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小蒜(微小说)
耿志平(甘肃)

二月小蒜,香死老汉,这是西北流传甚广的俚语,每到农历二月时节,小蒜就悄悄地从地里长出来,远看淡淡的绿色,近看则似乎没有,正如唐诗里的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时候的小蒜最好吃,既嫩又新鲜,大人小孩都爱尝这一口。
艳艳正在和村子里的一伙闲人在自家院子里晒太阳,电话叮铃铃地响了起来。
“妈,你干啥着呢?我想吃搅团了,你今儿给咱们多做些,我朋友也来吃,你挖些小蒜,炒下,调的吃”电话是女儿小丽打来的。
“小蒜难捡的,你就会给我派活的很。”艳艳虽然嘴上这么说,已经起身去拿镢头和筐,准备去自家地里挖。

挂了电话,艳艳对大家说:“小丽会派饭的很,还带朋友来,让我打些搅团,用小蒜拌的吃。”
“搅团是个好饭。”
“二月小蒜,香死老汉,听说城里一斤小蒜卖十几块钱,和肉一个价了。”
“小蒜能有肉好吃?”
“城里人吃稀罕哩,才不管贵不贵。”
“娃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要吃你就给做。”
在坐的邻居七嘴八舌。一个中年男人眯着眼,吐着烟圈,不紧不慢地说:“搅团有个啥吃头?像浆糊一样,粘嘴,没味。”
“你知道个啥?搅团吃了把生日都忘了。”男人的话立马遭到村花梅的反驳。
“城里娃娃大鱼大肉吃腻了,还想吃得奇奇怪怪的。”
大伙你一言,他一语,好不热闹。
“艳艳,我们苹果园小蒜多的很,我领你挖去,你们家的小的。”隔壁嫂子萍热情地说道。
“那我也去呀!我想吃小蒜得很了!”玲子赶紧说道。
“走,多得很,想吃多少就挖多少,有不是啥稀罕的,”萍嫂子一贯热情大方。
大家趁着主人的热乎劲,立马回家拿上家什,加入挖小蒜的队伍。
阳光温暖,没有一丝风,路边的垂柳露出了嫩黄的叶子,就像被二月春风剪过一样。庄前屋后的杏树含苞待放,春暖花开的特征已经很明显了。
“天哪!咋这么多小蒜?那一年才一小片么!”村花梅诧异地说道。
“小蒜出的快得很,一个小儿子都可以出一个,像草莓一样,栽下就成了‘万年桩’。”萍嫂子快人快语。
“你们捡秧子大的挖,秧子粗,小蒜就大,好捡,小的让长着。”萍嫂子提醒安顿着。
干惯农活的妇女们,挖小蒜对她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有些女人自己挖,自己拾;有些一个人挖,两个人拾。挖的人弯着腰,轮起的镢头一下钻进土里,用力一提,一撮小蒜破土而出,用镢头拍一下土疙瘩,带着泥土的小蒜就把玉体展现在人面前,每挖一下,尘土就在空中飞扬,空气中一股土腥味,拾的人一手提筐,一手抓起小蒜叶子,轻轻地抖去土,放在筐里。

“你们都准备回去咋吃?”艳艳按着镢头问道。
“我回去先和辣子做一碟辣水子,夹热蒸馍。”
“听起来就美得很”萍嫂子说道。
“我回去和瘦肉包饺子。”玲子说道。
“要用五花肉,中瘦肉和小蒜包的饺子,干巴巴的,不香。”
“我用小蒜和鸡蛋、豆腐、胡萝卜烙菜盒子,饺子太麻烦,菜盒子吃一个顶一个,省事。”村花梅说道。
“吃都图省事,懒得可以!”艳艳调笑道。
“我用豆腐、小蒜、粉条、胡萝卜、地软软、瘦肉包包子,那太香了。”其中一个妇女说道。
萍嫂子说道:“你们说的把人香死呀嘛,都是些馋嘴猫。”
“咋么香,咋做,做饭没啥标准”艳艳伸了伸腰说道。
苹果园里叽叽喳喳。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七八个女人,简直要闹翻天了。
不一会,大家就挖了好多。
艳艳说:“够了,一会给嫂子挖完了,嫂子哭了,没人哄。”
一句话把人都逗笑了。
“多得是,能挖完,先拿回去吃,吃完了再来挖,新鲜的好吃。”萍嫂子笑着说道。
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道:“够了,能吃好几顿了,不挖了。”
“我赶紧回去给女子做搅团去呀,一会娃娃就回来了。”艳艳说道:“小蒜难捡的,几时捡干净呀!”
“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粘,屁股拧圆。”萍嫂子说着,做着打搅团的动作,惹得大伙哈哈大笑。
妇女们拿着“战利品”向家走去,苹果园又恢复了平静。

村花梅自告奋勇:“嫂子,我给你帮忙,就是得两碗搅团吃!”
“那好得很,你能吃多少,谁想吃,都走,人多热闹。”艳艳大声地真诚地约着。
“那美得很。我要给家里人做饭哩么,不去了”不知谁说了一声。
村花跟在艳艳身后,因为出了点力,脸红扑扑的,像桃花一样,更加好看了。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