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春节 三重奏 4
燃爆竹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1 四句诗写了三种春节文化习俗,这一首春节诗,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春节自古以来便受到国人的重视,每到新春时节,人们便会遵从古老的文化习俗,进行一系列的迎春活动,官员们会放假数天,百姓们也停止田间劳作,总之,处处洋溢着一种美好的氛围。
2 宋代重视节日,对春节自然更加重视,形成了很多迎春的习俗,诗人们也总是在新春时节,写下优美而又有韵味的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要数宋代大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 元日 》,这是一首简单却充满了文化内涵的七言绝句,短短四句诗中,抓住了春节时的三个重要习俗,为我们展现了宋代百姓过年时的欢乐气氛,同时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蕴含其中,表现了一位改革家对未来的信心,极具奋发图强的精神。
3 王安石的时代,北宋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危机,但是内外部的矛盾和威胁一直不断,宋神宗有志于全面革新国内外弊端,所以拜王安石为相,大力实行改革。这一年的春节时,王安石踌躇满志,看到百姓们过春节时的欢乐气氛,联想到自己变法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 元日 》诗。
这首诗的诗意不难理解,很多人在学生时代,也都学习过,但诗中的一些文化韵味,或许已经忘记了,所以我们重点来看一下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春节习俗和文化。
4 元日 宋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 首句是第一个文化习俗 :“ 爆竹声中一岁除 ” ,即在爆竹的热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中国幅员辽阔,过年的习俗千差万别,但是,过年放爆竹的习俗,却几乎不约而同地相似。远古时代并没有火药,所以在传说中,人们是通过燃烧竹子,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 “ 爆炸 ” 声,以此来吓退危害人类的 “ 年兽 ” ,后来人们渐渐习惯这种热闹的声音,便沿袭了下来。等到火药发明以后,鞭炮便应运而生,但有些时候,仍以 “ 爆竹 ” 命名,足见大家对传统的尊重。
据说宋代便已经有了专门制作鞭炮的作坊,《 东京梦华录 》中记载说 “ 是夜空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 ” ,便是春节时除旧迎新的直观和形象的描写。可见,放鞭炮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默认的事情。可惜,虽然我们现在制作 “ 爆竹 ” 的工艺和手段越来越先进,却禁放烟花爆竹了。
6 第二句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是说在春风的吹拂中,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药用植物,有些人认为便是紫苏,以屠苏泡酒,据说可以消灾除病,保人们一年平安,所以古代饮屠苏酒是非常流行的,但是,这一习俗到现代还在延续的,已经不多了,有哪些地方的朋友尚有此俗,不妨给大家介绍一下。当然,屠苏酒不再饮了,可是过年时饮酒的习惯,却没有丢掉,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或白酒、或红酒、或果酒,总是要来一点的,以增添节日欢乐的气氛。
7 第三句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是说初生的阳光照耀着千万户的人家。瞳瞳,是日出时明亮而温暖的样子。虽然冬日里的阳光是寒冷的,但是因为有春节的欢乐气氛,所以初生的阳光是令人感到喜悦和温暖的,这一句,也是为了衬托出最后一句。
8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 。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驱邪祈福,插在门上,可以阻挡霉运和不好的东西,所以人们会在春节时,将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很多古籍中,都对桃木驱邪祈福进行了记载,例如,《 岁典术 》中说 :“ 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做桃符著门上,压邪气 ” ,《 礼记 · 檀弓下 》说 :“ 君监臣丧,以巫祝桃列执戈 ” ,等等。
还有一说,新桃是在桃木片上画下一些图画,以此挂在门院上祈福,后来人们觉得桃板太过笨重,随着纸张的普及,人们便渐渐用纸张代替桃板,又有一些文人墨客,将一些好兆头的文字写在纸上,便形成了春联,后世沿袭,春联变成了春节时必不可少的东西。
当然,王安石的这最后两句,也有一种革除旧政,施行新政,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气概。延伸来说,更有一种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历史总要向前发展的辩证思想。
