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视觉艺术生态》
文/黄鑫
“隐松听雨话论语,揽月问风度春秋。”
我坐在秋分上和你一起欣赏秋天之美,共同说词谈画,人生难得几回醉,一片收获在于秋。《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中国文人多悲秋,但秋天本无错,只是大家赋予它太多悲情。叶落鸟回只是自然规律,何不坦然的接受?
秋天,一字一句皆是意,一步一摇都是景。秋,就是这么一个令人心醉的季节。
秋是成熟的,它不像春天那么害羞,也不像夏天如此的暴露,也不似冬天如此的内向。
苏东坡笔下的秋,写尽了人生百味,苏轼笔下的秋天,是达观的。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
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真性情”在画画中,却是画家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写诗也一样。因为,无真即无品,而无品之人是无法画出可以动人心神的作品的,无品也成不了诗人。画家、诗人必须是性情中人,要敢爱敢恨,敢抒发自己的情感,不被外物、外事、外因所感、所迷、所惑,可以畅意舒达自己认知。而,如果画家不具备这种品德,其所画之画是无法有灵魂的。因此,“真性情”是画家必须要具备的性格他的思想与情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真君子。
在《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的研究》一文中,吴冠中强调,“人们欣赏美多半本源于人体本身的美”,“造型艺术家要钻研人体美是天经地义的基本功。造型美的基本因素,如均衡、对比、稳定、变化统一等等,都存在于人体中”,“不理解人体美,便无法体会西方美术”。
在《关于抽象美》一文里,吴冠中提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他认为“八大山人是我国传统画家中进入抽象美领域最深远的探索者”,同时批评黄宾虹早期的作品不及晚年的作品入神,概因他的早期作品太拘泥于物象,直到晚年的作品才进入了半抽象的境界。
在《油画实践甘苦谈》和《内容决定形式?》一文里,吴冠中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一贯说法束缚了美术创作,形式才是美术作品成败的决定因素。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要求美术作品重在表现故事、情节等。

黄宾虹的画有味道,这和他的创作方法有关。
他喜欢画几笔,就反复观看。也许看片刻,也许看几天,有了感觉再补笔。
在此期间,墨水变成了宿墨,产生了浓郁的味道,以至于画上也有味道。
当然了,这是开玩笑的说法,带着幽默的口气评说他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色。
黄宾虹画中的味道,不是宿墨的味道,而是金石味。
山水画从传统样式过渡到现代形态,黄宾虹居功至伟。
金石味包含“金味”和“石味”,金是青铜器的纹样和书法,石是碑刻摩崖。
黄宾虹从中体会到了刚健圆润、苍茫拙朴的味道,让作品有了厚重的质感。
他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反复强调写生的重要性,所以他的作品有写生味。
他反复强调“由旧翻新”,也就是师法古人,也师法今人。
临摹古人作品,要对照真迹;临摹同时代画家的作品,要看到其中的新意。
新意,不单纯指视觉上的新鲜感,还包括画风和画法的调整。
黄宾虹在创作中总结了“五笔七墨”的技法要领,形成笔墨华滋浑厚的风格特征。
这一切和他重视写生有关,他晚年站在西湖边对着孤山勾勾抹抹,一站就是半天。
他是别人眼中的风景,他画的是人们心中的风景。
黄宾虹的山水画重视笔墨,以书入画,所以还有写的味道。
他觉得传统山水画最美的一点就是笔墨之美,抛弃了笔墨,美感荡然无存。
书法练习是国画家的基本功,用笔用墨刚柔并济,进而自由洒脱,最终达到变化无穷的境界。
它们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根据实景山水进行创作,都是用积墨法完成创作,都有笔苍墨润的特点。
在黄宾虹的笔下,墨成了自然的灵性,成了万物之光彩。“一墨大千”——千变万化的山川景色在他笔下通过墨色充分表现了出来,且有许多出人意外的墨色韵味在画面上呈现。他非常注重笔墨生动方可有气韵生动。用笔要有起伏转折,起伏转折即为中国笔法的多样变化。
他的“五笔七墨”的书学原理,由笔法、墨法两部分构成,“五笔”即“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主要是从用笔法度和品质方面阐述中国画的笔法问题;“七墨”即“浓、泼、破、积、焦、宿”,是从用墨角度阐述的画法问题。
通过反复的试验,他总结出了“笔法五字诀”虽然是着眼于绘画的应用,但也是书法中所遵循的笔法原则。他提出笔法“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高山坠石”。
他总结出了自己的学画历程时说:“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法;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在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1984年5月对王伯敏语)。对于传统山水画精粹的学习,黄宾虹算是古今独步。他师法传统的阶段是风格初步形成的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被评论界成为“白宾虹”,以疏淡清逸的风格著称。西泠山水,触目所见,看着很近,于是强调层层深厚的美感。
