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60后的铜川人,伴随着铜川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不敢回顾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工业城市,从怎样无声到呐喊,又从喧嚣到繁华再到今天成为发展史的遗迹的过程,作为一名建设者的子女,我们对它都有着浓郁而搁舍不下的城市记忆。

1958年1月工人文化宫建成。
1958年10月铜川自来水(三里洞水厂一期建成)月供6000吨,铜川始有自来水。
1958年市一中建立高中。
1958年人民医院动工。1959年4月竣工。
1958年冬,西铁分局投资8万元,建成铜川火车站票房及广场,客运火车开始营运。
1959年5月1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建成播音。
1960年精简职工3087人,压缩城市人口 11,693人参加农业生产。
1961年5月《唱支山歌给党听》,发表于《陕西文艺》。
1962年水二期扩建工程竣工,采用地面水建净水厂一座。
1963年11月金华山煤矿建成生产,年产能力为30万吨,总投资1690万元。
1964年6月到7月全国进行第2次人口普查,以7月1日零时为准,市人口为23,6300。
1965年铜川市水泥厂开工兴建,70年竣工投产。
1966年3月28日,设计45万吨原煤的徐家沟煤矿建成投产。
66年8月1日铜川市改为省辖市。
1966年西北耐火厂在耀县孝北堡动工。
1966年铜川铝厂修建,69年开始投产。
1966年11月开工兴建,设计年产40万吨工农兵煤矿(今焦坪煤矿)移交生产。
68年8月~69年年底,全市66届67届68届初高中毕业生4200人,相继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万余名城镇居民,下放农村,插队落户。

1969年2月北京崇文区2212名知识青年到宜君插队落户。
1969年耀县桃曲坡水库动工修建,74年竣工,坝高61米,库容面积5020万立方米。
1970年4月,设计年产500万只普通灯泡的铜盘灯泡厂,在黄堡镇动工兴建,年底即批量生产。
1970年10月铜川微波站在军台岭动工修建,1971年5月全线开通。
1972年10月,铜川的红星、元帅和红冠被鉴定为理想的外销果,11月,铜川市成立苹果生产基地领导小组,安排全市完成35,000亩外销苹果生产基地建设任务。1986年郊区宜君县和耀县被列为陕西省苹果基地县。
1972年12月全铜川市总动员根治漆水,对全长30公里的河道,进行综合治理。1975年4月漆水治理工程竣工,共砌筑河提 29,597米,修建小型水库4座,桥涵18座,主河道两侧排洪洞16孔,造田近千亩。
1972年,铜川市师范学校成立。
1973年2月,铜川市电视转播台在军台岭建成。
197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铜川吕家崖、李家沟、瓦窑沟及狼嘴里发现四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发掘出一批先民的居室、灶坑遗址,出土了石器、陶器等。
1974年3月,铜川市柳湾水厂一期工程竣工,采用地下水,日供水3000吨,年底二期扩建工程相继建成,建净水厂一座。
1974年8月,耀县梅家坪至黄陵七里镇铁路修至焦平地区前河全长73公里,当月开始运营。
1975年10月6日~17日,国家农林部、外贸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在同川召开全国外销苹果基地现场会。
1977年6月,各界群众积极参加修建市人民公园的义务劳动,开挖了人工湖,铺设了游览山路,修建了儿童游乐场等,1978年7月1日公园对外开放。
1977年10月,铜川矿务局投资百万元修建的矿工俱乐部竣工。
1977年,陈炉陶瓷厂“宋代耀州青瓷事迹和研究”科研项目获得成功并通过了技术鉴定,从而使失传了800余年的历史名瓷得到恢复。
1978年6月4日,铜川市召开首次科学大会。

