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德英,原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作为歌舞团独唱演员常年为部队官兵和各族群众演唱,为中央领导和来访外国使团演唱,多年来为中国唱艺社录制了《苍山歌声永不落》《彝家歌唱共产党》《西山美》等多首歌曲,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地方电视台录制了上百首歌曲,并为《阿江的婚事》《空谷兰》《一路欢笑一路歌》等多部电视剧及音乐片配唱主题歌和插曲,1986年至今除在舞台上演唱外,主要从事声乐教学工作,为部队及地方培养了一批声乐人才,多名歌手在省市及全国声乐比赛中获奖,曾多次担任全国青歌赛云南赛区评委。2006年至今受聘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学院担任声乐教学工作。
邓德英和《苍山歌声永不落》
一著名军旅女高音歌唱家邓德英演唱风格浅析
作者:金鸿为
《苍山歌声永不落》(原名《白族姑娘爱唱歌》,集体词,张文曲),1972年发表于《战地新歌》第一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唱片社录制。同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隆重推出,全国人民广为传唱至今,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这是一首传唱了半个世纪的经典歌曲,是白族风格的标志性歌曲,也是一张亮丽的云南名片,在中外歌坛产生巨大影响。

邓德英,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著名军旅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原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独唱演员,曾任歌队长。1948年生于著名的民歌之乡云南弥渡,1966年2月由大理下关中学(今下关一中)高二特招入伍,考入国防歌舞团,时年17岁。于1971年提干,1983年入党,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代表昆明军区参加全军和全国文艺汇演。1971年获全军分片汇演优秀节目奖,演唱曲目《茶林曲》(刘善勇词,李航涛曲)。参加过很多大型演出,例如1970年由国防歌舞团演出的交响音乐《沙家浜》,饰阿庆嫂。70至80年代,她演唱的大量歌曲,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播出,并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出版发行;有100多首首唱歌曲经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和云南电视台播出。曾为电视剧和电视片《空谷兰》、《阿江的婚事》、《金藤串起的珍珠》、《一路欢笑一路歌》、《祝福你,孔雀之乡》、《啊,橄榄坝》演唱插曲和主题歌。云南电视台和昆明电视台多次专题介绍她的艺术成就。退休后主要从事声乐教学,为部队和社会培养大量人才。曾多次担任青歌赛云南赛区评委。50多年来,她的艺术践行得到全军和声乐界普遍好评,她演唱的歌曲深受部队官兵和各族群众的喜爱,被誉为军旅歌坛的红山茶。

邓德英的声乐艺术风格,大致可归纳如下。
一、完美地塑造了边疆女兵和云南各族少女的艺术形象。
邓德英演唱的原创歌曲,大多是原国防歌舞团词曲作家创作的新歌,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反映昆明军区官兵边疆战斗生活的歌曲。二是歌唱云南各族人民生活,展现民族崭新风采和军民携手保卫边疆的抒情歌曲。上世纪70年代,她的军装就是演出服,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她以端庄朴素、落落大方的台风,英姿飒爽、光彩照人的女兵形象,和高亢而柔美的歌声,真挚而细腻的情感折服了观众。那歌声里的音乐形象,和她的形体语言,总是展现出鲜明的画面感,塑造出的女兵形象英武而妩媚,感染力很强。她一身戎装,演唱民族风格艺术歌曲时,歌声里总是铺陈着边疆美丽的风光,和各族少女歌唱美好生活和家乡的纯朴情感,展现出各族少女清纯而鲜活的形象和倩影。她的女兵本色形象,往往与各族少女形象是重叠与融合的。穿军装的她,与歌声里进入角色的、边疆少女的她,是合二为一的。无论是她的军人形象,还是歌声里的形象,都是感人至深的。似乎相同的是,无论她演唱哪一种风格的歌曲,都渗透着军人的情感。她的歌声往往是人歌合一,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直击心底的,因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演唱重在诗画意境的表达,含蓄留白,耐人寻味,给观众留下审美空间,在给观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给观众思想的启迪。例如,她演唱的《大理美,大理好》(杨非词曲),往往让人们透过歌声,彷彿看到大理的自然风光,想到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歌声铺展着大理坝子清秀的田园风光,翻滚着洱海上黛色的波涛,点苍山上的玉带云飘过崇圣寺三塔和大理古城,在广袤的田野上和洱海的碧波上弥漫,一个清秀的白族少女站在田野上歌唱,面对着玉洱银苍畅抒情怀,歌唱可爱的家乡…她的歌声和形体语言,让观众对大理心向往之,或有如亲临其境。这是因为,她在演唱时,脑海里和眼前,总是呈现出苍山洱海的画面,以她独到的理解唱出情境感,场景感,以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观众彷彿看到美好的风光,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

