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耿明

赞松原蓝天救援队
作者 吴玉梅
土叙天灾举世惊,蓝天救助远征程。
心怀大爱无疆域,血涌真情捍火城。
徒手抓牢生死线,只身扼住涅槃营。
归来魂系他乡难,祈愿尘寰早太平。

作者简介
吴玉梅,网名,天涯孤旅。五十年代生人,插过队,下过乡,退休教师。酷爱文字,参加多个业余文学组织,小有建树,出版个人散文集《梅雨声声》,编撰教材多本多种。秋之韵文学社社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汉字研究会会员。

当我仰望天空
作者 四月天
一直喜欢仰望天空,那里能满足我对所有神话传说的想像。这个初春,当我仰望天空,除了追逐日月来燃梦,收藏星星来点灯,还多了一些时忧时喜的心事,随云朵舒卷而沉浮增减。这,得从不久前的那个清晨说起。
那时,刚好看到头条上的消息:2月7日20点,经过救援审核的第一梯队,吉林省松原蓝天救援队王明军和王蒙两名队员,从长春龙嘉机场出发,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赶赴武汉市天河机场与第一梯队出征的全国蓝天队员会合,到武汉后因武汉机场票务紧张原因,转机广州白云机场,将于8日乘坐第二梯队专机去土耳其地震灾区参加国际救援任务。


瞬间,2017——2019这三年间家乡松原连续不断地震的往事冲击,2008年四川地震的惨烈突袭,在读这则报道时脑补了许多楼晃桌响、房倒屋塌和血肉模糊的场面。特别是想到还有两位老乡奔赴险境面临生死考验,心便骤然收缩,紧绷的心肌一路压迫着泪液充满眼眶。此后每个清晨,都第一时间查找相关消息,就像查找家乡的消息一样。
云知我心,疾行在互联网的前沿,不断传回我惦念的消息:
2月8日当晚,127名蓝天救援队队员携带救援物资乘坐中国南方航空CZ8021航班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起飞,直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驰援土耳其地震灾区。
2月9日,吉林省红十字会蓝天应急救援队——松原蓝天救援队队长王明军带领第二梯队58人抵达伊斯坦布尔新机场 。随后,他们再次乘机抵达马拉蒂亚。记者联系了正在当地的王明军,仅睡了两个小时的他已经收拾装备,准备带领队员出发展开救援工作。救援“黄金72小时”已过,但在土耳其当地的地震灾区,救援人员仍在与时间赛跑。
截至当地时间2月10日凌晨,强震已造成土耳其和叙利亚两国逾2.1万人死亡。
中新社北京2月11日电 题:蓝天救援队土耳其前方队员:连夜转战万人失联重灾区,争取营救更多人。
当地时间12日凌晨1点45分,蓝天救援队接到求助,称在一栋坍塌的楼房里有敲击声……蓝天救援队通过与当地矿山救援队伍合作,于5时许成功营救出一名幸存者。来自湖南的救援队员们参与了此次救援,主要负责生命搜索工作。
读着这些文字,心变得宽阔起来,不止松原,吉林和中国的所有救援人员都成了牵挂的对象。我不是杞人,却一样担忧:担忧震后的救援现场,余震不断的砖瓦泥土会不会突然砸来;担心料峭的春寒,会不会把队员冻得感冒发烧;担心异国他乡的食物,会不会使胃不舒服;担心连日的劳累,会不会拨错生物钟而留下后遗症……担心亲人出远门时让家人担心的方方面面。
好在好消息不断:2月13日当地时间下午3点左右,好消息再次传来,在土耳其卡赫拉曼马什拉省,湖南蓝天救援队第二批次4名队员所在的蓝天救援队第三梯队救援队再次成功解救一名女性幸存者。北京时间14日凌晨2点30分左右,浙江诸暨贵兴地震救援队在卡赫拉曼马拉什省(Kahramanmaraş il)的Ebrar Sitesi Z blok 展开搜救时,在废墟中成功搜救出一名幸存者,是一名10岁的土耳其女孩,她被埋废墟5米深、近178小时。当大家把小女孩抬出来时,在场的人都为奇迹鼓掌。据中国外交部15日消息,土耳其强震发生后,中国政府派出中国救援队82人,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派出香港特区救援队59人,此外还有17支中国国内社会应急力量441人前往土耳其地震灾区开展救援。浙江公羊救援队8名队员携1条搜救犬8日率先抵达土耳其哈塔伊省,成为首支抵达土耳其灾区的中国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与此同时,蓝天救援队、成都授渔公益、深圳公益救援队等多支救援力量,也携带生命探测仪、破拆装备、搜索装备等设备陆续抵达灾区现场。


