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周时期的古国毕方与毕国
○静者也
商代时期的古国——毕方,商王的战神、周人东进的绊脚石。
西周时期的古国——毕国,文王和武王的战神、康王的镇国神器、魏国前身。
一.商代毕方
商代毕方,多见于甲骨卜辞,主要活跃于商代中后期。关于毕,可以追溯到夏朝有仍氏,因为毕是任姓的分支,据魏晋杜预(222~285)注《左传正义》说:“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也。”但到了商代,任姓毕方改为子姓毕方,在商朝尤其中后期历史舞台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商武丁开始,毕方历代作为商王朝重要的核心力量,为武丁中兴及后世商政权的维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商代毕方的地理位置在哪?通常认为:毕方古时称毕原,就在今天的陕西咸阳市北一带,这是根据文献中周文王灭毕方后将自己的庶出儿子毕公高封到商毕故地来的,于是有了西周毕国。但根据卜辞记载:商代毕方的地理位置可能一开始并不在毕原,而是在商王畿之内,为后期形势需要改封所致。毕方是商代重要方国,西方(白虎)七宿之一的毕宿便是以毕方来命名的。

▲毕伯克鼎

▲毕伯克鼎铭文

▲毕的甲骨文
“毕”的甲骨文上面是个“田”,像个“带柄的网兜”,造字本义来源于早期族人狩猎时用的长柄网兜,所以许慎说:“毕,田网也。”春秋时《国语•齐语》载:“田守毕弋。”毕是捕兽之网,戈是指兵器,这里是用来刺杀被网住的野兽的戈矛。
春秋时《诗经•鸳鸯》中有“鸳鸯于飞,毕之罗之”的诗句,可见这种长柄网兜也跟罗人一样擅长捕鸟。等网住了野兽或鸟类,得到猎物,猎捕也就宣告结束,故“毕”字又有了完结、毕业、到底等引申义。早期毕地族人发明了这种“毕”式网兜,用来捕猎,是个擅长用“毕”式网兜捕猎的氏族。
战国时《山海经•西山经》载:“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huì),名曰毕方。”西方有毕方鸟,而毕方也在西部。
还有很多古籍如战国时《韩非子》、西汉刘安等《淮南子》等都将毕方与某种神秘鸟类联系在一起,这可能一方面由于早期毕人是个以捕鸟为业的部族,一方面毕方又是商人的分支,而商人本身就是以玄鸟为图腾的。故何光岳认为:毕国也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族。
毕方在甲骨卜辞中的出场频率非常之高,毕方国君自称“小臣毕”“亚毕”,“小臣”“亚”是商代重要官职,能担此职位者大多都是子商血统。学者认为:毕方为商武丁儿子的封国,卜辞中也称“子毕”,子是殷商的姓。毕方受到商王的特别重用,凡有农业、祭祀、战争、外交等国家大事,必有毕方的身影。比如有商王贞问毕方收成的卜辞:“贞:毕有灾”或“毕无灾”等,因为毕方有商王的田猎场,卜辞中称“毕田”,故商王对毕方的灾害非常关心。商王经常邀毕方国君一起射猎,比如卜辞:“贞:令毕盖三百射。”“卯贞:王令毕田于京”等等,这些都表明毕方具备一定的军事能力,商王对毕方寄予厚望。国家每有战事,毕方便走马上任;亚毕之“亚”,便是商代的一种武将官职。卜辞:“丁未卜,争贞:勿令毕以众伐邛。”西北部的邛方入侵商朝地界,当地监国火速向商王禀报,商王急令贞人占卜:派毕方去征讨合适吗?卜辞:“丁巳卜,贞:王令毕伐于东邦。”东部有敌国入侵时,商王也派毕方去征讨。一般而言,战争讲究兵贵神速,由于时间紧迫,商王乐于调动敌国附近的军队前去镇压,以尽快击退敌军、减少损失。但这些卜辞表示无论西北险情还是东部有难,商王都启用了毕方的军队,这一方面说明商王对毕方军国实力的信任,任人唯亲;另一方面对商代毕方的地理位置可能也略有存疑。商代毕方一开始可能并不在西部,而是在商王畿,所以商王调动起来比较方便。中华民族史专家何光岳(1939~2015)认为:毕方是在商朝末年封到西部的,当时商朝的重心已转向东夷,为了防止周部族后院起火,毕国作为监视功能改封到毕原,成为周部族东进的绊脚石。
毕方还经常被商王作为使者派遣到外邦,比如卜辞:“贞:令毕往”“贞:令毕呼犬延作……”更进一步说明前期毕方就在王畿内,如果一开始就远在毕原,那就没法重用了。毕方还具备主持王室大型祭祀的资格,比如卜辞:“甲午卜,贞:呼毕先御燎于河”“贞:呼毕(酉彡)岳”,这些都记录了商王呼毕方主持祭祀河川大岳的事。当然,作为商的成员国,每年的朝贡还是不能少的,卜辞中还记录了毕方向商王贡献牲畜的事,“未卜,贞:毕以牛”“……用自上甲五牢攉大示五牢”,五牢就是五种牺牲或祭祀品。