1979年6月11日,设计能力为年产150万吨原煤的陈家山煤矿第一期工程验收合格正式投产。
1970年4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1953.4万元,全部设备均为我国制造。
1979年,全市大力兴办城镇街道企业,先后安置待业人员22,852人,安置人数占全市待业人数的91%。
1980年4月1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铜川市设立城区郊区两个市辖区,两区均为县级建制,5月1日两区正式办公。
1980年,铜仁市劳动就业共安置8846人,同时发展了300多个个体工商户400多名,社会闲散劳动者有了职业。
1981年7月,西北耐火材料厂武良传、雷积寿、陆福星和西安交通大学科研人员联合研制的“50公斤摇臂式电磁锤”科研项目,荣获国家发明四等奖。9月,武良传等人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研制的“160吨高冲程无接触传动电磁螺旋压砖机”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年6月,获冶金部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11月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5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1981年10月5日,铜川市属公交企业推行盈亏责任制,采取的办法是利润包干,亏损包干,保本经营和超利润留成。
1982年6月~7月,全国开始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以7月1日零时为准,据查铜川市区为37,7710人。
1982年王石凹煤矿采煤五区荣获全国高档普采冠军。
1982年,铜川市教育学院成立。
1983年10月20日,宜君县划归铜川市管辖。1983年在耀州窑遗址发现,北宋烧造的“龙戏玉莲”,“二龙戏珠”等青釉瓷碗,为稀释珍品。
1984年2月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铜川市铝厂扩建工程破土动工,投资额5,800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电解铝3万吨,一期扩建工程于1987年6月竣工,94台电解槽分期、分批投入运营。
1984年2月,王家河炭科沟首次发掘出西周古墓群,清理墓葬20座,出土有铜鼎、戈和铜车马饰等。
1984年,耀州窑遗址发掘,首次找到了临河修建的唐代,磁窑作坊和唐三彩作坊,从而证实了黄堡镇在唐代是烧造三彩陶瓷的地区之一,另外还出土了唐、五代、宋、金、元时代的瓷片30余万片,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数千件。
1985年8月1日,中共铜川市委机关报《铜川报》正式创刊,1993年1月1日《铜川报》创刊为《铜川日报》。
1986年3月20日,铜川市人民武装部改编为铜川军分区。
1986年7月,新川水泥厂建成回转窑水泥生产线,设计年产水泥30万吨,该生产线于1982年10月动工兴建,总投资 9,597万元。
1986年7月,铜川市房屋建设开发公司首次出售商品房92套,房价每平方米300~332元。
1986年9月,铜川矿务局一中应届毕业生杨越获全省高考理科第1名。
1986年10月,铜川市纺织厂用丙纶短丝做原料,开始生产花色针刺地毯填补了陕西省的一项空白。1986年12月29日,铜川市第一座地面卫星接收站,在郊区军台领建成使用。
1987年2月8日,西北耐火材料厂生产出新型耐火材料刚玉砂,填补了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的一项空白,获陕西省198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5月20日,耀州窑博物馆1号保护大厅在黄堡镇破土动工,1988年底竣工并对外开放。
1987年5月,铜川市秦剧团新编历史剧大将王检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演出中,荣获10项演出奖、单项奖。
1987年9月10日,铜川百货大厦破土动工,大厦建筑面积515一平方米,总投资174万元,1988年10月1日对外营业。
1988年2月9日,宜君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88年12月1日,铜川宾馆正式开业,宾馆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有高、中、低档客房91间,投资300万元。

1989年,在陕西省创建文明城市比评竞赛中,铜川连续第3年荣获优胜城市称号。
1990年6月,玉华宫、药王山被陕西省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0年8月铜川市政府重点工程之一大通桥立交桥工程破土动工,投资400余万元,1991年10月竣工。桥长281米,宽12米。
1991年6月,铜川籍选手15岁的夏扬在全国射击锦标赛达标赛中,夺得全国射击冠军。
1992年12月21日,西桐一级公路三原至铜川段建成通车,全长66.35公里,结束了铜川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
1993年4月1日,铜川电视台正式开播,每天播出6小时。
1994年6月9号,铜川市第一条村级柏油路公路陈炉镇任家湾至潘家河村6.8公里修成通车。
1994年8月8日,铜川市首家进出口公司,在市外贸局挂牌开业,标志着铜川市出口商品可直接对外贸易。
1994年9月25日,陕西省射击队铜川籍选手罗恒宇在全国射击锦标赛中夺得三块金牌,《人民日报》为此发布消息。
1995年2月23日,铜川市第一家出租车公司开始运营。
95年12月22日,铜川市第一条二级县乡公路(烈桥至蔡家沟)建成通车。
1996年11月4号,铜川市书画院成立。
1997年3月18日,铜川市耀县孙塬村《药王故里报》,开始刊行,是陕西省第一家发行村级报纸。
1997年6月29日,天然气输气管道铜川分输站点火仪式在铜川城区赵家塬举行。铜川市天然气城市气化工程历时两年,投入配套资金2,600万元,完成中高压管道26千米,户内工程桩安装1.2万户。
1997年12月,黄陵高速公路开通开工建设,到2001年4月全线开通,总投资19.3亿元,全长93.854千米,其中铜川境内89.7千米,至此铜川市4个区县全部接通高速公路。
1998年1月26日,铜川市首届玉华冰雪艺术展在玉华宫风景名胜区开幕,此后每年一月举行,展期两个月。
1998年12月21日,铜川市政府由城区红旗街9号迁至新区正阳路9号办公。
1999年12月16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秦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2000年1月19日,中共铜川市委作出关于追授“郭秀明同志模范党支部书记”称号的决定,并印发学习活动的通知。
2001年,铜川市在玉华宫景区建成西北最大的滑雪场,对游人开放玉华宫景区逐渐成为冬季冰雪旅游的热点。
2002年7月12日撤销耀县,设立铜川市耀州区,行政区域不变。
2002年7月25日,陈炉镇古瓷窑遗址考古调查完成,发现从元代开始,陈炉窑的烧造水平和规模超过黄堡,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12月26日,耀州区柳林至印台区耀县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建成通车。全长42.2公里,投资8985万元,至此铜川公路交通西部环线形成。
2004年2月28日,铜川市升威水泥厂第1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项目动工建设,到2005年6月25日,点火投资,总投资4.2亿元,该生产线是西北五省区单条规模最大,设备最优,工艺最先进的水泥熟料生产线。
2004年9月7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陕西华能电厂建设项目落户铜川新区坡头工业园区,历时三年,到2007年11月8日,中国首台国产60万千瓦空冷脱硫燃煤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正式发电。
2005年3月10号~25号,铜山市举办首次大型公祭药王孙思邈活动。
2005年9月铜川市第一中学新区校区建成并开始招生,首届招生高中一年级10个班545人。
2006年6月10号,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煤矿瓦斯发电厂建成发电。
2006年9月8号,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招生。开设三年制高职专业32个,5年制专业13个,面向陕西周边九省区招生,该校为铜川市第一所大学。
2006年9月25日,铜川市首届文化艺术节在铜川新区举行。
2007年2月1日,铜川市老城区公交一路实行无人售票,为全市首次。
2007年4月29日,陈炉镇制作陶瓷烧制工艺,列为国家首批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2月2日,铜川市第一条步行街,王益区青年路金华步行街建成。
2008年2月25日,铜川市新区医院一期工程建成开诊,占地18亩,医用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设有10个临床科室,5个一级科室,病床174张。
2008年12月29号铜川玉皇阁特大桥建成通车,总投资1.9267亿元,全长11.699千米,其中大桥西端引线长10.423千米,桥长1276米,桥面宽12米,该工程6跨一次性成功合拢,在陕西省连续沟桥建设中尚属首次。

