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即农历腊月初八)也叫腊日,乡间俗称腊月八,是中国传统重要的岁时节日之一。
纵观中国节日习俗,大多与饮食有关。腊八的风味饮食是腊八粥,而大西北人大多是搅团或者馓饭。
腊八粥的来历,传说不一。一般分乡间“土”传说和城市文化说的“洋”传说两类。
乡间“土”传说有二:一说北宋年间,伏牛山里有老两口勤快耕耘,勤俭治家,日子过得有板有眼,殷实有余。可老两口的独生儿子不争气,后来又娶了一个日头几竿子高了早早睡了,日头几竿子高了不起的儿媳妇。老两口给小两口说了几番勤俭过日子的话,一双就一展腿一闭眼归了黄泉。小两口见娘老子苦下满窑的粮食满缸的面,满炕的铺盖满箱子的穿戴,谁还想在白日头底下流黑豆豆汗?不几年,就把娘老子的光阴踢蹬了个叫花子上树——光串光。腊月初八这一天,大雪封山,北风骂街,小两口饿得后背粘在了肚皮上。满屋子没有一颗粮食,他俩忽然发现一个地缝缝子里有一点杂粮,就用细棍棍子抠出来放进锅里煮了些杂七杂八的面糊糊,刚盛到碗里吃了几口,不料一阵风刮塌了年久失修的房子,双双压死。邻人赶来,刨出他们,看见碗里还剩一点杂面糊糊,料理完丧事回去也熬了一锅这种杂面糊糊,教育自家的孩子们记住“懒虫”饿死的故事。于是,人们就在每年的腊月初八喝起“腊八粥”来。
另一说法是:朱元璋年少时,家穷无以为生,靠给地主放牛糊口。一天,牛过独木桥时跌到沟里绊(摔)折了腿。地主把他关了三天三夜不给饭吃,饿得朱元璋在关他的屋子里挖老鼠洞寻老鼠吃。不料挖开了老鼠仓,里面有一两把各种粮食。他把这些粮食合熬了一盆粥,真是香死了人。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忽然想起吃那次吃过的杂粮糊糊,就叫厨子熬了一锅。这天正是腊月初八,朝廷文武百官见皇上吃这种粥,便争着煮吃起来。以后,吃腊八粥便传到了民间,渐渐形成了习俗。
当然,最具权威性的传说当属城市文化说了。相传腊八乃是佛教节日,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佛寺常于此日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取香谷及果实等燥粥供佛,取名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粥”究竟是怎么来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不很重要,只是习以为常那样吃罢了。“腊八粥”汉族民间俗称“缠头饭”,回民朋友戏称“糊心饭”“糊头饭”,言下之意是吃了腊八粥,老汉汉们就胡干开了,从而进入杀猪吃猪肉的旺期。
过去,乡间的“腊八粥”大多是小米熬的馓饭或搅团,现在大多是莜豆面馓饭或者荞面搅团。而最具传统风味与特色的莫过于“油泼酸菜”吃馓饭或者地软搅团了。
“油泼”是土房子油坊油磨磨下来的油籽面,其面黑而粘,常成片成块,油嫩汪汪的。在酸菜中调拌一些油泼,吃馓饭,那味道的醇香与独特,非言语能说得出。只可惜现代榨油机完全替代了土方子油坊(大梁、磟碡,念luchu压榨草包油坨子),油泼自然成了人间稀有物,人们只能回味而不得品尝芳味儿了。
地软搅团的独特出在于地软醋汤。地软是土生在河滩荒洼上的一种天然菌类,形状似蜗牛,指头肚大小(阴潮时稍大点),文化人称“土木耳”,全身是肉,味美可口。地软汤就是炼的猪肉炸(俗称油布囊)炝干韭菜叶或者干瓠子花之类,掺上醋汤,放些淘洗干净的地软,加好调料,烧开盛在盆里,浇在搅团上佐以油拌蒜泥而食之,色味俱全,香透肺腑。
腊八馓饭或者搅团,一般要吃剩一些,以待大年初一拌给牛驴食之。有的心细人把剩的馓饭或搅团捏削成宝塔形状,且以越尖越好。捏削的时候口里念叨(近似祝语)“削得尖尖,来年麦垛顶住天”或“削得尖尖,来年麦子栓满栓”(草编辫子把粮食围起来叫栓子)。”
吃腊八粥究竟源于何时已无可考,这风俗早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之。”可见其源远流长了。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第19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宝玉说林子洞故事就说到吃腊八粥,馈送亲友事。
现在过腊八,食腊八粥,民间是作为一种沿袭的习俗承继而过,民俗学家是当作一种独特的民俗而考究,甚至于当作大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来珍视了。

尤屹峰,宁夏西吉人,退休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中国写作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宁夏作家协会、宁夏楹联学会会员。创作并发表各类文学作品700余篇首。出版教学论著《诗意语文教学观》、散文诗集《飞泻的诗雨》,有散文诗集《百年变迁吟故乡》、散文集《行走的散板》、古体诗集《古韵新声》待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