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永年
淮阴卷烟厂是一爿老厂,创办于1945年秋,由华中根据地第五、六分区的两个华新烟草公司合并成立。六分区(即淮海分区)的烟草公司(简称西华新) ,是产供销合一、半供给制的企业。1948年12月淮阴第二次解放,西华新从泗阳穿城,东华新从东坎同时搬来淮阴。东、西两华新合并后仍称华新烟草公司。1950年托拉斯式的苏北实业公司成立后,华新烟草公司由产供销合一改为单纯负责卷烟生产任务。
战争年代,华新烟草职工,冒着枪林弹雨,随军转战南北,趁着战斗间隙,利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坚持卷烟生产,供应前线将士,与新四军一起,谱写了壮丽的革命史诗和英雄篇章。
初创西华新烟草公司
1945年5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潘一禾同志原在淮海地委党校整风队学习,结束后,立马被分配到淮海工商总局工作。 潘一禾到局里不久,局长夏雨、副局长徐步找其谈话,要他负责筹建华新烟草公司。潘一禾愉快地向领导表示:“坚决服从分配。”
当时筹建烟草公司,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我军在解放新安镇(今新沂县)时,缴获敌人卷烟机、切烟机、小车床各一部,还俘获了两名上海卷烟技师;二,当时淮北有大批烟草原料可以满足供应。
筹建开始,只有五名管理人员:潘一禾、会计倪晓山、采购员刘伯师、后勤管理人陈德斋等。其余人员要自己招收,在那兵荒马乱的战争环境里,人的情况复杂,哪能随便乱招呀!潘一禾按照组织上的指示,先后到自己家乡沭阳,挑选一些出身好、政治可靠的亲戚朋友和相熟的共20多人加入公司。
筹建公司要有技术人员。为取得卷烟技艺和办厂经验,当年六、七月份,潘一禾和陈德斋、刘伯师、倪晓山等五位年轻、精干、好学的同志去淮南解放区“飞马烟厂”学艺取经。飞马烟厂是淮南二军分区一个随军工厂,厂址设在安徽省盱胎县古城附近农村。到淮南去,要经过洪泽湖。当时洪泽湖边,敌人刚撤退不久,湖内有小股残敌,情况很紧张。他们五人到肖河头乘船过湖,为避免意外,把船开进芦苇丛中停宿,半夜在船上吃饭,拂晓登岸起程。第二天早晨,小船驶向对岸,上午九点左右找到一个饭棚,可是饭早卖光。他们只好束紧裤腰带奔往汊涧,直到太阳平西,方盼到目的地,但饭棚空空如也,幸好饭棚里一位好心大嫂,为他们到附近村子里买了一些鸡蛋,并帮助煮熟。
第三天,来到飞马烟厂(也叫飞马烟草公司),厂的规模不大,有6部机器,四、五百名职工。
他们五个人,其中一个负责通讯保卫,其余各学一行:卷烟、财务、供销,潘一禾学经营管理。两个多月时间,各人都完成了学习任务。
1945年10月,他们从淮南学习回来,随即按照局领导的意图,二人到淮北拨运烟草,潘一禾带两个人选择厂址。跑了好多腿,往返几次,最后确定在泗阳众兴镇东大街。这里原是日寇重要据点,空房较多,同时,水陆交通方便,地点比较适中。在选址过程中,会计和两名俘虏来的卷烟技师开小差逃跑了。潘把情况向上级作了回报,领导迅速作出决定,派尹一民接替会计工作,并要潘带人再下淮南聘请卷烟技师。
10月下旬,潘带着淮海地委介绍信,带三位同志再次奔往淮南飞马烟厂。飞马烟厂领导大力支持,选派一名能独立操作、技术熟练的卷烟技师周金才和维修技师沈友伟帮助他们工作。后来周金才成为 公司中一名主要技术骨干。
技师请来了,烟草调来了,但要正式投产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如香料、机器零件等。香料,开始通过专署批准,重点布置泗阳县里仁集、老刘圩等地自种罂粟,收取鸦片,熬水喷洒,代替香料;其次收购蜂蜜,以蜜水代香料;唯盘纸来源最为困难,解放区没有,只能通过关系冒着极大的危险到苏南敌占区购进。他们通过淮阴县和丰面粉厂经理张宝赞与敌占区的关系,购进一大批盘纸和机器零部件。
盘纸搞到了,公司职工八十余人十分高兴。经过八个月的奔波筹备,西华新公司终于在1946年3、4月间开始正式投产。卷烟机、切烟机、印刷机、车床修理都是手摇式的,动力就是人力,全为手工操作,他们不辞劳苦,为了支援前线,工作夜以继日,仅3、4个月,就生产好几万条香烟。生产出的香烟,一部分由总局调拨,供给部队、地方机关;一部分由公司自行出售。香烟牌号,只有牛郎、织女二种,均为广大军民所喜爱 。
在公司开工生产同时,他们又办了一个大众饭店,既解决职工吃饭问题,也招待顾客和群众,搞得非常热火。
总局领导对公司很关心,多次来人视察指导,并增派宋敬贤来公司任副经理,洪黎明任业务股长,尹一民任会计股长,加强公司的领导力量。
艰难困苦的北撤
1946年7月,公司生产正搞得热火朝天,自卫战争开始了。上级命令他们搬出众兴镇,向北撤退转移,要求公司全体人员、机器、设备等全部撤走,并调拨给他们16支短枪、30多支步枪、5辆马车、9头骡子,还组织民工帮助转运。
