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春天,我们在路上
作者 | 俏梅
古人是很喜欢春游的。在三千年前的《论语》中,记载了一次出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雲,咏而归!
1
汉代基本上承袭了先秦的“迎春”习俗,除帝王率百官举行“迎春仪”外,各郡县也有迎春之礼,春日采风习俗,劝民农桑的迎春之仪。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素有《诗经》之乡的汉中,一年一度的“油菜花”节如火如荼地按期举行。一个自古戏谑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相约见面的“菜麻会”,终于正大光明地走向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的绚丽舞台。一点也不啻于“牡丹花开动京城”时万人空巷的盛况。
一次和春天的约会,一场浪漫的邂逅,一场花海的泛舟,一次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给汉中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也涂抹了浪漫的色彩!
春天就该出游,出游要趁早,遇见更美的时光,遇见更好的风景,去体会“花滴露,柳摇烟……”让暖暖的春意在心头涌动,沁香。
正巧三两友人相约,一起去那朵朵桃花盛开的地方——勉县龙湾金果园探春寻芳。
2
汉中的美,在厚重的人文历史里闪耀着璨灿的光芒;汉中的美,在秦砖汉瓦里浸透岁月的沧桑;汉中的美,在《诗经》里散发着植物的芬芳;汉中的美,在那金瓯玉盆里泽被土生土长的汉上人家。倘若踏青,没准儿一出门就会采撷一把汉江水边、湿地,司空见惯的荇菜(方言:水芹菜)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好不诗意!
“云淡风轻近午天,依花傍柳过前川。”我们从无边无际的花田里穿越,两旁擦着车窗,一闪而过的紫叶李,小碎花星星点点,朦朦胧胧,像迷雾一般的粉白,如梦如幻,像两条长长的绸带随风涌动。据说,美人梅就是嫁接在紫叶李上繁衍的梅花新品种。
山路蜿蜒,车在蜗行。两旁参天的松树、竹林不时倒退,偶有散落的村舍在山腰处闪现。那门口一定有几树繁花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还有摇着尾巴的大黄狗,懒洋洋地“汪汪”几声。山里的温度总是比城里低几度,越往里走,这里的油菜才抽苔、育蕾、始开。而山外,早已“满城尽带黄金甲”了。
刚一下车,我们便与春风撞了个满怀。南坡的桃花悄然绽放,早开的桃花像在拼命地留住春天的美好,缤纷的花瓣洒了一地。一阵春风吹来,粉红的花瓣落在肩上,藏在鬓间。多想有个小屋,临山而居。胭脂用尽,桃花就开了。是多么美妙的事呀!迟开的桃花,含苞待放,悄悄地裂开了一道小缝,只绽开绯红的一两片还未完全舒展的花瓣儿。像个及笄少女,羞涩地嫣然一笑,春光乍现的曼妙惹人爱怜。怒放的桃花,妖娆妩媚,招蜂引蝶,尽情展现自己的美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大约就是它了!