富春江山水,遥望远眺,看着很远,于是强调心象外化。黄山风光,令人陶醉,正好可以用笔墨传递山的魂魄。从遒劲笔力入手,强调山的气象和神韵。
他的画有味道,归根结底是融合了传统山水画的正宗之气。
从宋代的士夫画到元代的文人画再到明清的仿古画,都有从容自然的一面。
他通过锤炼笔墨、对景写生等方法,将传统审美意趣提升,达到了山水画的新高度。
留白是留给画家的想象空间,也是给观者的想象空间
画面的适当留白也可以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白是必不可少的,一幅好的山水画,需要经营位置,巧妙地利用留白,构造出幽远的意境,从而让观者产生遐想,让观者赋予它不同的意境,更让这幅画有更大的解读空间。
“黑宾虹”是黄宾虹代表作的审美特色,是他晚年所追求的山水气象。他用浓墨、焦墨、宿墨、淡墨、积墨等各种笔法相互转化,加了又加,点了又点,积了又积达到自己满意为止。
有时候一幅作品要积几十遍,给人乍看是一片漆黑、杂乱。但是细看更耐人寻味,这也是他高人一头的关键所在。他非常注重“黑”与“白”的对比,通过留白给画面留了“活眼”使画面更加有气息,促使画面更见灵性。例如这幅作品,画面追求干湿涩润、浓淡轻重、黑白虚实的变化与和谐,对大美的感受酣畅淋漓的表现了出来。作品黑中透亮,实里藏虚也是黄宾虹对夜山水的一种体验结果。胸有千壑,造化自为我有是他师法造化的收获。这也是黄宾虹艺术思想和人生追求的综合,所以他的画才尤见精神。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要展现画作的意境,就需要主次分明,突出主体。在山水画创作中需要借助“留白”来展现山水画的壮阔气势。
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入乎规矩之中超乎规矩之外,当人们赞美黄宾虹的作品时,说了喜欢他的原因。
好看的山水也许千篇一律,有味道的山水才能让人过目难忘。
黄宾虹在画纸上挥毫泼洒的时候,想了很多。
他把观点融入画中,品尝到画中的味道,只是了解他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若干步要学习体会。然而他的作品并没有在那个时代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回头想想我们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认可,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黄宾虹他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同盟会,南社,国学保存会等活动,可想他有一个炙热的爱过情怀。
维护传统,引领潮流,有味道的画百看不厌。
读黄宾虹的绘画作品就像品尝陈年老酿一样,品过之后回味无穷。他的“五笔七墨”法,为中国山水画浑厚华滋民族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创一代之画风,彰显了大家风范,为中国绘画的发展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黄宾虹有一个理想,他要游遍全国。这样可以体会到古人如何画山水,这样就可以看尽山水美态,这样可以让作品气象万千。黄宾虹提出笔墨“内美静中参”,抒写了笔墨浑厚华滋的民族性。宾虹精神也就是不断体悟的精神,他用笔用墨的很多妙处也正是他参悟笔法、墨法的结果,这也是其用笔用墨的成功之处。
“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一点都是那么的高深莫测,可见他用笔用墨之法何其高深。成为古今之大成也,立一己之面目,造就一代大师。
在山水画创作中,既尊重生活,又善于造境,他笔下的风景已不是自然的风景,一丘一壑在融会贯通中得到升华,其思想深度和形式的张力都达到了自我体系的和谐。
一幅画,如果老想着怎么把它画得精彩,就会变得不纯粹,因为你为了这画能经得起所有人的推敲而画,而不是这个东西感动了你,你非把它画下来不可。很多人觉得画画要懂得很多道理,见过很多世面才能开始画,总想保证什么似的,老怕比你见过更多世面的人瞧不起你,嘲笑你,很没有自信。这个自信的东西不是你可以假装它不存在的,但是有时候就应该傻一点,天真一点,如果你的世界很小,你看到的是门口那橙黄的扫帚和灰绿的簸箕在小角落里相度余生,你感到很欢喜,那就表现出来,不管用什么方法,就算不好看,但它满怀真情,相信足够感动上苍了。
故乡,大概可以说田园的眷恋和家乡的情感从这里开始。回到故乡,走进曾经生活过的田园,追思曾经的乡愁,笔尖自可超越时空,洋洋洒洒,直抒胸臆。
撇开功利性的诱惑,把诗当成一种自我愉悦,就象歌德说的“快乐的补充”,真诚地写出我记忆中难忘的往事和我的情感,写出你青春的燥动和梦幻,写出我家乡的田园和蔚蓝天空绿色草地,绿茶飘香,淳朴的古村落,石板路的古道,福温古道、河洋古道等曾经陆游行迹留下的故事那不是蛮有意思吗?相信被诗浸润的心灵,绝不会是愚昧的,苍老的。
如何把情态、感受具体化?或者说如何捕捉意象,触景生情,随风而遇随性情与心灵的礁,激发我内心的自由融情造境,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过程。我于朋友们分享诗歌时,处理这个过程通常有两种情况和途径。
一种是索物托情,就是有了某种思想感情和热爱的魔力,便索取适当的物和景致或人物来表达。选择表达的物象时,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众多的,就是通过想象的神翼与唯美的神秘度,以情揽景胜夺片刻,随遇而安,恰如其分;以意帅物,可以是超时空,不受事物相互间的关系的约束,把很多很多的景与物真性和谐地融合创造出诗的意境。 另一种是触物起情,就是生活中身历目睹的某种事物激荡着心灵,产生感召的力量,因而通过这种事物的描绘来表达其情。
