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的思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思故人,不知不觉泪湿巾”。今年清明节又快到了,我又想起已经逝去多年的爸爸。我已经有太久的时间不曾喊“爸爸”这两个字了,每每在梦里与你重逢,但又在短暂的相聚后再次分别。我知道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人能够回应我“爸爸”的呼唤。

2003年的腊月23日,是我人生中永远难忘的日子。那天你离开了我们,阴阳两隔今生今世再也无法相聚,看到照片中你和蔼可亲的面容,总会让我潸然泪下。泪目中总会浮现你慈祥的目光,让我泪眼蒙眬,每次翻看2000年4月我带妈妈和你去泉城广场游玩的录像带,更会情流奔涌失声痛哭。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您的身体一直不好。皮肤过敏经常使您全身瘙痒,但是您总是咬牙坚持,不让家人担心。晚上实在痒得难以入睡,就简单地用盐水去清洗或者用热毛巾去擦拭,以此减轻点痛苦,皮肤病的折磨使你很难睡个安稳觉。
因为当时诊治皮肤病都要去大医院,这样需要花费很多的医疗费,当时家里实在太穷所以你总是一拖再拖,每当家人让你去治病,你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就这么一拖就是几十年,不知道您是用多大的意志,克服皮肤病带来的痛苦,为我们这个家默默地付出。
在生产队干活你总是早出晚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挣工分贴补家用。但是辛劳的付出有时也得不到认可,生产队出工收庄稼劳力每天10分工,妇女8分工,而您仅仅只能得到7分工,约合也就是7分钱的收入,这样的工分收入的让很多村里的伯伯都为你鸣不平,但是宽厚仁爱的你总是跟大家说“我身体有病,本身就不能当壮劳力出工,队上给我7工分也行了”。你的宅心仁厚,使你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老实人,一辈子没有与父老乡亲红过脸,无论谁家有事需要出力帮忙,你都是有求必应,这也是你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您小学都没毕业,但是在您心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这些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深深烙在你的生命里。这些最朴实、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是你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的为人处世之道时刻铭记于心,使我们收获了乡亲们最大的信任。
虽然您为了生计很早就开始在家务农,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却是您鼓励我们兄弟四人努力学习。您一直跟我们兄弟四人说“只要你们好好学习,上到哪里我供到哪里,学费的事你们不用担心!”,当时我们对你的话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我深深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分量,在那个全家温饱都困难的岁月里,为了做到供我们读书的承诺,你付出的努力已经是超越了你可以承受压力的极限。
虽然您的身体有病,但是依然坚持着每天出工。尽管每年队里分的的粮食对于全家人吃饱都有困难,但是您毅然决然让我们兄弟四人上学求知。记得1979年的寒冬腊月格外寒冷,当时小学二年级的我只能穿着开裆的破棉裤上学,免不了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但是你却说“只要好好学习,不要管同学们的嘲笑,只有学好知识才是自己一辈子的财富。”
由于经济拮据,我们一家六口人住在面积只有40多平米的三间土坯房里。夏天下大雨,墙上的土坯就会纷纷脱落,外面大雨屋里小雨,你总是与俺妈一道,为我们撑起塑料布遮雨,尽其所能让我们能够安心地学习,尽管在贫瘠的土地上,你拼命地劳作也不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物质上的富足,但是你尊重知识、永不言弃的信念,却让我们一直在精神上获得了满足,也让学习与奋斗成为了我们的家风自觉传承。
在你心目中最敬佩的人就是你的叔伯叔毕德显和你的表哥翟向东,他们一位是享誉我国的“雷达之父”,也是我国雷达工程的奠基人。一位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又是知名作家。二位前辈是平阴人的骄傲。正是因为他们不断的学习,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在自己专精的领域成为了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你对于德显爷爷、向东大爷的尊敬也是对知识的尊敬,你一直教导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要恪守本分,家乡才是你们的根。当初德显爷爷、向东大爷回到县里时,您与他们见面的场景历历在目,提起来如数家珍,这也是他们对于我们这些晚辈最大的期望。

亲爱的爸爸,尽管你离开我们已经快20年了,但是每当想起你,我都能够感受到格外温暖,在你正直、坚毅、奉献、勤学的家风引导下,我们已经各自有了自己的工作,相信你若在天有灵知道这些,一定可以感到欣慰。愿您在天之灵,庇佑你的儿孙们幸福平安。
爸。。。。。。下辈子我还做您儿子!

毕泗其,男,生于1971年,平阴县榆山街道东三里社区工作,2020年开始写诗歌,文章曾在济南日报,济南时报,山东商报,山东法制报,人民日报人民号等刊物发表。所写宣传二十大精神快板和疫情防控快板在平阴电视台,济南电视台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