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 东 的 碟 变
文/郑远红
长江浩渺,清江逶迤。两江碧水,一方沃土。
巴东,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北纬30°上放射出璀璨之光辉:千年老街,时光隧道;巫峡风光,分外妖娆;郑万高铁,气势宏阔;白酒名镇,醇馥幽香。独立硒矿床的土地,“候鸟”栖息的天堂。

仰观巴东之大,俯察万木之荣。木莲开花,四十年改革满园硕果;石榴结籽,八百里山水春意盎然。
一个巴东的传说,这里是神农氏发现茶叶的地方,唐朝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所述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北宋名相寇准劝农稼穑茶业空前兴盛,文学大师欧阳修在《唐书地理志》中巴东郡贡茶的历史地位以此定论。巴东郡贡茶,饱含了所有茶人的希望,巴东茶人用双脚丈量了十八万亩的茶叶基地,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在田野里画出希望的平行线。

倾听漫长的诉说,我们感受到了巴东的神奇与亲切。
巴东溯源,源远流长。这里,是巴人的发祥地。巴人的祖先是廪君,初居武落钟离山,从此揭开了巴人繁衍生息的序幕,这里的民风淳朴、耿直爽快、热情好客的巴文化。从古陶器上的多彩花纹,到巴式青铜箭、编钟;从考古发现西南地区最早的农业文明——楠木园文化,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悬棺墓葬群。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为考古学搭建了文化的时空框架,填补了诸多考古学空白,浓缩了远古的历史文化。

是的,巴东的历史是厚重的。穿越时光的冰凌,我们仿佛看到了北宋名相寇准劝农稼穑的改革;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先烈英勇杀敌的场面;我们仿佛看到了神龙溪纤夫拉纤的背影……
当岁月的长河流入新时代的浪潮,巴东这块古老的沃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观巴东产业发展,柑桔是巴东的低山特色产业,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蜜桔,冬有椪柑。独特的峡江气候,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巴东柑橘独特品质,其中东瀼口、官渡口、溪丘湾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
观巴东城市建设,春潮涌起,如火如荼的现代生活充溢着每条街道的霓虹灯,人们的创新意识穿过每一片情感的叶子,绿化了阳光的心情。

巴东,是一坛窖藏的美酒。拧开它的瓶盖,我们就能闻到一股独特的芳香和韵味。
茶店的牛肉、信陵的豆干,雷家坪的椪柑、野三关的白酒——这是富硒特产;土家的撒叶儿嗬乡村的皮影戏,神龙溪的纤夫三里城的廪君——这是土家文化。

这些风土人情,比酒的滋味醇厚,深刻,让品尝的人们回味永久。
巴东,是一个人才摇篮的地方。在这个绿水青山的大山里孕育出许多历史名人,巴东教育现象就是山里的孩子通外山外的一张名片,更孕育出了乡土作家、诗人,他们用文字构筑着精神的金字塔,让人们感觉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秘境巴东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

今日巴东,一条以“北京”命名的大道一致在延伸,对口支援的步履书写着时代变迁的情怀。
今日巴东,一栋栋精致的农家小院如雨后春笋般的仰卧在大山之中,传递着乡村振兴的号角。

今日巴东,长江大桥闪烁的灯光拨动着时代的心弦,感受到与时俱进的旋律。

今日巴东,一幅生态风景的画卷,一首蝶变崛起的诗篇,一部走向新时代的剪影,沐浴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
作者简介:郑远红,湖北巴东人,基层农业工作者。多篇散文在《新华网》《青年作家网》《中国作家网》发表。散文《巴野路的深秋》荣获青年作家网征文大赛一等奖,《木瓜花开寄乡愁》荣获青年作家网征文大赛二等奖,《致奋斗中的三农人》荣获青年作家网征文大赛优秀书信奖,《小山村的大爱》荣获“情漫三峡,感恩北京”征文大赛优秀奖。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954259.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