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叹无觅处 天下一家亲
——湘西寻亲记之三
陈雪梅
红莲洑水村,在沅江之滨,这里,是一片难得的平坦之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在田野或房前屋后热烈地开放着。三月的乡村,一派生机勃勃。
我们寻亲五人团,在冯济早大哥的带领下,来到红莲洑水村的一处小木屋前,找到了正在干活的88岁的老支书冯家烈。这里,是老支书与老伴种菜的临时住处,条件非常简陋。听冯大哥说,其实老支书也不用这么辛苦的,他的孙子都在铁路部门工作了,但习惯了干农活的老支书说在家里闲不住。

老支书听说我们是远道来寻亲的,他与老伴又是端茶,又是拿本地特产黄金贡柚给我们品尝。老支书一身褪色的老农装,但他胸前的党徽却闪闪发光。他从小木屋里抱出几本与江市街上不一样的族谱,让我们查寻。因为时间紧迫,我们只找千字辈的名字并且把它拍照下来,但都未找到与洪天多音同的名字。

太阳西下,倦鸟归巢时,老支书真心挽留我们到他家里去过夜,他说家里的房子很宽敞,跟城里一样方便,免得住宾馆花钱,到家里炒几个菜,都现成的不费事,待明天把其他房头的谱再拿来看看。
热情纯朴的老支书,就像邻家大伯一样和蔼可亲。我们告诉老支书,行李都在洪江的宾馆里,不住也是要给钱的。老支书点点头,似乎还有些不舍。我们没什么答谢两位老人,就把带去的黄石港饼给了一些他们品尝品尝。
这一天的奔波,还没摸着寻亲的门路,还在积极想办法的冯济早大哥,又在村委会找到了新支书冯伟华的电话号码。
寻亲虽没有收获,但来到洪江,不去领略一下古城风貌岂不遗憾。于是,我们一行五人在暮色中踏进了黔阳古城。

穿过高耸的门楼,走在铺满青石的古巷,期待能邂逅撑着油纸伞的佳人。不过,当你走到戴笠寓所前,听到那令人惊怵的发报声,你心中的诗情画意,顿时会被白色恐怖所代替。
回到黔城宾馆,时间已近十点,我冒昧拨通了红莲洑水村新支书冯伟华的手机,说明我们来洪江之意。素不相识的冯伟华一口答应,待他关了小超市的店门,马上就赶到黔城宾馆来会我们。

不一会儿,冯伟华果真来到了黔城宾馆。望着眼前这位帅气干练的年轻人,我们很难把他与影视作品中的村支书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一番寒暄后,我们得知冯伟华曾是走南闯北,在外干过一些大事业的人,他之所以回村当支书,是想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小康日子。他说回来当支书的收入,还不够他跑车的费用,所以他下班回家还得帮家人守店子。
冯伟华很热心地告诉我们,3月5日,是江市镇赶集的日子,正好再去江市镇会会周边的几个村支书。

3月5日清晨,依然是雾雨朦胧,冯伟华又带着我们来到江市镇。此时,大街上已是人头攒动,各种交易产品摆满街头。我们穿过繁华的街道,到江市镇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等候冯伟华去联络相关人员。
这个3月5,真是学雷锋日。我们在这间办公室里享受着踏盆木碳火的温暖,外面却有四五个人在帮我们跑路找人或打电话。末了,冯伟华带着我们到街上询问了几名赶集的长者,又在老江西街访问了几家老街坊。

下午,天气晴朗,冯伟华又让岳溪村的村长黄辉等带我们到岳溪村寻找祖母姊妹的信息,回头又到镇边的一户人家找族谱。
与黄辉村长分手后,我们又直奔红莲洑水村。老支书果然又找来了一些族谱,他穿着干活的单衣服,一直陪着我们在小木屋前翻谱书。阵阵凉风吹来,我们生怕老支书着凉感冒,老支书却笑眯眯地说:“没事的。”傍晚,我们想请老支书到街上吃顿饭,可老支书婉言谢绝了,我们只好把车上带的劲牌苦荞酒送给老支书以表谢意。临别时,可敬可亲的老支书像送别儿女一样,一直站在路上望着我们远行。

当晚回到洪江后,新支书冯伟华带我们品尝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安江鸭,然后又在洪江市找到保留冯氏族谱最全的一位乡亲,搬来一捆族谱,在这位乡亲的办公楼里几个人分头寻找。然而,由于年代已久远,仅凭一个名字去寻找百年前的先辈,无异于大海劳针。
3月6日我们就要返程了,没料到冯伟华支书一大早就赶到我们过早的小店来为我们送行,他真诚地对我说:“若按辈分,您还长我一辈,您若不嫌弃,我认您为表姑。今后,我们就是您洪江的亲人,过些时村里的杨梅熟了,欢迎表姑带家人一起来旅游品尝。”
此刻,还心存一丝遗憾的我,顿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禁不住与贤侄热情相抱。
洪江之行,有太多的感动。洪江之美,更美在人心!
春雨绵绵,春风微微。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小城洪江。
返回途中,冯济早大哥打来电话,他和老支书又到江西街访问了一些老者,听说在解放前江边有一冯姓大户是做木排的,家中兄弟姊妹多,当家的是在沅江捆扎木排的,有一年为护卫木材闹出命案,从此这家人便了无音讯了。

不几日,又有信息传来,说百年前他们那里曾有洪姓的人家,且家中有为官之人帮当地冯姓打赢了一场官司,冯姓族长为感激洪姓人家,就让人口极少的洪姓人家入了冯姓的祠堂,以后也就改姓冯了。
尽管这些信息都无法确认与祖母的亲人是否有关,但乡亲们的一片执着深情,令我难忘。
湘西寻亲虽未果,但这寻亲的故事,足可告慰九泉之下的祖母!
何叹无觅处,天下一家亲!
(全文完)
作者简介:

陈雪梅,77级理工女,当过乡村教师,担任过工会干事,后在黄石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笔名雪影。自198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电台等发表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数百篇,偶有作品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现为黄石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