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俊峰《桂花王》:文学画廊里的新收获
作者:张烈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拜读沈俊峰的长篇小说新著《桂花王》,一次次心旌摇荡,一次次泪眼模糊。
《桂花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很多方面敢于突破。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桂小香这个文学画廊里面目全新、光彩夺目的平民英雄典型。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生活,匠心独运,将凡人的身份定格与英雄的行为特征集中到同一个民间女性身上,有效构建了一种内在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不仅奠定了叙事线索,而且完成了人物塑造,既让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富有张力,也让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呈现鲜明个性。
桂小香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出身贫苦,经历坎坷。青春年少、筹办婚事时,先是被恶霸逼婚,接着被土匪绑架。好不容易虎口逃生,与心上人成了家,过了几天甜蜜的日子,却又在国民党军队攻打麻流镇的血雨腥风中被抓获,被逼迫,被贩卖。接着,她承受了丈夫生死不明、弟弟惨遭杀害、母亲发疯、女儿失踪、再婚的丈夫暴死等百般磨难,尝尽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种种滋味。
桂小香勤劳能干,忍辱负重。她是远近有名、连身体都散发着香气的绝色女子,但不娇贵,能吃苦,爱劳动。与方子成成婚之后,她为爱人倾注柔情,为家人献上厨艺,为红军赶制军鞋,心灵手巧,受人称赞。与范道江在一起的日子里,她和第二任丈夫一起勤奋劳作,艰难度日,尤其是范道江失明后,她用柔弱的肩膀独自扛起生活重担,“种地,掐野菜,摘野果,借粮,出去卖竹器”,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与家人经历麻流镇被淹没之后的迁徙、最终又返回大别山区的时候,她土法上马,用毛竹架在板栗树上搭建临时住所,化解了生活难题,展示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厚道、智慧的特点和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
桂小香淳朴善良,爱憎分明。她对丈夫方子成爱得深沉,她爱自己的孩子以及所有的亲人,她爱生她养她的大别山,她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爱得真诚,毫不含糊。同时,她对一切黑暗和丑恶,又有发自内心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憎恨。应该说,在桂小香的身上,凝聚了平民阶层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和酸辣苦甜。
另一方面,桂小香又是个大智大勇的英雄人物。
——烽火连天的年代里,桂小香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传奇。比如作品第六章写她到霍安县城救弟弟宝才一事。她和范道江带着孩子,不顾生命安危,逆行而上、深入虎穴,尽力营救被敌人抓获的赤卫队队长桂宝才,这是有情有义之举,更是英勇不屈之举。当发现弟弟被钉在城楼上神志不清、纹丝不动的时候,她用儿时姐弟俩喜欢唱的山间小调,唤醒昏迷的弟弟,并在对唱中完成最后的交流。传奇一般的情节,如泣如诉,感天动地,这是她的大爱之举,更是她充满大智慧的表现。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桂小香留下了舍小家保大家的英雄壮举。为了修建水库,她说服不肯搬家的母亲,毅然决然,远离故土,举家迁居。后来随着政策调整,她几经波折、重返家乡,却果断地选择了“自行安排”的路子,努力克服生活上的诸多困难。这种取舍,这种牺牲,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桂小香,看到她灵魂深处的英雄胎记。
——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桂小香留下了不负苍天不负人的英雄故事。为了让下游人能够吃上干净水,她与儿子怄气一年多,坚决反对儿子在水库里养鸭子、污染水源。桂小香离世之后,她骨子里的英雄血性,也随着血脉在后代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作品就是这样通过平民英雄形象的塑造,生动描绘了皖西大别山近百年来风云变幻的时代画卷,热情讴歌了平凡而伟大的英雄的大别山人民。
《桂花王》的第二大收获,就是具有雄阔的史诗般的意义。
