个律条,就是逼着自己上梁山。在生活中,我们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往往会使自己产生一种激动,甚至冲动。例如:王安石写《鸿褒禅山记》,鲁迅写《一件小事》,陆定一写《老山界》,李健吾写《雨中登泰山》等,无不是这种情景后的产物。人常说“趁热打铁”,就是说,产生激动后,尽快整理一下思想,动手去写。这样,时机佳,感情浓,效果自然好。一旦打了冷等锤,放凉了,就容易将激动稀释为不动而作罢。即使过段日子再想去写,也绝不会比当时去写好。
话匣打开,聒噪不休,但可抛砖引玉也。我真诚地呼吁:我们的老师,抽点时间,请把你在学习方面的独特感悟写出来,倾诉分享给自己的弟子,也许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