▲毕鲜敦

▲毕鲜敦铭文
商代毕方势力强大,由于与商王室的特殊关系,又建有赫赫战功,周边诸侯无不敬畏,因此在当时可以说是“闻毕胆丧”。商王把这么重要的一颗棋子安插在周部族榻侧,大大震慑了周方族人,严重阻碍了周方的发展进程,引起周人的极大忌惮。
二.西周毕国
周文王即位后,以仁义治国,名闻天下,附近许多诸侯归附,羽翼逐渐丰满,时机成熟后,才寻机彻底剿灭了毕方。西周姬姓毕国立国较早,在商未亡之前就已封国,毕公高虽为庶出,但威望极大,这源于他个人的能力。清华简《耆夜》载有“西伯戡黎”后续事宜,说的是文王攻打黎国班师回朝,古代打仗凯旋后需在太庙举行庆贺大典,祭祀、犒赏、分封、奖励等事宜,功臣大多是文王诸子,其中就包括毕公高。可见毕公高常年跟随文王东讨西征、战功赫赫,被封到如此重要的商毕故地也是名至实归。
武王伐纣,毕公地位同于周公旦。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散宣生,太颠、闳天皆执剑以卫武王。既入,立于社南太卒之左,左右毕从”。武王建国,《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毕公、召公之徒左右,师修文王之业。”《史记•魏世家》记载:“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毕姓。”
毕国在西周时期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毕公高显赫的声名,后世子孙也得以荫泽乘凉。《史记•索隐》记载:“毕公之苗,因国而姓。”
周成王在《书•毕命》中赞誉毕公高为“弼亮四世,正色率下。”可见毕公高高寿,曾辅佐了文武成康四代周王。
清华简《祭公》篇中提到:周穆王时,当时的毕国国君位列三公(邢公、毛公、毕公),可谓世袭了祖上的尊位。
西周毕国最后的结局,缺少文献记载。据出土青铜器与文献的相互佐证,推测可能亡于西周末年。2007年出土于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芮国墓地的青铜器“毕伯克鼎”是宣王时期的毕伯为祖先毕公高制作的器物,可见周宣王时,毕国还存在。由于毕国封地近于镐京,有可能是周幽王时亡于西戎入侵。除了新出土的“毕伯克鼎”外,有记录的传世毕器还有“毕鲜敦”,但不知属于哪个时期。
毕国亡后,毕人的故事没有结束。春秋时,毕公高有个后裔叫毕万,在晋国当官,因在晋室立功,被封到魏地,故其后代便改姓为魏,形成春秋时晋国六卿之一,战国时三家分晋,建立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三.毕氏
任姓的分支毕,应该是古代的任姓毕氏。毕国亡后,国人以国为氏,形成姬姓毕氏。春秋时,毕万后代建立的魏国,魏国灭亡后一部分恢复姬姓毕氏。汉朝以后,姓氏合一,毕氏毕姓不分,都叫毕姓。后来少数民族融入华夏,部分也以毕为姓。这就是今天毕姓的由来。
四.毕氏重要的异姓血脉
数千年我们称呼始祖“毕公高”,实际是“爵位+名”的组合,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名讳。毕公高的名讳,应该叫姬高。毕氏,以西周毕公姬高为肇姓始祖。同样,以西周毕公姬高为肇姓始祖的姓氏众多,源于毕公高后裔封地的有:庞氏、潘氏、易氏(有学者研究指出:同周公旦外鲁内周一样,公爵毕公高的长子毕楷“畿外之封”中山国,后世为易氏;次子毕仲“畿内之封”毕国,承袭毕公爵位,后裔以毕为氏);源于魏国的有:魏氏、冯氏;源于魏国灭亡的有:王氏、万氏、令狐氏、令氏等。
2020.6.25(网络资料,毕林飞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