邓德英的演唱都是演绎,她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首唱的新歌。她演唱时的情感线,声歌线,图画线,方法线等,都是同步进行、水乳交融的,如同一个织体,她脑海中和眼前幻想的画面,就是潜台词和画外音。就声乐表演而言,倘若缺乏情感,歌声必然是苍白的;倘若只有激情,但缺乏画面感,歌声就会直白,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览无余,言尽意尽,听起来平平淡淡,听完了烟消云散。只有形象思维编织的画面,和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才能留白留韵。这是因为意境的表达,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美感和含蓄性。歌声里的画面是具象的,而同时也是不确定,亦或是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意境的特性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说就错。例如她演唱的《洱海水》(李位词,关庄曲)。洱海水在她的歌声里鲜活而生动,栩栩如生:浪花在阳光下欢跳,彩云在清波上荡漾,渔歌在浪波里穿行,岸边的柳丝随风摆动,倒影在轻柔地爱抚着海水,彷彿少女在明镜前梳妆,还有那壮丽的点苍山,巍峨的三塔,都映在明镜般的海水里。那田野里的麦苗,也散发着春天的气息。清秀的白族少女站在岸边,抑或在渔船上高歌一曲,她耳畔的风穗牵动着海风和阳光,啊啵啵,多么妩媚,动人心弦,好不潇洒。洱海水,好美的画卷呀。她的歌声像流淌的洱海水,流淌着涓涓细流,卷动着片片清波,让我们依稀可见流动的线条和波纹,就像写意和工笔融合的国画。她唱出的乡愁是那么煽情,彷彿在倾诉自己的心声,在讲述自己和洱海的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绘声绘色。
所谓形神兼备,就是进入角色,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自己。歌者不是旁观者,而是美的承担着与传递着,必须唱出自己对大理这一片开花的土地的归属感、获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例如她演唱的《茶林曲》。彷彿她就是一个漫步或徜徉在茶花林里赏花的少女,一边走,一边歌唱,歌声里充满春天的喜悦,和她对春天的珍惜,以及她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她的笑脸也像一朵盛开的红山茶。歌声里不是茶花单一的姿态和色彩,而是五光十色,千娇百媚。其所以然,是因为她注意观察生活,脑海里的画面都是她体验过的生活场景,并且以此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感。这样的例证还有很多。例如她和张施坚联袂演唱的女声二重唱《洱海姐妹放歌喉》(李建丰词,杨正仁曲),几乎把这一首白族风格的高原船歌绘制成流动与舒展的画卷:春光熹微的洱海。渔船像织网的金梭在轻纱似的薄雾中穿行。悠扬的渔歌从海水中浮出水面,由远及近。那是捕鱼的白族姑娘一边划桨,一边歌唱,劳动的快乐与丰收的喜悦,编织着辽阔的海面,弥漫着海面上的阳光,传递着自由的海风,陪伴着浪花和鱼儿的欢跳……
以上歌曲,在80年代广播电台播出率很高,几乎每天都能多次赏听,脍炙人口,赏心悦目。那些动人心弦的画面,在我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每一次去大理创作采风,置身于银苍玉洱的怀抱,耳畔就会响起邓德英的歌唱。每每走进洱海的早晨,《洱海姐妹放歌喉》给我心灵的触动似乎更加强烈,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洱海美,洱海秀,洱海姐妹放歌喉。姐说洱海明如镜,妹说洱海蓝如绸…”。这些优秀歌曲,铺陈着绿水青山的清新语境,在邓德英的歌声里形成一个磁场般的强大气场,使人如沐春风,亲临其境,是烘托美好意境的土壤,如同苍山洱海烘托着大理坝子的田园风光,蓝天白云烘托着蓝蓝的洱海,银苍和玉洱相互烘托,相映成趣,亦或是当你看到大理坝的锦绣田园时,还能感受到泥土里散发着的诱人的气息,和空气中流淌的花香。这种气场,是她的歌声营造的一种氛围,像点苍山上飘飘欲仙,变幻莫测的玉带云,十八溪奔流的清泉水,无时不在装点着大自然的美。由此说来,邓德英的歌声表达的情感也是多元的,寓丰富于单纯,寓繁复于简约。以语境和气场烘托情感和意境,是邓德英歌唱艺术的精髓。