为适应战争环境,按照组织要求,公司按部队建制编成一个连队,潘一禾、宋敬贤任正副连长。除了上边调拨来的车辆、牲口,地方支援民工、牛车外,全体职工人人动手,小土车、小驴子一起上阵,推的推,拉的拉,连夜撤出众兴镇。
正在紧张撤退进行当中,潘一禾却突然染了重伤寒,高烧达40度,昏迷不醒,粒米不下。总局见潘一禾病情如此严重,便派淮阴大新百货商店经理周广之来主持公司工作。潘在老家治疗了30多天,病情方始好转,公司派人送信来了,潘接信后,把家托付给兄长,不顾老母和妻子儿女的挽留,坚决回到了公司,立即带病奔往涟水麻垛附近小马庄。然后又向沭阳小五圩撤退,到了小五圩,涟水战役开始后 ,上级又命令他们迅速向山东方向撤退。1946年深秋,他们撤到了沭东双窑。
为了撤退顺利,必须轻装。因此他们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在沭东双窑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当时公司负责人,经理周广之,潘一禾为第一副经理,第二副经理宋敬贤。整顿后上级又派来候建华任政治指导员,公司设党支部,支部书记候建华,公司归淮海专署生产署领导。公司下设三个科:生产科长洪黎明,供销科长刘正欧,财会科长尹一民。后勤设总务股,总务赵金翥,会计胡励生。
职工队伍的整顿,他们采取工作需要和自愿跟随相结合的原则,年青力壮又自觉自愿跟随北撤的就继续一同走,有身体差、家庭负担重、个别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就动员留下来,发给足够路费让他们回家。另外,又吸收一些在艰难形势下仍然热情投奔革命的男女青年一同北撤。此时职工约百名左右。
运输工具也进行了整顿,打一些木箱装机器零件、香料、盘纸等,以便搬运。又买了十多辆手推车,派印刷负责人徐仲礼带13名工人去泗阳抢运蜂蜜,计划每人一辆小车推运两篓蜂蜜,结果因敌情紧张,这批蜂蜜没有运到目的地,埋藏在泗阳北群众的草堆里,直到1948年众兴解放后,才被泗阳县政府起出。
双窑整顿不久,组织决定由潘一禾到山东十字路处理那里的烟叶采购、运输问题。1946年冬天,北风怒号,雪花纷扬,潘从山东十字路办完公事回到双窑,公司北撤的队伍已越过陇海路,与许多后方机关,大批大批的在泥海中缓慢地行进。宿北战役后不久,平安地到达山东莒南县大店子,稍事修整后,又继续转移到王连山区东纸坊村住下来。
公司在纸坊休整期中,又有大华棉织厂等单位部分工人调整并到一起,人数增至一百多人。这时因华中各地的后方机关撤退到山东的非战斗人员太多,农村民房已超过饱和,村外、场边和路旁到处都是人,吃住很困难。1947年,莱芜、孟良崮战役后,情况才大有好转。
在胶东的艰难岁月
1947年夏,局面稳定,人心振奋,前方部队急需香烟供应,公司在这个战争空隙中从纸坊已转移到诸城附近的昌城镇。上级党组织要公司开工生产,全力支援前线。所以,无论到什么地方住下来,首先考虑到生产问题,只要敌人炮弹不落到大家头上,就不放过一切生产机会。
昌城生产时间较长,任务较大,因战争形势好转,工人们充满胜利喜悦。从连、排到班组,层层订计划,拿措施,任务到组,指标到人。天气炎热,手摇机旁像蒸笼一般,工人们挥汗如雨,废寝忘食地工作。干部、工人团结一心,连续苦干一个多月,生产出香烟二万多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支前任务。
正当工人们紧张地投入生产的时候,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公司迅速离开昌城、诸城地区,越过胶济路,继续向胶东地区转移。
时值9、10月天气,国民党20万大军疯狂地向胶东解放区扑来 ,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火速把刚刚投入生产不久的机器再次拆掉,整装出发。偏偏连日大雨滂沱,一百几十人的队伍,有肩挑的,有推车的,有赶牛车马车的,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长途跋涉,干部分布在队伍前头和后头,武装开路和压阵,防止掉队,女同志也和男同志一样,你拉着我,我牵着你,心连着心,顶着瓢泼大雨,一个劲地往前迈进。
这支队伍顺利地通过高密县城,越过胶济路。刚到达平度县大林庄山村,胶济路就被敌军占领,阻断了公司和上级的联系,枪炮声终日不断,形势十分险恶。
公司住在大林庄山村不到十天,20万敌军就疯狂地向胶东压来,公司连夜急行军,奔栖霞、过桃村,直到东海分区乳山县东家村方才停脚,三天两夜没有休息,但谁也不叫一声苦,也没有一个人掉队。在胶东急行军的一路上,天上飞机轰炸,地上追兵相逼,烟叶、牛马全部损失,不少人为之流下心酸的眼泪,幸好盘纸、机器完好,人员一个未伤。