9 我觉得王安石的这首诗,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你看,宋代的春节,便已经有了 “ 燃爆竹 ” 、“ 饮屠苏酒 ” 、“ 换新桃符 ” 这样的文化习俗。
到了现代,春节时依然还有类似的习俗,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连绵不断的,我们的孩子们,绝不应该抛弃这些美好的文化传统,背一首王安石的《 元日 》,比多背几个英语单词、教条公式,要好得多,也更能种下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种子。
老祖宗 老讲究 老习俗
老祖宗说过的过年讲究有哪些?下面40条有的需要我们遵守,早了解。快过年了,老祖宗留下的 “ 过年 ” 讲究您还知道多少呢?时代变了,我们不一定照着做,但请不要遗忘,浓浓的年味都藏在这些老习俗里了。
1 贴春联,贴得太早叫 “ 慌忙星 ” 早落,贴得太晚又叫 “ 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有两个时间比较好,一个是腊月二十九下午1点到7点这段时间,有红红火火的寓意。还有一个好时间是在腊月三十的上午7点到中午的12点,有顺顺利利的寓意。
2 贴春联,要贴得平整一些,有来年平平安安的寓意。
3 贴春联,上下联顺序别搞错了。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是仄声,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声和四声。一般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是平声,也就是一声和二声。面对大门口,上联帖右面,下联贴左面。
4 春联单联的字数都是单数,因为,在古代单数象征吉祥。
5 门神不能贴错,人物的脸的是相对的,别给帖反了。
6 压岁钱,自家的孩子年三十晚上给,亲戚家的孩子,正五十五前哪天都可以。
7 大年初一拜年,一定要说吉利话。这天忌讳用扫帚扫地、泼水、倒垃圾,古人认为这样会赶走运气破财。地上太脏,非要扫地不可,要从外头往里扫。
8 大年三十,三吃:饺子、年糕和面条。
9 除夕晚上不熄灯。
10 灶王看锅,欠债多多。灶王爷的画像要低于锅平,与灶台高度要相平齐。
11 腊月需忌尾,正月莫开头。腊月不能搬家,不宜出远门,水刚不能满;正月里不能剪头发,是对长辈的不尊重,到了二月二,龙抬头哪天才可以剪。
12 早清明,晚大冬,过年上坟小傍中。
13 二九不上门,三十不讨债。
14 大年初一不吃稀饭,以前的人认为,只有穷苦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大年初一北方要吃饺子,南方要吃汤圆,寓意一年都会圆圆满满。
15 大年初一不借钱,老祖宗认为初一要是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都得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
16 三十晚上无外人。
17 放鞭炮,穷人放鞭炮,富人在听响。
18 大年初二回娘家有三不,第一送礼不送单;第二不能说 “ 不 ” 字;第三不能花钱,古人认为,大年初二是拜财神,还花钱,是对财神的不尊重。
19 大年初三 “ 赤狗日 ” ,不宜出门拜年。
20 大年初一,别人还在睡觉的时候别给人拜年。古人认为,别人在睡觉时给对方拜年,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所以,过年别去太早。
21 大年初三 “ 扫穷鬼 ” 。在南方民间有 “ 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 ” 的新年民歌。古人认为,初三这天,要把初一起囤积起来的垃圾扫出去,意味着扫走污秽和穷根,祈求新的一年里诸事顺意。
22 大年初一不拿针,不能睡懒觉,不洗澡,不剃头。
23 大年初四,要接五路财神。
24 大年三十,吃鱼不能全部吃光,要留一点,寓意着年年有余。
25 大年初一忌讳打碎瓷器,不小心打碎了要默念 “ 岁岁平安 ” 。
26 大年初一,早上不洗澡、不洗衣物,古人认为这样才不会把财运洗掉。
27 大年初一,女儿不能回娘家。
28 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俗称 “ 迎婿日 ” 。
29 大年初四,祭财神的日子,在过去,老板不想用某人了,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就明白了,自个收拾走人。
30 过年水缸一定要满水。
31 吃年夜饭之前要先祭拜祖先,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32 大门福字要正着帖,水缸的福字要倒着贴,这样福气就不会跑出来。
33 大年初一不干活,初一要干活,一年白忙活。
34 大年三十要吃鱼,但不能全吃完,寓意年年有余。
35 大年三十,一定要洗澡,洗掉一年的晦气。
36 大年初一不能睡懒觉,不能叫别人的名字起床。
37 过年不能打孩子,不能吵架,要和和气气。
38 年夜饭的剩饭剩菜要留着,初一要吃,寓意年年有余,再有,初一不杀生。
39 大年初一,不能喝醉酒,不能骂人。
40 大年初一,第一句话要说新年好,不能直接喊名字。
总之,要过年了,俗话说 “ 百节年为首 ” ,古人从几千年前就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以上这些习俗和讲究,是经过上千年沉淀下来的,时代虽然变了,我们可以不照做,但我们不可以忘。别给弄丢了,变成别人家的了!到那时,再去斗嘴,有什么用呢?您还知道哪些老祖宗留下的 “ 过年 ” 讲究呢?