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腔合一,人歌合一,美美之美,美美与共。
邓德英的歌唱都是有感而发,恰到好处,没有苍白的炫技,也没有文不对题的煽情。她总是根据作品的灵魂进行二度创作。她有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和大量与乐队同期录音的心得感悟,不断与观众互动,在实践中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向作曲家歌唱家学习,在生活中向社会求索,不断升华审美情趣,夯实了她的文化积淀与歌唱能力。可以说她毕业于国防歌舞团这一所解放军艺术学院。但她系统学习过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
1973年,她跟军旅著名歌唱家马玉涛老师学习了半年。因马老师演出任务重,她就把战友歌舞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杨家洵老师推荐给邓德英学习了两年,获益匪浅。杨家洵后调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声乐教育家。这两位名师根据邓德英自身条件,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倡导她博采众长,天下为师,走中国唱法的道路。邓德英声乐驾驭能力很强,能够演唱多种风格的作品,不论是激情的、抒情的,北方风格的,还是南方山地民歌风,她都能游刃有余。其灵魂是以高点发声,以情带声,声腔合一,声情并茂。她以情带声,也是以字带声。就是以饱蘸情感的字,作为发力点和杠杆,使情感成为歌唱的动力源与核心。在清晰地交代音节的字头字身字尾的同时,用拼音方法,用声母拼读韵母。这种方法,是一种乐音的朗诵,和朗读的歌唱,是一种自然的、合理的声音链、气息链、情感链、位置链和通道链,也是方法链。其特性是用语言语音开启声腔,声腔同步,语言调动方法,语言支持气息,语言控制收放。把一个音节分解为三个环节,符合说话的原理,强调了收声归韵的质量。以声拖气,情感和音节同时支气息。这种方法与朗诵和播音类似,都具有鲜明的乐感和悦耳性,即声情并茂。

邓德英的歌曲无不洋溢着绿色情怀。一类是军旅歌曲的国防绿,一类是民族歌曲的山水绿。军旅歌曲主要有:《献给边防战士的歌》(刘林词,关庄曲)、演译得恰到好处。又如女高音歌手车文虽然是银行职员,在她悉心调教下,能把很多艺术歌曲演绎到专业水平。她的教学,强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有容乃大。声乐表演必须依靠和借助情感和画面的支撑,方可声情并茂。缺乏真情实感的声音都是苍白的,无病呻吟的,人声不等于歌声。赏听邓德英的歌曲,给人的感觉都是音乐形象鲜明,印象深刻,珠圆玉润,手感丝滑的。她的语言能力超强,普通话纯正,地方话道地,善于学习需要民间方言,会说多种云南方言。她从戏曲、曲艺、民歌、外国歌曲和民间唱法中吸纳和汲取营养,都在学生的演唱中得以体现。她认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行云流水、动人心弦,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声乐表演的功用。观众需要的是悦耳动听,而不是苍白炫技。她的技巧技术很高,都是为情感服务,为作品的灵魂服务的。著名军旅作曲家《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词曲作者杨非,在记者采访录像时说:邓德英是信得过的歌唱家,我的歌曲作品都交给小邓去演唱。杨非75年后的作品几乎都是邓德英首唱的。杨非的歌曲得以很好的传播,很多都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播出,中国唱片社出版发行,也是相得益彰。

四、庄严的军旅情怀和家国情怀
邓德英从参军入伍起,似乎就把军魂作为她的艺术灵魂,把军歌作为她的精神高地。本团女高音歌唱家刘懋琼,是她进团后第一位声乐老师,对她悉心指教,让她获益匪浅。刘老师腔体条件很好,发声科学,音色优美,对作品的灵魂与特点拿捏得恰到好处,为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她随团下基层走边防,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不断为部队和群众演出,随时向指战员和民间学习,有很多感人的花絮。1978年,她在怒江为边防部队和群众演出两个月。各民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走着崎岖的山路,唱着悠扬的山歌,怀着过年的心情,从很远的山寨赶来。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就把带来的干苞谷粒儿撒进火堆,炸开花后用来充饥,渴了就捧起山泉水喝,让她感动的热泪盈眶。于是,她每一场演出,每一首歌曲都特别投入。《解放军报》曾这样报导:她在演出时,突然大雾弥漫,把她全部淹没了,观众只听见她动人的歌唱,看不见人。待大雾散去,只见她像下凡的仙女在歌唱…我在采访时,看到她当时的一张黑白演出照,她身着傈僳姑娘的服饰,站在乒乓球桌上歌唱,活脱脱一个美丽的傈僳姑娘,那么清纯、那么可爱。她说,那是当地一个妇联主任送他的服装,她唱了一首傈僳民歌风格的歌曲《远方的雄鹰飞来了》(…词…曲),观众马上就沸腾了。