我们被一阵悠扬、旷远的民歌吸引。是谁?在这里放歌一曲《北国之春》 ——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木兰花开山岗上北国的春天,
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北国之春已来临)
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
……
这首八十年代流行的经典老歌,温暖了几代人的成长!刹那间把我们带入粉红的回忆。当我们走过万水千山,当我们看遍世间繁华,当我们饱尝人间冷暖,依然保留初心,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宛如初见!对大自然的馈赠心存感恩。多么应景,北国之春就这样被我们拥入怀抱。
循着歌声,我们步入五彩的山路,拾级而上。树树李花,白如雪,莹似玉。那洁白柔嫩的花瓣儿,一团团,一簇簇,似乎要把雪的写意融化在涌动的春潮里,任春风轻轻一吹,微微颤动,仿佛能把人心融化,送给人一朵朵甜甜的雪绒花,在眼前,在心头,在浪漫的时光里。
天空高远,悠扬的萨克斯曲仿佛天籁之音在空中袅袅扩散。我们在小木屋前留恋,在小竹楼前小坐。古朴的木栅栏上长满了一朵朵洁白的,天然的老木菌。轻轻掰下一朵,带有久违了的乡野的气息,散发着潮湿而独特的木头的原味儿。一杯绿茶,一把竹椅,一段惬意的忘尘时光。透过一片刚撒开毛叶的杨树林遥望,远山如黛,山花烂漫,油菜花织就的华美锦缎隐隐约约,飘渺若现。我们在这里闲话家常,让思绪信马由缰,把积蓄已久的心灵毒素排空,把工作和生活的烦恼暂时遗忘。
3
一阵环珮叮当,我们的目光被一群身着古装的美女所吸引。想起杜甫有诗曰:“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难道我们回到了大唐盛世?哦,原来恰逢勉县摄影家协会采风活动,随着摄影师的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声响,快门一闪,娇俏可爱的少女,衣着华丽、体态丰腴的贵妇,清新淡雅具有古典气质的美女被定格在春光里。最好年纪,遇见了最美的时光。游人也赶忙按下了快门。
同行的有位嫂子是善于持家、贤惠能干的人。忽然,她看见路边一片片缀满紫色小花的绿色地毯。她惊喜地说:“前几天,我还给家人煮了苕芽蒸饭呢!他们都喜欢吃!就是掐了毛苕子的尖……”它那羽毛状对称分布的叶子在一茎柔弱的细蔓上齐刷刷地密布。毛茸茸的茎蔓彼此交缠,有的在山坡上匍伏前进,有的翘首仰望天空。紫白相间的小花也像羽毛般絮在一起,隐藏在绿油油的叶片中蔓延开来。
看到山坡上的毛苕子,我想起周作人先生笔下《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多篇文章里提到的“上船坟里的姣姣”——紫云英(长在水源充足地方的洋苕子)。
每年清明前后,布谷鸟一叫,紫云英就开花了。它的叶片小如黄豆,是圆形的,花呈伞状,远看有点像皇家出游的华盖,又像紫白相间的蝴蝶在风中轻轻地扇动着翅膀。每年秋季收完稻子,每家每户留一块秧母田,来年用来植种小秧苗。不用犁田,农民就把种子随意地撒下。第二年春天,暖风一吹,紫云英就疯长,一块块秧母田连成巨大的绿毯开出紫白相间的花来。小孩子们在花海里嬉戏,打滚儿。母亲就把紫云英一筐一筐割回去喂猪,余下的翻在田地里作绿肥。母亲有时专门挑一些嫩嫩的苗子,焯水后做成香喷喷的苕芽蒸饭。如果腌些野葱辣子下饭,保证多吃几碗米饭。
正想得出神,有人把一撮青绿的野葱凑到我的鼻尖。“你闻闻,味儿浓吧?”
呵呵,几根被拔断的野葱冒着有点冲鼻子的淡绿色汁水,细细的茎叶像韭菜,又像分葱。有两三个白白胖胖的小蒜,圆溜溜的,须根上还带着一点泥土呢!闻一闻,辣烘烘的香,炝得人想打喷嚏。
炒上一盘“金包银”蛋炒饭,撒上细碎的野葱花,佐以酱辣子或凉拌浆水菜、泡菜丁、红豆腐。啧啧啧,真香!不嫌麻烦的话,可以包点荠菜肉馅小馄饨,加一点紫菜垫底,飘上野葱花。啜一口鲜汤。美!大家讨论起野葱的吃法,意犹未尽。
半山腰平缓处,小孩子们放下书包,扔掉手机,快乐地蹦哒。大人们在水上乐园,勇往直前,挑战极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幅多么有声有色的画面啊!
我们在最高处向南举目,山河辽阔,大地锦绣。连绵不绝的巴山余脉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阡陌交通,花海泛滥。清幽幽的龙湾水仿佛讲述着二十四个望娘潭的故事……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浓墨重彩,熠熠生辉。毛泽东说过,“风物长宜放眼量”。拥有更大的格局和高度,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才会有所转变,由狭隘变得更加宽广,内心变得充盈而富足。
追赶春天,我们在路上。青春不设限,追梦正当年。人生当如此,我们永远在前进的路上……
—END—
【本文作者】俏梅,本名王涵,有诗歌、散文作品发表于报刊和网媒,现居陕西勉县(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