吃三样 做三事 忌三事
吃灶糖 吃饺子 吃汤圆
祭灶神 大扫除 理发沐浴
忌杀生 忌讨债 忌捣蒜
腊月二十三是一年一度的小年,小年是我们十分重视的一个节日,作为春节的前奏,意味新年的气息也越来越浓了。小年这一天,老传统里的各项习俗和讲究总是少不了,以免破坏了来年的好运势。所以,无论多忙,牢记 “ 吃3样、做3事、忌3事 ” ,为家人祈福纳祥,让整个春节更有年味,一起来看看吧。
1 吃三样 ——
① 吃灶糖 ——民间有小年祭灶的传统习俗。灶糖是以麦芽为主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制法和形状千差万别,有条形和扁圆形之分,吃起来是粘嘴又粘牙。据说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向玉帝汇报工作,家家户户于是敬献灶糖,希望灶神吃了人间的糖,嘴巴变甜些,不打人间的小报告,而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庇佑家人平安。所以小年吃灶糖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② 吃饺子 —— 小年吃一顿热腾腾的饺子是北方地区的习俗,饺子作为传统民间吃食,各种重大节日都爱吃饺子,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吃饺子为的是给灶王爷送行,有 “ 送行饺子迎风面 ” 的寓意,所以饭桌上一定会出现饺子。此外晶莹剔透的饺子好似金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③ 吃汤圆 —— 北方地区喜欢吃饺子,南方地区则喜欢吃汤圆。汤圆的名称和团圆字音相近,吃起来也是香甜软糯,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大年。所以在小年吃汤圆是美好的祝福。今年你准备吃什么汤圆,甜的还是咸的?
2 做三事 ——
① 祭灶神 —— 小年这天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灶神了。就是把旧的灶王爷神像揭下来,贴上新的画像,预示着新的一年新气象。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为他饯行,在供桌上摆放祭果、酒和菜,供的时候点香、点烛,祈求灶神吃饱喝足了再回到天庭,以保佑全家人一年内的福禄安康。
② 大扫除 —— 由于离春节越来越近了,为了更好的迎接新年,展现新气象,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进行大扫除,将室内屋外彻底打扫干净,把陈旧的东西统统扫掉,意味着把家里的 “ 晦气 ” 和 “ 穷运 ” 扫出门外,表达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由于 “ 尘 ” 与 “ 陈 ” 谐音,所以小年这天又称为 “ 扫尘日 ” 。
③ 理发沐浴 —— 小年这天,无论大人和小孩都会去理发、洗浴,寓意辞旧迎新,把一年的尘埃晦气除去,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所以除了屋里要打扫干净,人们也要洗浴和理发,祈求日子越过越顺的好兆头。再加上按照传统说法,小年后一直到正月期间都不能理发,如果年前不剪,等到年后就很长了,故人们都会在这天理发。
3 忌三事 ——
① 忌杀生 —— 小年这天忌讳杀鸡、鱼、猪什么的,因为小年意味着新年的开始,是喜庆的一天,而动物也是生灵,人们认为如果在小年中杀猪宰羊、杀鸡、杀鱼,会破坏一年中的运气,是不吉利的。如果要吃荤菜,可以提前一天准备好放在冰箱,吉祥如意的过新年。
② 忌讨债 —— 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等平常日子的时候再进行,否则寓意着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临近年关,借与被借,都有不好的寓意,所以尽量避开小年这天去讨赊欠债,以免大家都过不好。
③ 忌捣蒜 —— 北方过年餐桌上少不了大蒜,但有一些地方在小年这一天不能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寓意 “ 倒霉 ” ,容易把把家的运势捣没,,家里会越变越穷。所以为了图个吉利,小年里不要捣蒜。
官三 民四 船五
吃灶糖 年糕 饺子
忌女人祭灶 忌杀生 忌脏话
1 腊月二十三小年,记住 “ 三习俗、三禁忌 ” ,尊重传统,兔年发财又顺利。
“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人俗称的小年。南方人则是过腊月二十四。为何小年的日子还不同同一天呢?据文献记载,在古时过小年有 “ 官三民四船五 ” 的习俗。官家过的是腊月二十三,百姓过的是腊月二十四,水上的渔民过得是腊月二十五。虽然说,过小年的日子不同,但习俗的都是一样的,都表达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2 马上就要过小年了,你知道它的由来吗?在民间,小年这天的主要活动就是 “ 祭灶 ” ,民间百姓也叫 “ 辞灶 ” 。
据村里的老人说,灶王爷本是平民张生,娶妻结婚后整天花天酒地,对妻子对家庭不管不问,最后沦落到妻离子散的地步,不得已以乞讨为生。一天在乞讨的时候遇到了前妻郭丁香。一时羞愧难当,便钻到灶台底下烧死了。
玉皇大帝得知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并没有坏透,既然死在灶台底下,便封他为灶王。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这天它要向上天汇报这一家人的所作所为,等到大年三十在回到灶台底下。百姓觉得要敬重他,所以便有了 “ 祭灶 ” 的传统,以此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3 咱们中国人历来对传统佳节都比较重视,像小年这样的节日有着很多的习俗。虽然是小年,但也代表着旧岁的结束,新春的开始!老祖宗留下 “ 3习俗3禁忌 ” 要牢记,尊重老传统,兔年发财又顺利!