中国画是可以很好地表现时代的。现在一提起中国画,大家更多地会想到古人的作品,但还有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林凤眠,像吴冠中、李可染、傅抱石、刘海粟、潘天寿、石鲁、陆俨少、黄胄、程十发、刘文西等这样的画家,他们歌颂和表现的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大好河山,他们和传统文人寄情于山水的自我陶冶、自我消遣不一样,他们的作品里有一种文化的情怀。
当一名文艺工作者饱含文艺情怀时,他面对自然的选择是不一样的,笔下描绘出的形态也是不一样的。在他内心会有一种“大美”精神,也就是正大气象。“高峰”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美学里的“大美”精神,不是小桥流水的那种美,不是体现个人情怀的那种美,是反映时代的美,这是一种选择。艺术家应该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去追求正大气象的美,去追求时代的“高峰”。
痛别家乡三十载,举杯对饮泪潸然,一壶康酒同君醉,乐在今宵梦里边。
春风拂柳枝,今宵秋月不解相思苦,一醉方休梦醒时。
今宵月上初,明日到吾庐,一壶浊酒残杯两地书。
一杯浊酒人初静,半盏清茶醉未休,明日相思寂寞为谁留。
是谁栽,梦里来,浊酒一杯两袖醉楼台。
心难静,清茶醉不休,明日相思何处寄,今宵寂寞为谁留。
写生者,不写死。形乃依据,要传出形中之“神”,“蕴真”即谓神之所在。蕴真靠谁出?当然靠笔墨,一点一画皆是“表灵”之笔。故董其昌曰“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余年渐长,烟霞之癖不褪。登山临水,“坐忘苦不足”,所谓写生者,乃是探取“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即会心天地,亦会心古人,何乐而不为。
这些年我对中国画创作要求越挫越勇,不断试错打磨艺术作品的提升与发展空间。不计艺术作品被大环境的被“山寨”探索自然创新,面向生态,面向自然,抓住某一事物的具有特点的瞬间印象来作画,疾走画笔的水墨直接涂鸦在生宣上。这样有时我就很难顾及细节部分,而只考虑总体效果。大写意与工笔(古典)绘画相比,大写意绘画风格是以粗放豪放的笔法作画,泼彩、浓墨淡彩也不例外,在局部细节精心修饰,不在乎外行人的眼中显得草率。不论在什么样的景致中选取环境的个性和特点,淳朴的村落、繁华的都市,试图捕捉瞬间的印象。我认为当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环境的感觉唯物印象和所看到充满生命力,运动感的东西,不绝对注重对象的明晰的立体的形状。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你的作品不画的像谁或与谁乱真,那你还是在停滞不前,真实性的创作出有自己的个性能够表现时代脉搏的有充满浓郁自我个性的优秀作品。
中国画的大写意,在发挥书法线条、点线面构图外,我甚喜水墨或以灿烂夺目的光彩照耀着整个画面,发挥绘画技巧和笔墨工夫人文情怀相融合。作画时候不在意别人所看到的什么,而是看到那个物体时,首先想到的是一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作画时注意力不集中在事物的表面,而是放在事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透视效果等因素所产生的效果上,或者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光线洒在景物上给画瞬间印象上,拓宽创作的想像思维,捕捉景色的瞬间效果,弃其传统绘画的一些俗套,发扬其中国画的精髓。山水画可利用光学的启发,在自然光的瞬间铭刻于心,认为光是产生一切颜色的根本,根据光谱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来调配颜色融入于水墨范围得以生机。光是瞬息万变的,我认为要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只有在瞬息间捕捉光的照耀。因此,为了能在绘画中抓住外光的瞬间表现,就应该经常到户外写生,由此画家不能只写实景一成不变,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给予生机。促其印象不采用纯粹传统的线与面的山水绘画方一式,让中国画的笔墨线条融合的提升。写生或创作时注意观察,站在远处观察远山产生三远透视,以水墨的点线面与光缘汇聚在一起,画面给人以视觉冲击,达到以往绘画无法比拟的效果。
艺无止境,君务必强其穷追不舍必有后福。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我们掌握不了命运,却能掌控自己,不求生命辉煌,但求无悔人生。人活在世上总会有人说你好,会有人说你不好,但只要我们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就不必执着于他人的评判。艺术创作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要懂得如何取舍。舍,是一种聪明的美丽。得失间的抉择,要懂得舍得,做艺术就在做人,搞好艺术做好人,才能获得更多福报。
文/黄鑫
20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