作品从兵荒马乱的1929年,写到幸福美好的新时代,将百年历史进程娓娓道来。空间覆盖上,作品以大别山区的麻流镇为主要舞台,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镜头推移到同在大别山区的六万寨、霍安县城、鲜花岭、湖北小山岗,转换到大别山之外的平原地区S县,有时还扫描到遥远的京城。《桂花王》人物形象众多,有名有姓的就有几十个,既有平民百姓,也有土匪恶霸,既有革命烈士,也有党员领导干部乃至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涉及的事件更是复杂多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运动、治理淮河、农村改革、脱贫攻坚等近百年来中国历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在小说中都有艺术的展示,让人读后,内心深处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此外,作品以“桂花王”作为书名,值得品味。小说浓墨重彩,多次描绘千年古树“桂花王”,并以此作为书名,画龙点睛,作用非凡。
一是象征人物命运。桂花王独木成林,气势雄伟,一度的香火、曾经的枯荣、永远的灵气,都与人物的经历、命运息息相关,都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在方子成、桂小香同年同月同日仙逝,两支送葬队伍徐徐行进在蜿蜒的山道之际,桂花王居然提前两个多月,幽香弥漫在天空大地。这里,丹桂的幽香,正好象征了生命的幽香、爱情的幽香。
二是推进情节发展。作品当中很多精彩的故事都发生在桂花王下。魏敬之屠杀革命者及其亲属,是在桂花王附近,有的人就是被他吊死在这棵树上,以至于桂花王显灵,枝叶剧烈抖动,突然塌下去一片;魏敬之被其外甥周贤枪毙,也是在桂花王下的广场上;桂小香丧夫后,循着桂花王的香气从湖北赶回老家;修水库的动员大会,地点选在桂花王脚下的大广场;搬迁到外县的住户,就是因为地势低于桂花王,桂花王的高度决定了人们的去留,等等。桂花王的反复亮相,把故事情节不断推向深入推向高潮。
三是丰富创作手法。《桂花王》选材典型,忠实于生活,是优秀的现实主义著作,而“桂花王”这棵树的出现,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从而实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些,也可以算是《桂花王》乃至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另一种收获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桂花香自苦难来——简评沈俊峰长篇小说《桂花王》
邱贵平/文
《桂花王》是以散文见长的沈俊峰首部长篇小说,呈现了大别山革命时期的残酷和军民鱼水情。
如果说桂花王是大别山的仙树,桂小香则是沦落大别山的仙女。作为革命者的眷属,桂小香受尽苦难,但始终不改坚韧善良的本性:历经了那么多生离死别,始终没有怀疑和别离革命,就像根植沃土的桂花王,千年不倒万载芬芳。
桂小香、吴芳英是血火涅槃的凰,方子成(舒不忘)、桂宝才则是血火涅槃的凤。方子成那是真正的九死一生,凭着坚如磐石的“咬定青松不放松,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革命信念,一次次死里逃生。桂宝才被捕后,被敌人钉在城墙之上,其视死如归令人震撼。
桂花香自苦难来。他们因革命而牺牲,也因革命而永生。沈俊峰将革命者的生生死死,写得丝丝入扣……但在文辞上,却从容不迫、雅致别致,将大别山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浓墨重彩却又纤毫毕现成锦绣画卷。
有些遗憾的是,小说本身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叙述平面结构单一、对话格式化、细节不够丰赡,期待作者写出更好、更多的作品。
凌耀芳:好看小说《桂花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桂花王是一棵圣洁的千年桂树,它根植在革命老区大别山麻流镇,响洪店水库边青绿苍翠的山坡上,历经大革命大时代血与火的洗礼,象征正义、勇敢、坚毅和坚贞。小说主人公兼叙述主体桂小香,是桂花王的人格化表达。
作家沈俊峰先生用白描手法,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一段惨痛悲壮的历史。
长篇小说《桂花王》(安徽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由两条主线交叉展开叙述:
第一条主线:大革命时期,社会和家庭关系严重撕裂。豪绅周佐廷精心培育的儿子周贤投身革命,担任红军团长,领导大别山人民暴动起义,推翻恶霸,清剿土匪。在按规定对家里进行抄家没收财产的行动后,周佐廷因不理解而上吊自杀。为了劳苦大众的福祉,忠孝不能两全的周贤选择继续革命。周佐廷的内弟魏敬之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霸劣绅,他组织还乡团,在红军撤退后,对革命群众施加暴虐,疯狂屠杀。周贤回来,大义灭亲,击毙舅舅,为民除害。
