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 浩 朗诵:谢东升
音乐合成:杨建松

徜徉谷城老街,发思古之幽情。一堵堵高耸的马头墙好似影视大屏幕,在半空迎风张扬。而那一扇扇门面房铺板,仿佛成了长焦蒙太奇镜头,顽固地在我脑海中投下栩栩如生的画面:

画面一:双雄会
谷城凭神农尝五谷得名,枕南河入江汉而兴。面山靠水,交通便利,同为商贸与军事重镇。每日里,南河中码头的木船,长桅似剑,风帆如旗。“往来者肩摩趾错,旦晚不绝于途。”米粮街的油坊,香飘十里开外,老街的百货,看花了赶集人的眼睛,五福街的山珍,挤的人车难行,五发街的布匹,招来了成群蜂蝶。新街茶馆里正唱《穆桂英》哩,江夏来的说书人醒板一拍,震落房梁陈尘。
我的皮鞋敲打着老街斑驳的石板,“橐橐”之声空洞而旷寂,不小心,碰上老屋粉墙,弹回,钻进耳郭。须臾,我听到穆穆萧瑟之声。哦,那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此“双雄会”留下的铿锵高音……
1638年冬月,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冒着生命危险,从商洛潜入谷城,与诈降朝廷,屯兵谷城的“八大王”张献忠重商起义大事。“天下大局,决于此行。”二人秘密约定,来年端午节前后同时起事,再举反明义旗。

张献忠在谷城备足了粮食,养壮了兵马,只等端午节到来。却不料消息走漏,谷城知县阮之钿飞马派人进京报信,张献忠带兵闯进县衙。

阮之钿忙问大帅有何事?张献忠眯着眼说,张某驻谷城一年多,今天特来道谢。阮之钿正要客气,张献忠嘿嘿一笑,说,老子又要起兵了。你快去给崇祯老儿报信,也好发个大财。
阮之钿一听这话,知道大事不妙,脊梁沟冷汗直流。张献忠不再与他啰嗦,板下脸说,张某起兵还差一个吃饭的买卖,想把你的脑袋借来一用。说罢,手一挥,一个亲兵上去,砍下了阮之钿的脑壳。

农历5月6日,端午节那天,李自成、张献忠率两路义军,揭竿而起,杀贪官,赈灾粮,救百姓,一路浩荡杀向京城。谷城的“双雄会”惊天动地,使农民起义军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1644年3月19日,起义军攻占北平,崇祯皇帝一根绢绫吊死煤山,明王朝大厦哗啦啦崩塌。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双雄会”千古留名,彪炳史册。
天近黄昏,我在李自成和张献忠当年并肩走过的街上踽踽独行,遥思和遐想窜上罡空。世事如烟,潮起潮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孰是孰非?问老街古巷,惟有空空回声。

画面二:铁匠街
街道纵横,店铺林立。南门外一条南北向的小街上开有数家铁匠铺,得名铁匠街。街中“杨家铁匠铺”最具盛名。掌钳老爷子手艺与武艺兼修,打的刀削铁如泥,做的矛刺墙如纸,人送绰号“杨大刀”。杨大刀有个孙子,叫洪胜,其父杨大鹏因反清,惨遭清兵杀害,洪胜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复仇的种子。在爷爷的教导下,洪胜习武学艺,深得爷爷真传。那年,洪胜年满十八,爷爷想试试孙儿的本领,让他打了一把大刀,自己做了一杆长枪。生日那天,爷爷对洪胜说,咱爷孙俩到南河堤上练练手,看你的刀锋厉害,还是我的长枪厉害?
河堤之上,杨柳依依。爷孙俩摆开架势,刀来枪迎,枪到刀挡,哗哗声与嗖嗖声响成一片。突然,爷爷一个猛虎掏心,枪尖直指红胜肋下。红胜一惊,闪身来了个金鸡独立,架刀就挡,咣的一声,电光迸出,星花四溅。爷爷哈哈一笑,收住手,拿过孙儿的大刀细看,并无一点卷刃。孙儿也拿过爷爷的长枪,只有一道头发丝的细痕。爷爷捋捋长须,意味深长地点点头。
一天,杨家来了一位客人,是襄阳刘公。他和杨大刀相识多年,是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刘公对杨大刀说,哥老会急需一批刀枪,请你帮忙。杨大刀心照不宣,说,有我孙儿洪胜相助,两个月后来取罢了。
刘公走后,杨大刀指使洪胜在后院新支一盘铁炉,白天里在街面打锄头做铁锨,到了傍晚,铺板一上,紧闭大门,风箱吹出熊熊炉火,爷爷掌钳,洪胜抡锤,爷孙俩甩开膀子,叮叮当当,打造起大刀长枪。那天夜晚,下弦月挂在三神殿挑檐,爷爷拉着洪胜的手,来到背静处一口大缸前,把穷尽一生摸索出来的淬火秘诀传授给了他。

