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俊峰

风来缕缕桂花香
——读沈俊峰《桂花王》有感
文/李贤龙
很荣幸,我能有机会与一本好书结缘。正因为有了这部长篇小说精彩故事的陪伴,让我在寒冷的壬寅冬天里,感受到了如春的暖意。
书的名字叫《桂花王》,作者沈俊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曾获得冰心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等很多奖项,是从我的家乡霍山走出去的一位大作家。
过去的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有幸参加了霍山县文联组织的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主题的采风活动。在金寨红军广场参观时,我清楚地记得导游多次提起见证了金寨革命史的桂花王树,为此我对“桂花王”一词印象颇深,特别希望能了解到关于她的故事。深秋时节,文友老师恰好给我送来《桂花王》这本书,我自然感激不尽,急切地想从书中寻找个究竟……
“献给英雄的大别山,献给英雄的大别山人民。”题在扉页上的这段话,就彰显了这本书存在的价值,也注定了其内容的不平凡。
小说内容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绵延至今,以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桂小香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生动地刻画了方子成、范道江、桂宝才、周贤、吴芳英等数十个有名有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桂花王》里的人物既有革命烈士,也有土匪恶霸;既有领导干部,也有平民百姓。中国近百年的大事件均有涉及,譬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治淮,到前些年全国聚力打赢的脱贫攻坚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属于大别山皖西地区的历史画卷,讴歌了我的家乡,讴歌了人民群众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常常会被小说里面的情节所左右,或紧张,或感动,或气愤,或释怀。里面的人物塑造和故事铺承,有理有法,特别是千年古树桂花王的每次出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痕衔接,毫无违和感。
桂小香,确实是一个很传奇的女子,可以说是尝尽了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被逼婚,被绑架,被贩卖,新婚丈夫生死不明,弟弟宝才惨遭迫害而宁死不屈,女儿失踪,母亲变疯……但是她却凭着顽强的信念,一次次坚强地挺了过来。好不容易熬到了全国解放,为了支持祖国建设,为了消除水患造福百姓而兴修水利工程时,小香又说服母亲,举家移民搬迁,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的精神。虽然是小说里的情节,但也确是当时皖西人民甚至是全国人民的真实写照。
我记得文中用到了一个字——“苕”sháo,典型的家乡方言,让这本书显得非常接地气。它的本意是芋头的意思,用在口头语上,意思就是说人傻、愚钝。小说里的桂小香、宝才、吴芳英等都不是“苕”,现实中那个非凡时期的他们也不是“苕”。他们为了让后人过上好日子,凭借着自己对党的矢志不渝,和对开拓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和英雄气概,更是大别山人淳朴善良的本性。

无论在什么时候,爱情永远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即便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一样。桂小香坎坷的爱情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尝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让我既感到惋惜,又感到非常的敬佩。与第一任丈夫结婚后,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丈夫方子成便生死不明。在遇见范道江后,凭借对爱情初心的忠贞与坚守,没有轻易答应范道江的求婚。大体还是对小香的爱慕,出于私心,范道江故意隐瞒了方子成的消息,才有了后来范道江与小香两个人的坚守。这种描写很真实!可以说不论在什么时期,小香这样美丽、善良、坚韧、无私的女人都是值得让人向往和爱慕的。再后来,改变身份并且成了家的方子成再次出现在小香的面前时,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方子成离婚要和自己在一起的请求,因为在奉献和索取,在爱心与私欲上,她心里有一杆秤,是永远忘我而顾及他人的一杆秤。
将近文末的时候,桂花王再一次出现了。按小说中所描述的,是提前了两个月开花的。也就在此时,在处处飘散着桂花香气之时,小香和方子成同日仙逝。这是小说一种浪漫主义的体现。他们应该如此,相信是众多读者共同的愿望。“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他们无法在生前“执子之手、白头偕老”,而在人生大限之日,挚爱的一对人儿就像那化蝶的梁祝,相随相伴,在天堂里得以圆满……
读完此书,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常常回想起小说里的情节,想起小香初嫁时的羞涩,想起她为红军做鞋的勤劳,想起宝才、吴芳英就义时的英勇,想起方子成、范道江、周贤各自的人生……
无容置疑,这本《桂花王》是成功的,它让我们重温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让我们了解到今天有如此安定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很明显文中所述地点有一部分是化名,但只要是生活在大别山的人就能辨识出,这就是发生在家乡、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对此我就更有感触了,为何要这么说呢?书里记载的麻流镇,其实就是麻埠镇与流波䃥镇的合称,我的姥姥姥爷年轻的时候就住在这里,为了支持祖国建设,才搬到了现在的住处安家落户的;鲜花岭是我母亲的姥姥家住的地方。母亲生前特别希望能带我去她的姥姥家看看,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她去世也未能实现;六万寨是我岳父家住的地方,因疲于为稻粱谋的奔波,一年也去不了几次。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熟悉的地方,这本书给我一种格外的亲切感!
三年前的一个周末,在霍山县小南岳文学社举办的交流活动中,我有幸与沈俊峰老师见过一面。在那次归乡时,他还跟家乡的文友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我因故提前离场,未能洗耳恭听,深感遗憾。有道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谢谢文友老师向我推荐赠阅了《桂花王》,并以此文表达对《桂花王》作者沈俊峰老师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