另一条主线,聚焦小说的叙述主体桂小香,她是麻流镇的祥瑞树桂花王的肉身,有着馥郁金桂花的体香。她的父亲、丈夫、弟弟都参加了红军。在还乡团肆虐的日子里,周贤的母亲,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罔顾自身诸般不幸,以养育人、庇护人的仁慈的大别山般的胸怀,好生之厚德,从她的亲弟弟,还乡团头目魏敬之的魔爪下救出桂小香。桂小香的弟弟桂宝才担任赤卫队队长,英勇杀敌,壮烈牺牲。魏护士,魏敬之的亲生女儿,也是桂宝才的情侣,遁入空门,法名静音。
沈俊峰先生语言隽永优美,故事饱满,人物形象鲜活逼真,呼之欲出。小说构思精巧,多重叙事视角合力构架起一部立体、饱满,气势恢宏的优秀作品。
沈俊峰先生擅长在同一个时间段实现多个空间维度的叙述。情节勾连得天衣无缝,惊险奇绝,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印象深刻的是,桂小香逃出土匪窝点后,她的遭遇和梦幻以及醒来后喝的大米粥就像电影镜头,省略了很多暴动起义的笔墨,又能令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
拜读《桂花王》,令读者获得阅读优秀武侠小说般的快感,一卷在手,茶饭不思,废寝忘食。一拿起书就放不下,这不是一般的欲罢不能,而是形而上审美的喜乐,灵魂的净化。读者在为桂小香的命途多舛扼腕长叹,又对桂小香崇高的牺牲精神肃然起敬,久久为之感动。
在小说中,你还会读到大别山区的民俗民风、婚嫁习俗、手工布鞋的制作工艺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也很美。
一树灿烂的花海
——评沈俊峰长篇小说《桂花王》

穆思源/文
长篇小说《桂花王》用绵密的语言、细腻的情节,讲述了一场发生在大别山的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通过桂小香的人生经历,把革命中或悲壮或激昂的每一个细节场景串联起来,感染人心的一幕幕情景仿若一粒粒清香的桂花汇聚成了一树灿烂的花海,让人既陶醉于文中爱情的真挚,又感叹命运的无常;既震撼于革命的激荡,又为个体于大时代中的无奈而忧伤。整部作品质朴诗意,余味悠长。
首先,作品通过不断回溯的手法,打破原故事时间线,突破了传统革命小说的固有结构,围绕时间线,拉开一幕幕短剧,使整部作品形成奇特的珠帘结构,把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解构为个体成长片断。其次,作品以细大不捐的剖析式刻画,却形成了对革命题材的解构和重构,使得文本的中心从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民革命的伟大艰辛转移到了这段时间内中国农民的人生历程。
不同于一些革命小说对于个体表达的忽视和省略,《桂花王》着力呈现人性中的真善美,把它定义为一部革命背景下的唯美爱情小说也不为过。主角方子成和桂小香之间复杂又深刻的感情羁绊贯穿全文,最终二人在桂花王的见证下一同走向生命的终点。这就使这段以真挚爱情为底色,涂以战争的悲壮和命运悲剧的故事有了这样一个韵味悠长的结局。表达上突破了生不同衾死同穴的艰难爱情的赞颂,更是人世悠悠天地无常的生死之叹,从而使故事从革命小说的框架中跳出来,有了更加深刻的美感和内涵。
桂小香是个有着苦难命运的贫农家庭的女儿,她在命运的洪流中逆流而上的坚韧品质令人欣赏。无论是嫁做红军军嫂还是改嫁范大狠子,小香身上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都没有磨灭。当她听到方子成死亡的消息时,她迅速地调整状态,很快做出了改嫁的决定;当遭遇饥荒时,她带着孩子们四处挖野菜;再见方子成时,她抵抗住心中的感情,忍受着爱而不得的委屈,保全了两家的幸福团圆。她就像桂花一样处处焕发着生命力,无论是什么样的水土,她都能扎根下来,任劳任怨地与命运相抗争,开出清香的花,妆点苦难的生活。尽管她没有真正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但是她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平民英雄。她有着丰沛的感情和博爱的胸怀,地母一般的胸襟使她接纳了所有的磨难,而把自己奉献给家国。
但另一方面,桂小香又毫无疑问是个带着革命品质的传统旧社会女人,她身上封建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矛盾使她的思想行为倾向制造了模糊,但这种内在的纠结却使她身上人性冲突更加凸显和鲜明。不同于江姐的勇敢与清醒,也不同于白毛女的等待与躲避,桂小香的觉醒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无声的纠结。她一方面不能完全抛弃掉旧社会在她身上留下的烙印,另一方面又因为受到新思想的感化而有了对抗传统权威的勇气。可以说,她是当时女性形象的中间值,由此获得了普遍意义。
另外,革命英雄形象刻画生动深刻。其中尤以方子成和桂宝才为典型。还有女性战士形象吴芳英,一身军装,齐耳短发的飒丽形象十分经典,其牺牲也更加令人扼腕。桂宝才宛如受难的耶稣一样挂在城门上壮烈牺牲的一幕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临牺牲前,像所有战士一样念着家人。为了确保不造成不必要的牺牲,他用超人的勇气牺牲了自己。红艳艳的血、黑洞洞的枪、白茫茫的雪,一个英雄的逝去,一首救命的小调,这样一幅悲壮的图景怎能不令人动容?