洪胜欲跪拜爷爷,爷爷拦住了他,说,杨家后继有人,爷爷放心了。孙儿一定要做个有骨气、有志气的后生,为你爹报仇!洪胜庄重地点点头,转身拿出一块钢锭放进火炉,呼呼拉起风箱。一会儿,钢锭烧的通红,爷爷钳着钢锭在钻墩上一荡,耀眼的火花溅了一地。洪胜扬起大锤,鸡啄米一般,叮叮当当,折过来翻过去用力锤打,红彤彤的钢锭映照着爷孙俩的面靥,像两朵盛开的桃花。一会,爷爷见火候已到,手掂小锤“得,得”敲击两声,洪胜心领神会,随着爷爷的节奏,小锤引大锤,大锤赶小锤, “叮当!叮当!叮叮当!” 轻重有度的锤声如同抑扬顿挫的音符,谱写着黄钟大吕般的乐章。

几番捶打,钢刀成型,杨洪胜夹起钢刀,在手中掂了几下,放进小槽,红烫烫的钢刀浸入水中,滋滋溜溜直冒白烟。淬火、开刃、磨砺、安装柄把,闪着寒光的大刀随即大功告成。
两个月后,千百把(支)刀枪打造完毕,刘公如约前来,后院试刀。刘公拔下一根头发,对着刀口一吹,毛发立飞两段。他又拿来一根铁条放在錾蹬上,钢刀空中一扬,寒光闪过,铁条断成两截。刘公连声称赞:好刀,好刀!
杨大刀把洪胜拉到刘公面前,说,刘公,这批刀枪有洪胜一半功劳!今天我把他托付给你,请你带他走正道,创大业,为国家做事!

刘公点头应允,带着洪胜,把这批刀枪秘密运进武汉。是日,辛亥革命爆发,战士们挥舞刀枪,冲上武昌城头,推翻了满清政府。鉴于杨大刀爷孙俩为辛亥革命作出的贡献,1942年,谷城县政府命名铁匠街为洪胜街。

画面三:熊子勋
熊子勋,我称熊老。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八路”。今年6月4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老街街头“创文”宣传栏里,熊子勋仍乐呵呵笑着。他是全省道德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第七届、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我伫立宣传栏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老街还在,肖像还在,老熊却不在了。嗟乎,悲哉,痛哉!

我和熊老是忘年交。在45年的交往中,他多次带我来到老街。进胡同访百姓,入酒庄饮“石花”,坐茶肆听越调,探老宅问风情。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成全了我俩的忘年之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武汉举办民间文学写作培训班。许是天公赐缘,我的目光与熊子勋的名字一碰,竟有‘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
是日,约见于襄。
这年,他刚逾半百,我未到而立。
老熊是山东蒙阴人,42年参加八路军,48年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了解放谷城的战斗。49年任谷城紫金区区长,51年任县法院院长。尽管后来遭受政治风暴冲击,下放农村多年,然初心不改,笃志坚行,把自己一生献给了他挚爱的第二故乡。几十年来,他经常八千里路云和月,奔走出入乡村茅舍之中,把自己变成山水间的一棵树、一根草,访贫问苦,调查访问,豪饮着民间文化的琼浆玉液。一日小酌时,熊老自豪地告诉我,他肚子里装满了民间故事。他还打趣说,不信你摸,这块儿是神话,这块儿是传说,这儿是民歌,这儿是童谣。
其实,民间文学的收集与写作仅是熊老的业余爱好,他坚守初心,一诺千金,用六十年的时间寻访58位战友遗骸,成就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被誉为“新时代的‘谷子地’”。

