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业松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我为一人店题词
王业松
朋友们,一个人开着小卖部,一个人经营的杂货店,也许你见过不少,但是,一个人开的饭店,也许你还没见过。今天,我就说说这家一人店。
这家一人店叫“知味食屋”,坐落在海口市海甸岛的一个居民小区路边。老板叫郭金亮,60岁,河南省长垣市人。其实,从心理感受上讲,我不想称呼他老板,因为这样的一人店的主人叫他老板,不知是敬意还是带三分不是讽刺,也是幽默。而我对他只有敬意。
这家一人店,面积只有租用的29平方米,供应早中晚三餐29种食品。早餐有中国人传统的美食:豆浆、油条、韭菜盒子等,中、晚餐有各种面条和盖浇饭。我夫妇之所以光顾,一是因为就近,就在我们住的小区门外;二是因为我们过的简单生活,“知味食屋”简单的饭菜正合我们心意。
店主初中毕业,读过卫校,学过鞋匠,后来从事木工30多年,为农民制作过八仙桌等家具。八十年代,本村在京城当厨师的两位前辈退休回乡,他又向这两位厨师学办乡村酒席。累了前半生,已经使出全身解数了,但现在每月只有100元的养老补贴,没有任何其它的社会保障。2021年到海南闯天下,在海南文昌承包了一家火龙果果园,由于疫情原因,一年赔了几十万。
国内国外的星级酒店店我住过不少,中西各种美食也品尝过,但在29平方米的一人店的饭馆里用餐还是第一次。一人店意味着什么?店主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既当采买,又当主厨;既当厨师,又当跑堂(走菜)……总之,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就是一个人。
我对店主第3次见面是对他做了采访。现在知味食屋是试营业期间,已经显得生意惨淡。我问他有什么理想?他有苦不诉苦,有难不言难。只是淡淡地说:只希望一日三餐,每天能有四五十人到店里用餐就好了。君子之交淡如水。从送对联到采访一个多小时,店主没有请我喝一杯茶,足见其质朴可爱的程度了。
一人店,店小,但店主品高。我夫妇去过该店两次用餐。第一次吃早餐,现磨豆浆、油条,共12元,店主还要打折。我俩面对店主满脸汗水,还是坚持付了全款。第二次也是早餐,吃了现磨豆浆和韭菜盒子,因为豆浆是最后一碗,差一点点不够满碗,因此,,在付款时,店主说按半碗算,但我们面对店主满脸厚道的表情,还是坚持按满碗付了钱。
以上这两件小事,深深感动了我。我想:生存在社会底层的人赚钱不易,谋生很难。我们千万不能亏待这些人。我进一步又想: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于是我就拿起久违的毛笔为一人店写了两幅三尺斗方,因为店小,只能容下这样的字。第一幅是我根据该店情况量身定制的自撰内容:“掌勺为民知味屋
巧调众口食为天”。
第二副是录宋代舒岳祥的两句诗:
“人生何所事
口腹最相关”。
我很惭愧,在他的“急难愁盼”中,只能为他鼓与呼,我只能为郭金亮的一人店增加一点文化因素,但愿这两幅字能为他的一人店多招揽几名客人。该店的门口对联写着:
我当不起贵人,仅仅是一名有心人。但愿能起到一点点“照应”的作用。
朋友们,两个人的12元早餐费,店主还要打折。请问:这是什么人品?这是什么商道?这是什么境界?由此,笔者呼唤“无商不尖”(注)的商道再现。
注:无商不尖,又曰无尖不商。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尖儿。因此叫无“尖”不商。可惜后来演变成了“无奸不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