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短篇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小说以一个士兵和一个老人在战争前一个平静的黄昏的一段对话为主,展示了战争对人类的危害,简洁地揭示出战争的残酷无情、普通人的无助以及面对战争时优雅的高贵精神。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强调的不是英雄主义,而是对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
——导语
桥边的老人
作者:海明威 诵读:魏逸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可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着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我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魏逸宁
主任播音员,陕西省朗诵协会副会长,渭南播音主持研究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