2009年8月6日,铜川市确定每年的此日全民健身日。
2009年12月,铜川市成功创建省级绿化模范城市。
2010年11月1日,铜川市图书馆对外开放。新建的图书馆在新区正阳路总投资5,000万,占地20亩,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图书馆设计藏书量为50万册,实行电子化服务,建成4个数字精品文献库,持证读者,足不出户在家,可以通过读者卡号及密码,可访问检索和下载该馆的CNKI期刊资源。图书馆还建有自动读报系统,使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结构区域更加合理丰富。
2011年10月18日~20日,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在铜川举行。
2012年4月13日,铜川市确立为首个环境卫生日。
2013年3月1日,铜川市全面实行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
2014年1月23日,孙思邈纪念馆开工建设。2016年10月9日,孙思邈纪念馆开馆,成为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窗口。
2014年照金、香山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铜川市首家年门票收入过千万的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68万人次。
2015年铜川大樱桃、铜川苹果两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驻中国地理标志博物馆。
2015年照金滑雪场建成举办陕西省第二届滑雪大会暨首届照金滑雪公开赛。
2016年4月5日,柳范故里耀州柳公权放宽纪念馆揭牌仪式,即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览开幕式举行。
2016年,耀州至照金红色旅游公路建成通车。
2017年6月21日,合阳至铜川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2017年12月7日,铜川市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十大城市之一。
2018年1月《铜川珍贵档案荟萃》编印出版。
2018年1月21日,铜川市荣获“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称号。

六十年,一个甲子的那份执着与坚定,老一辈骨子里的不服输的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英雄主义的乐观心态,依然还在感召着我们这代中年人为之继续摇旗呐喊,擂鼓助威,更好地将这过往的66年,用一种可以纪念的文字、文艺宣传形式传承并保留下去,让它们永远鲜活在我们煤城人的心中。
老一辈一路披荆斩棘用生命垒起一座座丰碑,栉风沐雨书写着奋斗的篇章。那些生龙活虎的场面从未走远,他们终未负党和国家交给他们的使命和任务,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赫赫战功将与这座城市一样令人敬畏,它们会帧存在历史的画册之中,源远流长。就像那座1958的地标雕塑一样,凝聚着这座城市的铁血内涵。

那是一部部怎样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群体的记忆可以串起一座城市的变迁。那里面有他们创业者的家国情怀,有他们对大西北地区的无比眷恋,从他们手上把不毛之地变成了繁华的都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桥梁通向远方,他们专注的眼神多么深情地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的青春与这片热土紧紧的融合,汇成了漆水河的欢跳,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动感地带。
楚丰华
2023.3.25
6:39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