4 三习俗 ——
① 吃灶糖,糖瓜,关东糖,都是灶糖的一种。传统的灶糖是用麦芽糖制作的。据说,小年这天家家户户一定要吃灶糖。因为灶王爷要上天禀报这一家人的善恶,吃灶糖能黏住灶王爷的嘴巴,上天汇报的时候多说这家人的好人好事,玉帝能降福降吉祥给这家人。
② 年糕,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小年吃年糕的习俗。年糕,是百姓认知中的步步高,年年高,寓意自然是美好的,生活工作一年比一年高。再就是小年这天吃年糕,跟吃灶糖的寓意是一样的。都是希望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多说这家人的好人好事,少说坏话。
③ 饺子,小年这天北方大部分家庭都要吃饺子。意为 “ 送行的饺子迎风的面 ” 。灶王爷要上天汇报,属于送行,所以这天要吃饺子。在民间,小年还被视为是新年的开端,其重视程度一点不亚于过年。这天吃饺子,是对这个节日最大的尊重。
5 三禁忌 ——
① 忌女人祭灶!民间俗语 “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 ,在古人的认知中,灶王爷是一个长相英俊的美男子,从男女授受不亲的角度来说,女人是不适合祭灶的。还有一种说法是 “ 灶王爷是阳性 ” ,女人是阴性,所以并不适合祭灶。
② 忌杀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小年忌杀生的传统习俗。动物既是生灵,如果小年杀生会动了煞气,来年会有坏运气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如果需要杀生,最好是选择在小年之前。
③ 忌说脏话,骂人,吵架。小年的到来,意味着真正到年关了。自古就有腊月不说脏话,不吵架的习俗。因为在古人的认知中,如果腊月里说脏话,会把家里的好运,财气全都赶走,在新一年诸事不顺。
三拱 一不留 二忌
拱酒 拱糖 拱豆
1 腊月二十三将至,无论贫富送 “ 灶王爷 ” 时,切记 “ 三供二忌一不留 ”
我们的传统节日,非常的繁多,尤其是在腊月和正月,更是日日过节。从腊月二十三四开始,人们便开始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在民间腊月二十三又被人们称之为是小年,北方是在腊月二十三,而在南方人们则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2 小年的风俗非常多,“ 送灶君 ” 便是各地都有的小年风俗。老祖宗认为,每到小年,灶君就会将一家人一年当中的所作所为都上天去汇报给玉帝,所以老祖宗便会在这一天,虔诚地为灶君送行!
在送灶王爷的时候,老祖宗有着 “ 3供2忌1不留 ” 的说法,指的都是什么呢?
