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明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特别是偏远农村出生的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娱乐的选择面很窄。我就符合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与我的初中同学们在闲暇时间只能去校园北面的六塘河边玩,或者是去街上的乡文化站看书。因为文化站的站长很有才气,拉的一手好二胡,待人也谦和,且他那在文化站内服务的女儿长得很漂亮,所以我们去那的频次也很高。
那时的乡文化站内书不多,一个学期下来就被我们囫囵吞枣地看完了。在等待新书上架的过程中,我们就去河边谈论各自看过的书,其间不乏激烈辩论,也有些自命不凡,还有就是在校园边的树上刻下文字,表示要在若干年后荣归故里时作见证。有些好笑,有些幼稚,也有些不齿。那树应该早已不在,字何以留存。
高中阶段的我们理智了许多,假日期间除了会与好朋友之间相互走访外,就是花在县城的图书馆时间较多。我们的许多知识是在这个阶段学到的,包括性格与习惯的养成。高考结束后,前途虽然不能确定,但同学们依然是豪情万丈,表示不论在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有所作为。同学少年,意气风发。
现实毕竟还是残酷的,那个年代的高考录取率很低,能通过高考的人还是很少的。我考入财经学校学习,还有几个同学考入了师范类大学。我毕业以后分配在外事旅游部门工作,处得好的同学大多分配在中学做教师。在外事旅游部门工作接触面广,以前宽泛读书所获得的博杂知识派上了用途,在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品牌创建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博得了不少好评,能有资格参与读书会的筹建也是受益于此。对于在中学做教师的那些同学,所获得的丰富知识则更是受益无穷,他们除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好成绩,还通过努力获得了更高更好的平台,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了著名的教授。相聚交流时,他们都认为中学阶段宽泛阅读对后来的学习和工作帮助很大,所学有了用武之地。
相比较而言,从事金融、设计等专业性很强工作的同学以及没有通过高考而直接进入社会的同学多数认为当初所学基本没有什么用途,浪费当初的青春时光,胸中残存的一些意气和自负有时还会起到负作用,因为由知识引发的见识容易使人成为所谓的愤青,毕竟社会上没有那么多机会,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公平、自由、平等,也没有现成的供个人展示价值的平台。
关于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已流行了很久,至今似乎势头不减。经常听说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即使就业了也基本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外来务工者待遇相当,甚至有不及。原因在何处,应该还是没有掌握知识运用的方法,没能给知识找到一个使用的平台。所以知识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个人的价值自然也不能脱颖而出。知识不是无用,而是没有合适的平台去使用。平台在哪里,需要每一个人积极地去寻找、打造,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
“欲为一代经纶手,需读数本紧要书”。社会进步,产业发展是需要人才的,多读书以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多实践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