那是1949年3月23日深夜,一支国民党残部和当地土匪,在谷城紫金区发动了武装暴乱,解放军谷城县独立营第三连奉命剿匪,不料在茶园沟遭遇敌军埋伏。经过一番激战,我军58名战士和2名向导不幸牺牲。随后,时任区长的熊子勋率部支援,消灭了残匪。当他走进茶园沟时,眼前的景象把他惊呆了:草丛中到处散落着牺牲战士的衣服、鞋子,但却不见一具遗体。老熊“扑通”双膝跪地,流着泪立下重誓:“战友是在紫金牺牲的,我这个当区长的一要找到兄弟们的下落。”
在以后的数年里,老熊走遍了紫金山区的沟沟坎坎,精心梳理着一点点线索,终于找回了部分战士的遗骸。1982年,老熊患上早期胃癌,他决定抓紧时间进山,尽快把战友的遗骨全部找到。行前他留下遗嘱:“不要让我遗憾地死去。我要实现让战友回家的誓言。”

1988年6月,老熊正在石人沟寻找两处战友的坟墓,突然而至的泥石流把他冲下山。幸有两棵大树挡住,捡回一条命,但他的右眼被树枝刺伤导致失明。
1989年,老熊又被诊断得了肝癌,他再次给老伴写下遗嘱:“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完成对战友的承诺!”

或许是熊子勋的真情大爱感动了上苍,他的病情奇迹般稳定,没有继续发展。直到2011年,84岁的熊老把58名战友、两名向导的牺牲经过、掩埋地方全部查清,上报政府,一一落实了烈士待遇。清明节那天,熊老来到烈士陵园,手捧檀香对烈士们说,战友啊,你们回家了。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可以笑着去见你们了!
2016年秋,熊老病发住院,我去探望。他告诉我想再出一本咱俩的民间文学作品集,并说年岁已高,拿不动笔了,希望咱俩的合作划个句号。耄耋之尊,所言难违,春节甫过,我即着手编辑。面对一堆堆发黄的手稿和资料,我思绪万千:开往省城的绿皮列车、招待所昏暗的灯光、胭脂路旁的小吃店、黄鹤楼顶的眺望、古隆中的漫步、大薤山的攀登……一幕幕往事在眼前跳跃。恍然中,山川活了,溪水笑了,小草起舞,大树唱歌,就连云彩和空气、阳光和雨露、狂风和雷霆,皆款款进驻心间。于是,笔下有了神农氏、伍子胥、诸葛亮、孟浩然、米芾、欧阳修、李时珍、李自成、张献忠、王聪儿、杨洪胜的传说故事。当然,还有襄阳城头的刀光剑影、隆中山冲的运筹帷幄、鹿门山坡的缱绻诗情、乾德乡间的锦绣文章……
2017年底,我和熊老40年合作的结晶---《熊子勋郑浩民间文学作品集》如期问世。权作一份别致的寿礼,献给了熊老90周岁华诞!

今年端午节翌日,95岁的熊老高龄谢世,其寿水长,其功山赫。我和熊老45年的忘年交犹如清幽的月光,在生命的岁月里轻轻划过,它的纯洁使我们感到愉悦,它的丰厚使我们如同啜饮陈年佳酿,经过时间的催化、储存,越发馥郁醇美……

2022.7.12.

作者:郑浩,男,笔名关水,1954年生于老河口。在职研究生,高级编辑。历任襄阳市新闻出版局长、中房襄阳公司董事长、市外办主任、襄阳日报社社长等职。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委会委员,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获襄阳第二届《隆中名家》称号。业余爱好文学创作,体裁涉及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万余字。个人专著有民间故事集《古城人杰》、报告文学集《愿有情人都成眷属》、散文集《地球村散墨》《古镇.老街.旧事》等;编纂书籍有《老河口木版年画》《诸葛亮勤政廉政故事集》《襄阳民间文化大系》丛书等。其中《襄阳民间文化丛书》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

朗诵:谢东升,播音指导。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成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执委,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年度风云人物奖、金话筒百优奖得主。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