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船闸邵伯埭
申卫华
船闸,是过船的一种设施。在京杭大运河上,其404公里的苏北段共有十道。从南往北分别为:扬州段的施桥和邵伯;淮安段的淮安和淮阴;宿迁段的泗阳、刘老涧,以及宿迁和皂河;徐州段的刘山和解台。如果按线划分,南面八道船闸均为三线,刘山和解台则为复线。纵观整个苏北运河就有二十八座船闸。
说起船闸,大都为解放以后建造,而复线和三线则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正由于复线和三线的崛起,极大的提高了大运河的运输能力,使如今的苏北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仅次于长江的第二黄金水道。
可有谁能知运河船闸的悠久历史,应该说它和京杭大运河一样,古老而闻名。说起运河船闸的先祖,不叫船闸而叫埭(dai),至今已有1600多年。所谓的埭(dai),其实就是过船的土坝,它可是船闸的“祖先”。而筑起过船埭的祖师爷,当属东晋的谢安。
谢安,字安石,生于大兴三年(公元320年),是东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淝水之战”的组织者,官封太保、太傅。当时的皇帝,是酒醉昏迷的晋孝武帝,重用的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他嫉妒并排挤谢安。公元384年,谢安要求离开京城,镇守广陵(今日扬州),并在东北处的步邱(扬州瓦窑铺附近)筑新城屯兵。
谢安到步邱后,见步邱之北一带地势西高南低,水易下泄,高地易旱低地易涝。而古邗沟在冬季季节,也因缺水影响到船只的航运,故筑埭以堰水。埭筑成后,既免旱涝之忧,又利于航运之兴。从此,当地人民思念谢安的恩德,将他比作春秋时代德行高尚的召伯,并称其所筑之埭,为召伯埭。因古时召、邵同音,召伯埭即成了邵伯埭,其所在的邵伯镇也因此而得名。
古邵伯埭,一端连接着今邵伯湖西面高地,一端连接着邵伯镇东南高地,而中间则横穿着古邗沟,这就必然影响着古邗沟的通航。在隋唐以前,古邗沟以军运为主,但在东晋时期,长江下游经济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水上运输则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从军运还是民运,必须解决古邗沟的通航问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在横穿古邗沟的邵伯埭(拦河大坝)上下游两侧,各建一个有一定坡度比例的斜坡,以连接上下游的航道。过船时在斜坡上敷以泥浆,以减少船舶与坡面的摩擦系数,再用人力或畜力牵引船舶过埭,放在如今则是斜坡通航设施。这较之唐代的“同行斗门”、宋代的“二斗门船闸”,民国时期的新式船闸不可同日而语。但不可否认的是,正由于邵伯埭的历史先行,才有了如今现代化的邵伯以及运河上的数十座船闸。
如今说起邵伯埭,早已是名存实亡的过往。但千百年来,其文人骚客的吟诗作词,却让后人赞叹,并追寻着历史的痕迹。如南北朝时期,谢安侄孙谢灵运《西征赋》;唐代《颜真卿与蔡明帖》;宋代苏澈《邵伯埭斗野亭》;元代萨都刺《邵伯舟中》;还有清乾隆帝多次下江南,停留邵伯时写下的《邵伯镇》。
可最让人感叹的,是现代诗人王璞,一首赞颂邵伯船闸的诗作:云影波光耀眼明,规模宏伟远驰名。河分上下船飞过,水有高低可摆平。排灌良田千万亩,运输便利畅通行。满园苍翠绕诗意,十里平湖韵更清。倘若古人谢安,看到如今的邵伯船闸,一定会叩拜苍天含笑九泉!
2023.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