这些牵动人心的平安消息,让我紧绷的心松弛下来,呼出一口长气,和着湿润的眼神,跑到窗前仰望着天空,像是能把一件保证平安的棉衣送到队员身边。
又有新消息:北京时间2月16日14时50分,重庆市蓝天救援队16名队员完成土耳其地震救援后,乘飞机回到国内。土耳其地震发生后,重庆市蓝天救援队共派出16名队员,携带热成像探测仪、无人机、液压破拆系统、雷达生命探测仪、卫星地面站等救援设备前往救援。救援人员在土耳其地震重灾区马拉蒂亚市3.8万平方米的搜救范围内,共搜救出1名幸存者,10名遇难者。2023年2月17日,前往土耳其抗震救灾的中国蓝天救援队54名队员,完成救援任务,搭乘EY862次航班从阿联酋阿布扎比落地浦东国际机场。其中,4名队员来自上海,包括两名90后女生。此次赴土耳其救灾中国蓝天救援队搜救出幸存者3人,遇难者43人。
……
终于,在救援队员带着一身疲惫平安回国后,抑制不住的泪水打湿了我的脸颊。看着屏幕上的他们,就像盼回了从战场上凯旋的自家骨肉。
是的,我们是骨肉相连的亲人,不必依靠现代DNA技术的检测,我也会知道。因为我们流着同一祖先传下的血液,跳动着同一土地养育出的心律,畅饮着同一源头流淌的清泉。而且,“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同是华夏儿女的我们是涓涓细流的每一份子,最终,汇聚成声势浩大的长江、黄河。

这是王明军在当地一所学校零下十几度的地下室打地铺的照片,他和王蒙每天都在这里休息,睡眠不足三小时,吃饭更是没规律。
而我在江河奔涌的源头,触到了盘古的心跳,闻到了女娲的石香,看到了后羿的极乐弓。这些拯救了人类的先祖,奔赴在天地江河间,化作无数个看似平凡却在危难时挺身而出、守护着我们的超级英雄。他们忍冻挨饿,也赴汤蹈火,把善良勇敢和道义担当付诸于每一次救援行动中。他们如此神秘,在资本大佬被花团锦簇的平台寻不到一丝痕迹;他们又如此多娇,在饥寒废墟上种下了生命如花的美丽诗行,把每一个阴暗时刻变成了温暖明亮的春天。
从前我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喜欢神话传说。而今,当我仰望天空,那些关于日月星辰的前世,都在救援队员们“去时无畏、归来无恙”的现实中,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此次,7.8级大地震,夺去数万人的生命,留下成片的废墟和一双双流泪的眼睛。悲痛之下,88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出征的救援队,分秒必争地驰援,他们送来跨越千里的慰藉,在6000多次余震中奋力搜救,但求一线生机;他们送去生命最后的体面,在零下5度的严寒中让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他们以人性中最勇敢善良的光泽照彻心灵,温暖人间。这些生活在我们周围,救人于危难的勇士,一次又一次续写着大爱无疆,红尘有情,传递着流芳后世的神话和传说。
滚滚红尘,淹没了无数虚妄的富贵名利,唯有这些与日月星辰一样永恒的真心英雄,带着温润明亮的光泽,铭刻在历史的天空,以民间自觉救援的方式,诠释着人性光辉的真谛。真的是:天地英雄续史书,灾中难后百忧除。疲身巨手搜援日,势重荣华总不如。

作者简介
柴丽岩,网名四月天,吉林松原市人,诗词爱好者。诗歌发表于《松原日报》《松原日报·晨讯》《灌云诗社》《红棉诗社》《怀远诗词》《三原诗社》等纸刊及《艺苑百花》等微刊。

照片由郑玉雪提供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谷国宏、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