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是邓德英的座右铭。1979年至1984年,自卫反击战和老山者阴山作战期间,她多次赴前线慰问演出,老山、者阴山、扣林山和罗家坪大山的前沿阵地,都留下她的歌声和足迹。她演唱的 《者阴泉水清又清》、《歌唱英雄李成文》、《歌唱岩龙》、《歌唱九骏图到前哨》、《打完胜仗再结婚》、《连心美酒干一杯》、《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等一系列国防歌舞团创作的歌曲,深受作战部队和当地百姓欢迎,每一首都掌声如潮。即使为守桥部队或炊事班的两三个观众演出,她也如同站在剧场的舞台上一样正式和投入。她的歌声,唱出每一个军人的风采,和英雄们给她的每一分感动,和她对祖国的炽诚;她面部的微笑,总是掩饰着心中涌流的热泪。她的心总是和战士的心、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热血和祖国一起奔流。她从军从艺同步,50多年如一日,演唱的数百首云南民族风格的原创歌曲,都践行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服务部队的同时,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她也很重视与地方词曲作家的合作,精彩地演绎过黄仲勋、柴扉、碧波、李敬业、苟燕林等作曲家的作品。时任国防文工团团长的作曲家谢兆英老师,很重视与地方同仁的友谊和交流。只要邓德英汇报上去,谢团长就会安排布置录音事宜。歌舞团的作曲家赵延善老师就会精心配器,作曲家、指挥家褚庭桂为乐队执排,为邓德英同步录音,一丝不苟,分文不取。邓德英录唱地方歌曲,都是不收任何报酬的。白族作曲家碧波说:我的获奖歌曲几乎都是邓德英首唱的,例如获得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三等奖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长期播出的、布朗族风格的《欢乐的泉水》(张东辉词)。这首歌曲,曾在1985年4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白族作曲家碧波”作品专题中介绍过,受到广大听众喜爱和业界好评。她演唱的歌曲,都传递着军旅情怀和家国情怀,渗透着热爱、友善、感恩、追求、奋进、责任、担当、信仰、拥抱等人文精神。这是一种普世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相吻合。曾以一曲《苗家山歌》享誉全国、原国防歌舞团团长、著名军旅作曲家关庄说:邓德英脑子特别灵,不用把创作思想告诉她,她就能超出作曲家的预期。《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词曲作者,著名军旅作曲家杨正仁说,小邓唱的都很到位,形神兼备。原国防歌舞团著名词作家、小说家、《军营文化天地》杂志首任主编刘林说:邓德英很棒,无愧著名歌唱家。青年学者、硕士、《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赵培波副教授,很早就开始解读邓德英的声乐艺术,多次登门拜访,做了大量功课,著作论文,走在笔者前面。2023年新年前夕,我采访了邓德英,她一边说一边唱,整整一天,赏心悦目。她还介绍了国防歌舞团的很多情况。例如,歌唱家张启秀首唱过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主题歌(白桦词,陆云曲),杨俊首唱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于1959年全军汇时演唱,由国唱片社出版发行。刘懋琼与杨俊演唱过女声二重唱《美丽的瑞丽》。何钦佩首唱过《赶马人之歌》(李航涛词曲)。

邓德英是个工作狂。退休后,除了教学,还为社会音乐服务,辅导业余合唱团队。她说,艺术属于人民,她的成绩也源自人民的养育。出于感恩,她时常登台高歌一曲《我爱你,中国》(瞿琮词,郑秋枫曲),《父老乡亲》(王锡仁词,石顺义曲),亦或是《火把节的火把》(卢云生词,陈勇曲)、《红河的月亮》(卢云生词,李元庆曲),作为示范教学。她所有的歌声,诠释着一个真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值得一提的是,几十年来,她的爱人、原国防歌舞团小号演奏员杨德明老师,这个大理海东的白族汉子,一直默默地支持她的事业。邓德英这个成功女人的身后,站着一个伟大的男人。邓德英最感恩的是,国防文工团乐队的战友,特别是1980年,总政委派国防文工团慰问西沙守岛部队,历时一个多月,非常辛苦,下了飞机,上军舰,下了军舰,换交通艇,乐队还要携带乐器…她们慰问了几十个岛屿的官兵,演出非常成功。特别她演唱的云南民歌与《我从云岭到西沙》(张东辉词,关庄曲)深受欢迎。

70年代至今, 笔者一直是邓德英的观众。80年代初,我们合作过一首呼唤台湾回归的歌曲《蝴蝶恋》(金鸿为词,苟燕林曲),曾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长期播出。写下这篇文字,就是出于感恩,望邓德英老师继续弘扬军歌精神,艺术成就更上一层楼。
2023,元旦
〇编辑:艾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