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闵艾顺(原铁49团)

火车行驶在成昆铁路的高山峡谷之中
自觉“行将就木"的人了,还时常提起当兵时的一些事。不是怀念当兵有多了得,那平平淡淡的艰苦时光,其实是一种锻炼,是一种奉献精神。回忆起当年的人和亊,是难舍,是牵挂。珍惜黄昏前的灿烂,让夕阳增辉。
1、杨排长的启示
修建成昆铁路,我们铁道兵49团七连驻峨边县鸭子池隧道出口,隧道出口紧连鸭子池大挢。成昆铁路的收尾工程,我们连承担大桥配套工程的修建。
七十年代初,建桥技术非常落后,桥桩基础全靠人工开挖,工期能否按期完成,关键在基础开挖。桥桩每向下延伸一米,周边必须打上模板浇上混凝土,围起一道防护墙,阻止垮塌,而浇灌混凝土需用人工一掀一铲往里填,难度大,进度慢,还费力,上级部门有压力。进度全凭人工抢工期显然不够乐观。如果改进施工方法,有望提前工期。一排排长杨其善,发現原有的操作平台有改进潜力,他提议将眼下的操作平台,在中心点向上升起,使平台变成一个类似反扣的大铁锅,并形成坡度,通过漏斗的混凝土接触到反扣锅底时便自动滑向模板内。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既提前了工期,还减轻了劳动强度,一举几得。从此,战士们称在石家庄铁道兵工程学院进修过的杨其善“技术排长",技术排长由此而生。杨排长善于思考,工作很细心。

杨其善近照
一排长杨其善,62年从重庆市市中区入伍,后升职七连副指导员,坚持每天带班。白天休息往往对睡眠造成影响,他细化出对睡眠障碍的缓解法。身体躺下以舒适为宜,打开各关节,不咬牙,不皱眉,不抱拳,随着心跳的节奏,用心在脑子里数数,数到你认为可以转头的数位,往返重复,待大脑清空杂念,自然入睡。
老年人可以试试。

2 、难忘薛家湾,难忘汉江上救起27名落水群众
利用移房锤炼部队,是铁道兵部队难得的演训机会。从成昆线转战襄渝线,大部队从西安出发,经镇安县境内直抵旬阳县吕河区薛家湾工地。行军七天约三百多公里。
部队每经过一地,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与接待,他们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子弟兵住,把最方便的地方留给子弟兵活动使用。离开时,全村男女老幼齐聚村头,他们中间有杖朝老者,有学龄儿童,有驮着仔娃的壮汉,还有怀揣细妹的少妇与大嫂。她们托起稚嫩的小手,左右摆动,嘴里念着解放军叔叔再见!
薛家湾是一个凹进去的山沟,每年雨季洪水夹带沙石倾泻而下,形成一个厐大的卵石滩,滩头前面是传统渡口,人们南来北往,物流交易,都要经过这里摆渡。沟深处转一道弯,是薛家湾突出的山嘴,过桥即是吕河车站。山脚下有一棵古树,几户民宅,民宅西边是一片开阔地,驻扎着十连的部分官兵和设备(机械连),再往西是两个民兵连队。自开工以后,这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沉睡的山沟变得有了生机。

吕河车站,坐落在美丽的汉江边,出站就是薛家湾隧道。
我们连住在半山腰的一个小山包上,东靠营部,南邻学兵连,六连住北坡。陕南的天气四季分明,夏天很热,冬天特别冷,帆布帐篷不抗冻,睡到夜半,双手揑着冰冷的脚倦缩成一团。
大部队到达后,没有突击搞营建,而是一边修便道,一边盖房子。
伙房峻工解决了吃饭,便道修通可进入工地,山头削平变成了操场,营房相继搭建而成。昔日杂草丛生,今日变成了全连官兵的生活营区。
遵照党中央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薛家湾隧道在部队、学兵、民兵的协同配合下,以月成洞百米的速度,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用鲜血和生命,按期全线贯通辅轨。
需要翻山越岭,肩挑背扛,和那洒满血和泪的小路,随着襄渝铁路的建成,打破了天然屏障,走出大山的梦想变成了現实。昔日的荒野山坡,变成了当地人民的一条暖心路。

前排左七连指导员杨家银、前排右军工于效勤
打开尘封的记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浮现眼前,久久难以释然。俗话说:小寒大寒冻成团,还有三九严寒冻死狗之说,不言而喻就是冷。
春节前夕的一天中午,连队正准备开饭,突然汉江边传来急切的呯喊:“翻船了快救人!"喊声就是命令,十连离现场最近,闻讯的官兵立即赶往江边。会游泳的战士一边跑一边脱衣服,一路高喊着口号,同志们冲啊!一场生与死的接力展开了。随着人流的涌动,只见江面上溅起一道道水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落水人群。江流打着漩涡翻滚而下,只见救援者迅速接近人群,他们提着落水者后领或抓住头发,拼命游向岸边。这些来自水乡的战士,一批是68年的江苏兵,一批是70年的湖北兵。

