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孔乙己又火起来了。
这一次火的不是它的茴香豆,而是他的长衫--------孔乙己的长衫招谁惹谁了?
原因是这样的:近些年来因为经济不景气,多少大学生读了二十几年的书,却在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社会上某些人却批判大学生们——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
言外之意:别以为读了点书就想找到轻松的工作,实在不行,送外卖去呀!
可现实是,外卖招满,博士也难就业的年代,真的不是“孔乙己的长衫”能说上话的份了!
这个不应该成为话题的话题,也让我感慨不已!
鼓励孩子读书,有错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管历史往前推进几百年,这个“古训”,流传千年。科举制度下的“读书高”,确实可以改变命运,多少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只为“范进中举”,毕竟一代当官,三代荣耀!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不要在努力的年纪选择安逸”,“今天不吃读书的苦,长大必吃生活的苦”。于是十八年寒窗苦读含辛茹苦,在象牙塔世界的孩子们,只能用“读书”两个字来实现自己心里的中国梦。都说高考制度是现在最公平的选择制度,我们默认了制度的公平公正,我们努力了自己所有的努力,可现在却被嘲笑“脱不下的长衫”,公平吗?
读书的苦吃了,生活的苦依然在不远处等着,时代的失误,不应该用在惩罚这些孩子的身上!
有一个说法:造成了孔乙己的失业,是“丁举人”。
故事编得很在理:丁举人终于可以入朝为官了。他需要100个官差给他打下手,可是丁举人手里只有20个官差。于是,丁举人就办学堂培养官差,在培养的过程中丁举人发现,办学堂不仅能培养官差,还能挣收银子,于是开始挖空心思扩大规模,由80人扩招到800人,为了达到容纳规模,也是为了创收,加设了许多和社会脱节的专业。
可是等学生们毕业的时候,丁举人通知剩下没做官差的720人回家自食其力。学生们委屈:当初你说的读完可以当官差,怎么又让我们打道回府了?
丁举人说:学堂已经培养你做官差了,但你自己没能力做不上,还不愿意自食其力,你们就是一群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学生有错吗?
扩招的初衷,或许不是丁举人办学堂那样只为赚钱,但扩招的后果,确实如丁举人办学堂那样,培养了一堆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让多少家庭如押宝一样,把梦想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能顺风顺水地读书是一个家庭的幸运,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谁承想到,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成了不可复制的历史,孩子们二十多年的努力,还没等到厚积薄发,却被现实掐住了命运的喉咙!
可是,脱下长衫就能解决问题吗?
曾记得,50年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已经让2000多万知识青年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这些孔乙己们把青春献给田地,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知识价值了吗?
前几天一个视频让我唏嘘不已。两个毕业五年的女孩子:“我,毕业五年,存款5000,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两人毕业于211大学,看起来有光明前途的她们,却在毕业五年之后,一个处于失业状态,一个读了硕士,然后去火锅店做保洁!
这是他们喜欢的,也是她们为此奋斗二十多年的结果吗?显然不是!
有人说,中国送走了廉价的农民工,却迎来了廉价大学生。月薪3000元找不到农民工,却可以招到一批大学生。
而更扎心的是:这些廉价的大学生,正是这些农民工用廉价的收入供出来的!
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在全社会都缺乏经济增长新风口的情况下,这些选择向下兼容的知识青年,又有多少人能在未来有机会实现阶层跨越?
我不知道现在的文凭到底值不值钱,也不知道费尽心思鼓励孩子读书到底对还是不对,面对未来,我跟孩子一样迷茫。不是说少年强则国强?孩子们奋斗二十多年却没有一个合适的空间让他们学以致用,那还怎么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光荣使命?
学识不应该成为“孔乙己的长衫”,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我们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ps:最近,这个话题很火。老友说,康老师,你能写一篇?我写了,但很多数据材料,有感于老友在群里的分享。也跟胤哥聊了这个话题,但焦虑,好像我比他更甚。毕竟——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是一座山。疫情如此,就业也一样。毕业即失业的年代,我们更希望有一个宽容的环境,给孩子们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