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山还是山
金 矿
这也许是一个艺术境界问题,一个人追求艺术目标的实现是循序渐进的。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在最初追求艺术感受时,他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还局限在基础阶段,他的视觉还只能看到粗犷的原始形象。也就是说在他面前横亘的那座山,只是一座荒凉的山,看到的只是山和树,还没有艺术的含量。
一个初探艺术的人,只是门外汉,暂还在门外徘徊,他还没有进入艺术境界,也没有艺术眼光。一切事物都是粗线条的粗印象。一座大山在眼前,他只是想到像一只巴掌挡住双眼,截断视野。会对它产生讨厌情绪,也会对它望而生畏,因此就一个劲抱怨为什么会有这怪物挡住自己视线出路呢。这时他只看到这山是实体山丘,是一种僵死的物体,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没有灵动,更没有艺术的感观和张力。 然而,当你走进艺术大门,就会很自然接受艺术的熏陶,感受到艺术的触及,体会到心灵的洗礼。这样你就会逐步有了艺术的觉醒,有了艺术思维的启迪。一旦有了艺术的感觉,你就会超越自我,就会有了艺术的超脱,就会产生艺术感觉的改变。这时候再来看山,那就是另一种状态和形象,也就是你看到的山已经不是山。 要说这艺术的山不是山也很现实,因为观者已经把山看得特别灵动。已经把这座座山都看成是一种有生命的载体。那一年我到河南万仙山去旅游,导游说那些山头都是一个个仙人的群雕,通过听一些传说故事,看那些山头还真特别像人,都是很形象的万仙雕塑。
有诗人会把山想象成一朵朵飘忽的云,还有人会有一种“山高我为峰”的自豪。当你在山谷里呼喊,那震耳的回声会让他置身仙境,“一览众山小”,“只缘身在此山中”,“乱云飞渡仍从容”。如此种种诗意灵感会让你思维神驰,兴奋超越的心情有了灵动的跳跃,那些山仿佛在与你搞一种捉迷藏的游戏,感到山又是一种无比地可爱。当你思维灵动的时候,那山道弯弯你就会想到人生的道路是如此的不平坦,那深深的山谷你又会想到大自然虚怀的空灵。
诗人和作家之所以能写出超然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他有一种很精明的艺术思维观点,他能把很本真的东西想得很奇特,能让一般物体都能附于翅膀,能够把寻常事体从本质去精雕细琢,进行艺术思维加工和创作,这样作品中生活也就成了很特殊而又引人的艺术化生活,一个普通人物到作品中就变成很有故事的人,也就变成很精彩的人物故事。所以有人说诗人和作家也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因为他们注重塑造故事中的故事,塑造故事传奇的人物,他塑造的目的是想让作品能够更加感动读者,或者说能够更加感染读者。
但有一个问题又很值得让我们去思考。尽管故事中的故事是如何特别神奇,尽管故事中人物有其很特殊地传奇,但他仍然是生活中故事,仍然是生活中故事的人,如果不像生活中故事和人,那就变成了离奇地歪曲,也就不会让读者相信和感动。更不会得到社会灵验的实际。
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文学创作者,在进行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时,要把山还要看成是山,千万不能把山看成云,不能把山看成川。也就是我们平常俗语中讲的不能把山写成川字。因为山和川本来就是两种性质和两种本质。如果你把原本的事体看得不透彻,这样你到写作时也就可能把鹿画成马,把虎画成狗,把山写成川。那你就会深陷在迷茫的山谷里,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不禁想到“看山还是山”,这句话很有艺术的哲理。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到最后把山还是表现的是山,还是表现出真谛的山。因为艺术家的文艺创作,尽管手法可以调度蒙太奇,可以允许去进行很特殊的思维想象,去进行浪漫地思维捕捉,但还是脱离不了本真。因为作品没有思维延伸,就显得很呆板,就没有引人遐想的意境。但客观说应该九九归一,应该到最后的思维定格“看山还是山”。
我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是要让读者看的,要让读者去进行延伸地想象和思考,给读者以思维的想象空间,要把真正的艺术作品高看和欣赏,不能从低俗去看待精品,更不能把精品看着是粗制滥造。但创作艺术要向升华发展,要去雕琢精品。这样我们作品中所表现的山就有泰山的壮观、太行的连绵、黄山的飘逸、华山的险峻。就会出现各种不同山的特点和个性,也就是说“看山还是山,而是不同的山”,这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风格。
对于“看山还是山”,我还有另一种醒悟。就是如果看不到一座山的整体,我们还可以注重观察它的一个部分,把那一个部分通过作品的表现让它灵动起来,你可以画黄山的一棵迎客松,你可以画庐山的一泻清泉,你可以画华山的一条古道,当读者看到这一个小地方的精彩,也就会很自然地理解到这山还是山。
“看山还是山”,也许是一个视觉观念的问题,很能表达一个哲理现象。说明一个固定物体的真面目是不容易改变的。一个作家就应该看清一个物体的本质面和本真面,即使看到某一物体的虚幻面,也要通过本身的本质来理解它延伸的虚幻,让虚幻为本真服务,让虚幻从本真升华。成为一种灵动的本真。
百川归海,九九归一。生态自然就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的概念,整个地球变化沧海桑田,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地运动着。人的视觉观念也是由看山不是山灵动再回归到看山还是山本真。不过一个人还只是小不点,看到山的巍峨和壮观,看到山河壮丽,日月盈仄。所以我的认为本真还是“看山还是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