旬阳县汉江大桥
冲在前面的任义青、刘连发、贺新章、何同祖等战友先后救起了多名落水者,他们不能停顿,中途不能休息,时间就是生命。有人送来白酒,给施救人员添加能量,增温壮胆。施救工作越靠后,难度也越大。一是施救人员体力出现透支,二是落水者棉袄湿透,称砣般下沉,加上江流的阻力,施救中既要往上提,又要向前推,救一人需要二至三人才能完成。困难再大也难不倒军人的勇气。
后勤人员更是忙个不停。曹迪生带领搞后勤的人员,在修理帐篷里生起了炭火,找来了铺扳衣服和被子,把救上岸的群众换上干净衣服,穿上棉袄或大衣,炊事班送来姜汤,送到每个人面前,挑来饭菜让群众吃饱。大家围着炭火烘烤湿衣服,唠嗑聊天,安慰情绪。江面上搜救完毕。通过清点,一共被救群众27名,其中女性17名,无一人溺水身亡。
清理救援现场,发现有一件绒衣遗留地上,姓名栏写着刘连发,现场有些骚动,人们搜寻着江面,呼喊着他的名字。连长李成香有些气急,大声吼道,各班、排长立即清点人数,马上报来。好在是一场虚惊,因冻僵硬的手指抓不住衣服而滑落地上。救援中还有一名来自七连的战士,名叫杨国恒,救援结束后他穿好衣服悄悄回了连队,事后也旡人知道,至今都是旡名英雄。还有很多战友因回忆不起他们的名字,算作终生隐姓埋名的救人英雄。
旬阳县政府、安康行署、陕西省政府先后派来慰问团,高度赞扬并慰问人民子弟兵。
极度贫困的山区民众用最高规格和礼节,抬着美酒,带着土特产,赶着牛和羊,前来慰问人民子弟兵,见面后有的倾诉相拥,有的流泪哭泣,喊着救命恩人一跪,军民情谊水乳交融。正是:
大江无情东流水
人間有爱话众生
薛家湾我们又要再见了。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难舍的情分,我们在这里挥洒过汗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战友孙松庆为了襄渝铁路的建设,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难忘的战友情,难忘的薛家湾。
3、 我的教训
从襄渝线转战青藏线后,部队整编,我由七连调整到六连。
高原的风每年刮两次,一次六个月。面对滾滾黄尘,严寒与狂风的无情鞭挞,空气稀薄,哈气成霜,抓铁留痕,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温,自然条件的恶劣,考验着每一个人。为了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六连是铺轨连,为了抓紧黄金时间铺轨,接铺道叉必须在夜睌抢时间进行。按锯一根钢轨,打穿六个孔,锁上夹扳,拧紧镙絲结来,大慨八小时左右。
我带班时为了缩短在零下二十多度严寒的铺轨时间早点下班,在钢轨锯到三分之二时,擅自决定将钢轨的锯口顶在支点上,两端使劲向下压,就断开了。强力作用下钢轨形成的断面,截面肯定错位,出现不整齐与毛刺,自然不合适不合格。
一天中午,有人在外面喊我,说刘明章教导员找你。我赶紧出门,看见他站在操场喊,“小那个闵”。我跑步立正站在他面前,礼貌地说道:“教导员您好!”并行了礼。他不慌不忙地说:“吃饭了吗?”我嗯了一声表示吃过了。和风细雨过后,突然五雷轰顶,音高八度,“我告诉你,再压断钢轨,我给你处分。”我没有吱声,也不敢吱声,眼睛盯在地上,等他后面的话。那几天,有人向我投来不友好的目光,我感觉奇怪时,有一位小战士找到我说“副排长,我很想跟你上同一个班”,我猜想该来的要来了。

前排左起刘金坤、李志厚、刘明章、方世州、马应发 后排左起马克俊、吴中发、梅守良、徐志宏、杨又发相聚在天门
他没有往下说,而是伸出手拍了拍我的肩膀,顺势把我拉到他身边,胳膊肘搁在我肩上,用手在我嘴巴上拈了拈说:“都长胡儿了。”接下来说了很多,都是语重心长的话,“你知道一根钢轨多少钱吗?知道不知道我们国家还很穷?”因为心事重重,哪里有心思听,听了也记不住。大慨意思是,以后不要这样干了,技术部门提意见,我知道你们很辛苦,但这是工作。
然后扶着我的肩用手向前,说了声“去吧”!我回头看着他行了礼,信步离去。我等在房屋的拐角处偷窥,看到他进了连部的门。

原二营徐志宏书记
我回到宿舍,一屁股坐在铺扳上长出一口气,随后站起来端起茶杯咕咕咕喝了一杯水。

青藏线六连铺轨队,后排右1褚林成排长,前排右2作者闵艾顺
一个月过去了,没见给我处分,脑袋像被驴踢了似的,什么问号都有,左思右想那句话:你再压断……,我再也没有。教导员有分寸,说话留了充分的余地。他47年入伍,从军几十年,一直做思想工作,他爱兵如子,知道战士的心思,常常是教育相当严格,处理很宽松。

坐者刘明章,曾任铁49团政治处副主任
2017年刘明章教导员在小女儿新荣的陪护下,携江苏籍的几位领导,专程到天门看望我们。老首长没有官腔,随和幽默,大家都以长辈待他。三天的相处中,他走访了几个战士的家,游览了公园名胜,心情很舒畅,很满意。
分别时多次握手拥抱,依依惜别,返程时合了影。留给我们的是慈祥与念想,友好的会面成了我们终身的记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才是我们当过兵的人的深刻体会。心怀初心,不忘来时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梦同行!

闵艾顺近照
作者闵艾顺,网名顺其自然,1969年12月从天门入伍,原铁道兵49团七连文书、六连副排长、二营代理书记;退伍后曾在中化十六公司、黄潭採购站等单位任综合部主任、财务负责人等。现为铁道兵天门战友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