首先,所谓 “ 三供 ” ,就是要供酒、供糖、供豆。
3 民间的灶神像上,有着 “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 的说法,就是说,灶神上天要向上天汇报家里人所做的一切,老祖宗为了让灶神能够说为自己以及家人多说好话,于是便要供上蜜糖、糖瓜等,一方面是为了让灶王爷的嘴甜一点,让他只能说好话,一方面也有用糖瓜粘住灶神嘴巴,让他不能乱说坏话。至于供奉上酒水,同样是为了让灶神喝得多点,晕晕沉沉地,少说家里的脏话。供奉的豆子,则是给灶神坐骑吃的。
除此之外,民间在送灶神的时候,还要在旧的灶神像上,用蜂蜜或者糖水抹到灶神的嘴上。这样做的目的,同样是为了让灶神能够嘴巴甜一点,多说自己家的好话。还有的地方,会在灶神的嘴巴上抹上酒水,称之为是 “ 醉司命 ” 。
4 俗话说 “ 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 ” ,人们将自己的那一套生活处事经验,也用到了对灶神的供奉上。
其次,所谓2忌,一是忌女子祭灶,二是忌不吉言行。
5 民间有着 “ 男不祭月,女不祭灶 ” 的说法,就是说,男子一般是不允许去祭祀月神的,而女子一般是不允许去祭祀灶神的。这是因为,在民间的神话中,月神是为美丽的仙女,而灶神是位貌比潘安的帅哥。古代最重男女大妨,男子与女子之间,即便是夫妻,都要举案齐眉,不能有丝毫越位之举,更不用说是其他人了。即便是神仙,面对民间的伦理讲究,也得靠边。
6 而过小年,灶神要上天汇报,所以这一天人们一定要谨言慎行。而且,不仅仅是灶神,小年这天,很多的神灵都要上天去向玉帝汇报自己的工作,以及在人间的见闻,所以老祖宗才会在小年这一天,忌说一些不吉的话,做一些不吉的事儿!最后,不留灶神旧像。
7 送灶神的最后一个步骤,便是将抹上蜜糖、酒水的灶神像烧掉,以此来表示灶王爷离开了。所以,家里旧的灶王爷神像一定不能留着,一定是要烧掉的。等到除夕那天晚上,再将新的灶王爷神像贴到厨房,供上香火、瓜果以示迎灶王爷回家。
8 民间老祖宗的祭祀灶王爷的时候,会十分的慎重,所有的仪式都要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毕竟老祖宗认为,灶神上天是 “ 白人罪状 ” 的,所以,老祖宗才会在小年祭灶的时候,供奉上酒水、蜜糖,以此来祈愿灶王爷能够 “ 上天言好事 ” !
小年春节 三重奏 6
司命菩萨 灶神 灶君司命
二十三 除夕 二十四
北方 少数民族 南方
漫话 送灶诗 小年
1 忽忽流光又一年,转眼岁腊将尽,又快过年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俗称 “ 小年 ” ,不论南方北方都要过小年,也是忙年的开始,家家户户进入过年 “ 倒计时 ” ,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准备干干净净过个红火年,同时,也表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祭灶神,是过小年的重头戏。古籍《 风土记 》里记载 :“ 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灶神为 “ 司命菩萨 ” 或 “ 灶君司命 ” ,执掌灶火,管理饮食,作为每家每户的保护神而受到人们的崇拜。灶神忙忙碌碌一年,要在这天飞临天宫,向玉帝汇报工作,所以民间要 “ 送灶神 ” ,祈愿灶王爷 “ 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 。
2 2023年1月14日是小年,分享十多首关于小年的儿歌和古诗词,正是人间祭灶忙。
今天是腊月廿三,小年。小年来了,就预示着除夕一天天的近了。小年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关于小年的日期和概念有很大的区别,在北方,小年这一天大多是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的小年大多是腊月二十四。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年时间是除夕。虽然各地关于小年时间有些区别。但相同的是,这一天,人们都会期待满满,因为除夕夜快到了。从小年开始,每一天都有迎除夕的传统活动。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唱着儿歌,除夕就到了。小年要祭灶,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
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 “ 小年 ” ,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关于小年的传说很多,证明古代人对小年十分重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关于小年的古诗词,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过年的氛围和心境。
3 《 送 灶 》唐 罗隐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祭灶习俗由来已久,在我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到了唐宋此风更盛。晚唐诗人罗隐的《 送灶 》此诗写得很有意思,罗隐史称 “ 十上不第 ” ,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其家贫如洗,年关送灶神时只能供上一杯清茶一炷香,因他曾十试不中,故感慨 “ 文章不值钱 ” ,唯有借祭灶来发泄满腹的牢骚。
4 怎样祭祀呢?南宋诗人范成大作有《 祭灶词 》,把民间祭祀灶神的习俗刻画得入情入理、淋漓尽致,诗云 :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诗中把祭灶的时间、祭品、避讳以及对灶神的希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简直是一幅风情淳朴的民俗画。
古人云 :“ 民以食为天 ” ,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 “ 上天奏好事 ” ,下联写 “ 下界保平安 ” 或 “ 回宫降吉祥 ” ,横额是 “ 一家之主 ” 。在小年儿这一天,家家都要扫尘祭灶,干干净净的过个好年,寓意着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5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写过 “ 送灶诗 ” ,他是和邻居们一起祭灶祈福的,所以题目为《 祭灶与邻曲散福 》,诗云 :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陆游从外面回来,和儿孙们借着祭灶,邀请好邻居前来欢聚。大家沿袭这种古老的风俗,宾主欢聚一堂,小辈们都敬献满头白发的老者,尽管家里不富裕,可大盆大碗的菜肴也让人欣喜。虽然住的是低矮的茅舍,吃着家常菜,品着家酿酒,可比那灶王爷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在小年这一天,陆游将左右邻居请来一起宴饮,这种风俗相传已经很久了。宾主相坐,欢声笑语不断。陆游在诗中还说,什么时候都要敬老,不因为家贫就感到羞愧。现在我们虽然住的是茅草房子,但和那灶头开心灶神何其相似呢?