而方子成的形象则更加复杂立体一些,他不仅是一个战斗英雄,还是一个爱而不得的苦命恋人,文中省略了他被炸飞时的惊险,却也因为这带过的一笔使得他的形象更加高大。而在见到失散多年的恋人时,用情至深的他甚至不顾自己已婚妻子的感情,想要跟桂小香再续前缘。这是多么令人动容的感情。还有范大狠子,虽不占多少笔墨,但也设计得栩栩如生。他跟着小香去救宝才时挣扎矛盾的心理活动,十分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对英雄敬畏夹杂的情感。他买媳妇的行为虽有不合法理之处,但也反映了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现实,是普通民众的代表。
文中十分特别地引入了一个佛教徒形象“静音师父”。作者通过一场梦似是而非写出了她的故事。可以说,这一部分的安排完全服从于麻流镇的民俗。另外,通过围绕蓝围巾展开的情节也说明了静音师父寄情于宗教只是无奈之举,她本来是一位爱慕宝才的富人家的小姐,后来也成为了红军战士,因宝才的牺牲和敌人的迫害而出家为尼。对静音师父这一角色的安排与桂小香相对比,向我们说明了桂小香的另一条道路,一条充满悔恨和痛苦的道路,即使静音师父不断重复“随缘”,但是她忘不掉那条蓝围巾,永远也达不到她所追求的世外人的心境。而桂小香选择在得知爱人牺牲的消息后重新投入生活,弥补自己内心的伤痕。
方子成与魏敬之爆发冲突围攻岗楼时,大火、钢枪、人墙的场景设置就成功地制造了紧张的气氛,鼎沸人声和冲天火光突出了革命中的流血冲突,渲染了冲突爆发的极端局势,也为下文桂小香的归来做了铺垫。而在宝才牺牲的情节中,红黑白三色的场景安排十分巧妙,完全将英雄陨落的悲壮融入情景,给读者极大的震撼。
桂花王是大别山上的一棵千年桂花树,人世间的苦难与沧桑对于这棵大树而言好似白驹过隙,它依然沉默地开出清香的花。方子成和桂小香的故事结束了,但是范家同、范家翠等长大的新一代还要将麻流镇的故事书写下去,桂花王也将见证新时代中国改革、建设的新故事。

《桂花王》入选2019年安徽省中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项目,2018年度中国作协定点生活扶持项目。日前,《桂花王》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背景,通过一个革命家族变迁,时间横跨革命年代、建设年代、改革开放年代至新时代,塑造桂小香及其家族献身于皖西革命根据地建设,参与新时代扶贫事业的经历,讴歌共产党人浴血牺牲、为民谋求幸福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初心。

沈俊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获中国报人散文奖、冰心散文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编辑一等奖。作品散见于《新华文摘》《中国作家》《小说选刊》《散文》等近百家报刊。多篇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散文》《爱国奋斗精神读本》《民生散文选》《语文主题学习》等几十种选本或中小学生读物、中高考试题。出版《在城里放羊》《在时光中流浪》《邓稼先:功勋泽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