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屯“围子墙”的来历及始末
文张荣新
“围子墙”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对抵御外敌、匪患入侵,保护村镇内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后屯围子墙根据考证和老辈人口传,始建于清朝同治中期年间(1865年前后)。那时,正值南方太平军和北方捻军起义时期,他们一路北杀,打算直捣北京,于是清政府颁布一道法令,沿黄河流域鲁豫各省,沿江淮流域苏徽各省,严令各个村镇为对付起义军征兵征粮,要求就地取材,建造围子墙。
后屯围子墙是以粘土和沙土混合参半结构,高度一般3—4米,底宽3米左右,上顶2米宽左右,人可以在上面行走并巡视村内外情况。天长日久,在围墙上自然生长了一些枣树、刺槐、樜树等膈针状的丛生灌木,形成了又一道天然植被屏障。后屯村的围子墙成不规则的椭圆形,周边长约3公里左右,设有西寨门、北寨门、南寨门三门,没有东门。
解放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革,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思想认识的变化,尤其是实行生产责任制和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日渐富裕,社会安定祥和,加之村集体有序安放一些宅基地,老百姓在修建房屋时,有些围子墙已经碍事,逐步的都自行拆除了。据村内老人们回忆,在六七十年代,还存有大部分残垣断壁,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已经基本全部消失了,并彻底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后屯围子墙前后存续了120年之久,它见证了我村历史的变迁,为老百姓的安定生活起到了保护性作用,至今老人们提起陈年旧事来,还有围子墙里和围子墙外之说。
“围子墙”,在我们后屯村的历史长河的衍徙变迁中,是一段不可或缺的史链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