6
《 小年 》 宋 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爱国诗人文天祥对于小年百感交集,因为这首诗写在小年时,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是文天祥当时兵败被俘,英勇就义的地方。节日的团圆喜庆、对家乡的思念、视死如归的决心,在这首诗中一览无余。此刻我们应该感恩现在的美好生活,珍惜现有的一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纵笔三首 》 其三 宋 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乐观豁达的苏轼,也遭遇了岁末生活的窘迫,但是苏轼就是苏轼,他就是能够笑看生活。这首诗相对要乐观了很多。虽然眼下困苦,但明天邻家小年祭灶的鸡酒,一定会拿来与我同食的!此刻苏轼想到的还是美食和美酒。生活虽然不如意,但是我们也要不放弃,因为总有美好的事情在前方等待。
7 祭灶这天,家家要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做成 “ 祭灶汤 ” ,灶王爷牌位前,还要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制成的芝麻酥,叫作 “ 祭灶糖 ” ,为的是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只言好事,不说坏话。元朝名臣、文学家程钜夫所作《 祭灶 》颇有特点,诗曰 :
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
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
诗中 “ 胶牙饧 ” 即是 “ 祭灶糖 ” ,诗人是以灶王爷的口吻来写的,顿显诙谐幽默 :不知道你们何时把灶台称为 “ 灶君 ” ,我的鼻子成了烟囱,耳朵也变成了锅耳。你们深夜祭祀祈祷,其实我是没什么灵性的,只不过是想分一点糖果吃罢了。“ 祭灶 ” 原本是一件郑重严肃的事情,可在诗人的心目中灶王爷却是那么随性亲切,读来令人莞尔。
8 可毕竟吃人家的嘴软,灶君被糖粘住嘴,上天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了。清代文人周广业的《 祭灶诗 》也是以灶神第一人称写的,是他上天述职的说辞 :
胶糖礼灶洁春盘,归到天庭夜未阑。
持奏玉皇尽好事,且将过恶替人瞒。
这种上天报喜不报忧的心态,也是人们大张旗鼓祭灶的真实目的所在,反映人们对神仙的殷切祈求和美好心愿。
9 鲁迅先生早年也写有 “ 送灶诗 ” ,他家庭遭遇颇多变故,还是一名学生的鲁迅在小年祭灶之时回到了早已凋敝的故乡,遂作《 庚子送灶即事 》,诗曰 :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诗中记述了在家中送灶神的所见所闻,从中看出其家道败落,只能靠典当购置贡品,也表达了作者对灶神的美好希望。
10 小年祭灶神之时,已是辞旧迎新的岁尾,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不由让人感念青春华年的流逝。明代官员林光是广东东莞人,常年在京都为官,甲子小年祭灶,有感而发 :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
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
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
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
《 他小年二首 其一 》诗人在北京过小年,腊月将尽已有了春的讯息。儿童欢快地给灶王爷上供、祈福,鼓箫齐鸣,响彻天空。他掐指念着 “ 数九歌 ” ,已到 “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 节令,用手指在空中书写,仰头看着老鹰在蓝天飞翔,不由感慨万端:冬去春来,转眼又是一年,岁月不饶人哪!身体是属于自己的,千万要好好保重,富贵荣华如过往烟云,转瞬即逝,惟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11 童谣唱道 :“ 辞灶、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灶王爷到底上天说了些什么,带回了多少好处,我们不得而知,只有天知道。最要紧的,是过了小年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大年了。过年要有 “ 仪式感 ” ,所有的年俗都那么美好,带给我们那么多期盼与祝福!
小年来了,一年又走到了头。中国人重家庭,重团聚,其实,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年味了!今天小年,祝大家小年快乐,小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