到了乳山东村,敌情十分紧张,这支脱离上级机关的百多人小部队是孤军奋斗,一切靠自己作主。周广之、候建华、潘一禾三人研究决定:乘着朦胧夜色,把两部卷烟机、一部切烟机、一套印刷机、一部车床以及其它物资,统统分散埋藏到山脚下的野地里,连地方干部、民兵都不知道具体埋藏地点。然后把有武装的男职工和技师、修理工分成三个游击小组;科、股长,党团骨干分三组分开,三个技师一组一个,他们三人各负责一个小组,配合地方干部、民兵打游击。潘负责的小组40人左右,游击地点是海阳县城西大山区。女同志每三人一组,分散到群众家里,认群众家老人为爸爸妈妈,称青少年为弟弟妹妹。这时地方上,壮年男子十分之八、九上前线抬担架去了,干部、民兵都是些老年人和青年妇女,和他们一起下田劳动,一起生活,学习操作当地的群众口音,装成他们家中成员 。
时间不长,传来胶河大捷喜讯。我军又乘胜收复了高密、诸城。连续三个胜仗,使胶东失陷的28个县城,除莱阳外全部收复,胶济路也打通了。胶东战局好转后,党支部研究决定挑选李正英、刘正欧、洪黎明等二十几个精干武装人员跟着周广之经理连夜返回鲁南寻找上级机关,其余人由潘一禾和候建华负责,仍留乳山。
周经理走后,我军正在围歼占领海阳之敌,前方军队非常需要香烟。为了支援前线,大家都迫切希望能再次开工,但没有烟叶原料,愿望无法实现。正在这时,生产任务下来了。
是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天气干冷,屋檐上挂着尺把长的冻凌当,大雪过后,寒气逼人。他们三辆脚踏车冒着严寒迎着呼叫的北风前往东海分区后勤部接受任务。东海分区后勤部负责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决定烟叶原料由后勤部供应,产品亦由后勤部包销。他们接受了任务后回到乳山农村,全体人员立即行动,把埋藏的机器、物资统统挖出来,不到一个星期就完全恢复了生产。由于大家热情高,干劲足,起早带晚加班加点,仅两个多月时间,20万条香烟的生产任务就胜利完成了。
返回鲁南、凯旋苏北、择址建厂
1948年初春,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好转,胶东除莱阳城之敌还在困守待援外,其余已全部收复。
周广之奉华中分局驻鲁办事处命令返回乳山,传达了上级指示:把机器等物资全部带回华中,已生产的香烟折价交地方政府接收。
命令传达以后,潘一禾先去军区后勤部洽交产品,当时无法总汇,又无统一钞票,故洽交后共得一百八十三两黄金。几个人开会研究决定,一定要保证将人、物、账安全返回鲁南。
他们这一百三十多人撤退在胶东等地近二年时间,没有一个开小差,没有一个伤亡。因为战争环境,男、女职工经常挤在一个房间,公司研究决定:“青年男女,不回到华中,任何人不准谈恋爱”。这条纪律,当时被称为华新公司的土婚姻法。无论条件多么复杂,公司的青年男女都严格遵守公司的规定。
账目管理,尹一民调走后,由胡雅德接替。胡是二十几岁小青年,表现很好,他向领导表示:“保证做到人在账在,这是公司几百万财产,一定用生命保护它。”
机器等其他物资,拆卸、装箱、打包,整理车辆,运输问题都不大,唯独一百八十三两黄金比较棘手,周经理说:“一定要保证将这批黄金安全带回,思想上决不能有半点麻痹大意。”反复商量的结果,公开宣称,这批黄金已交给某机关先行带回鲁南去了,暗地里,周和潘,指导员候建华,财会科长胡雅德,生产科长洪黎明五位同志,深夜把黄金分成五分,用白布缠紧裹好,扎在腰间,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从不离身,就这样,他们一路平安顺利回到鲁南,一百八十三两黄金,完整无损。
1948年春,他们乘着节节胜利的强劲东风,返回淮海。到达韩山后,盘踞沭城的敌人早已闻风连夜逃跑,沭城随即被我军收复。过了沭阳,公司奉命暂住泗阳穿城西边张家圩。住下后,立即组织开工生产,支援淮海战役。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阴亦于此前解放。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们这支队伍遵照上级指示,将随军工厂大众塑料厂、光华化学厂、大华棉织厂、淮海印刷厂一道,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淮阴城。
华新烟草公司选择厂址的人员,几经周折,经多方考虑,最后选定清江城西门外的一座寺庙“普应寺” 作为厂房。
搬进普应寺后,烟囱代替了香炉,马达轰鸣代替了暮鼓晨钟,欢声笑语代替了经声佛号,昂首阔步的卷烟工人代替了跪拜乞求的善男信女,科学技术代替了愚昧落后,华新烟厂开始了新的创业和发展,生产日新月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科技、产质、产量突飞猛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