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纳溪棉花坡
岳定海
蓝天上的白云飞快地下坠,一朵接一朵,一团连一团,一层铺一层地堆积在纳溪城外的一座顽强匍匐的山上,那些云团就在火热的阳光里融化,化成满山遍野的刚直的乔木和牵藤的灌木,厚实的植被相互环绕着爬进纵横交错的深深的战壕,那壕沟依山势而筑,七弯八绕地沿着这座孤兀的山丘向山顶辐射……正午过后的太阳刺目,才到壬寅三月,川南的天空与丘陵就无比炎热,我与当地作家一道顺着曲曲折折的战壕前行,感受一百多年前爆发在此山的著名战役棉花坡之战。我在闷热难耐的气温里注意观察这条深达近两米的壕沟,心里嘀咕着为什么叫棉花坡啊?如此悲壮如此惨烈如此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场转折之战为什么叫棉花坡?陪同我的当地作家热情地向我解释,这座山一直叫莲花坡,当年在常青植被掩蔽下的山腰开凿出一块大水田,被衣衫不整的村民用来种植水灵灵的花瓣鲜活的莲花的,整个夏天一眼望过去,那弯反映天光日影的水田荷叶如盖,莲花亭亭玉立,微风吹拂,一弯碧水荡漾起来,莲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了。后来朱德在此干了一场举世闻名的战役,在战事厮杀的紧急时刻,通讯员上报战情时将莲花坡听成棉花坡层层上报后而误传至今。听此解说,我“哦”了一声,向着更纵深的壕堑走去,脑海里却激荡着席卷清末民初的那场时空呼啸之风云。
民国1915年12月25日,此时距离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晚清王朝寿终正寝不过四年的岁月,窃国大盗袁世凯密谋复辟帝制,流淌一腔热血的湖南邵阳人蔡锷和云南会泽人唐继尧在这一天愤怒的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英勇的护国军讨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凯。不久护国军在风云再起的昆明举行誓师大会,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叛国称帝”等十九条罪状,一时振奋冷风凄雨的全国。护国军第一军以蔡锷为总司令、罗佩金为总参谋长,迅即出兵四川泸州进行北伐,泸州是从云南进入四川的必经通道,又是遥指重庆的主要门户,草木皆兵的袁世凯立即下令任命曹锟为川湘两路征滇军总司令,张敬尧为前敌总指挥,督率十几万大军从湘西、川南迎战护国军,他们偷渡长江向纳溪推进。在气势汹汹的强敌面前战场形势发生逆转,护国军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攻泸之战一变而为纳溪保卫战。北洋军和护国军在纳溪棉花坡的战斗尤为激烈,危急关头,蔡锷电令四川仪陇人朱德率部火速增援纳溪,时任团长的朱德接到命令后,带领部队以每日九十里的速度火速赶往棉花坡投入残酷战斗。
鏖战棉花坡的第三支队是朱德从云南蒙自带出来的部队,战斗作风英勇顽强,士气高昂,朱德一赶到庚即指挥队伍冲锋前进,将敌军击退约有二到三里,并重新布防在棉花坡正面高地,同踞守红庙高地的北洋军对峙。棉花坡是纳溪城东丘陵一处山坡,江河沿岸山峦起伏,位置险峻,此处离纳溪城约五公里,北洋军张敬尧、熊祥生等部依仗械弹充足,昼夜不停地使用猛烈火力向护国军阵地轰击,山地小松林被轰击后倾倒地上,击落的松针在地上厚积数寸。一身征尘的朱德靠在掩体鼓励部队说,“北洋军不经打,他们从平原跑到山地来,连走路都成问题。我们反袁是义师,他们是师出无名,所以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在稳住棉花坡前沿阵地和防线的过程中,朱德以少量的兵力钳制棉花坡正面的敌军,然后派出主力部队侧面出击,重创北洋军。在子弹奇缺的情况下,朱德让士兵买来大量鞭炮放在铁桶中点燃,“呯呯”声造成子弹四溅的声势,让敌军不敢轻举妄动。朱德所部十分擅长夜战和血刃战,这是让北洋军十分畏惧的战术。朱德防务时斩钉截铁地说,“在战斗中,不许任何人撤退一步。如果有人违反,士兵退,班长杀;班长退,排长杀;排长退,连长退;连长退,营长杀;营长退,团长杀;我朱德退,全军杀!”朱德作为战场主将的这种一往无前的顽强精神,极大地稳住了军心,凝聚了士气。在血雨腥风的十几天里,朱德白天与副官部署战斗方案,靠前指挥。一到春寒料峭之夜,朱德手提步枪在壕沟里巡查,眼也不敢多眨几下。一天他在山路遇到放牛娃胆战心惊地穿坡而过,和蔼可亲的朱德一把拉住蓬头垢面的放牛娃,问他家境如何?吃得饱饭不?放牛娃不断摇头,说一天喝一碗包谷糊糊。朱德将战地炊事员蒸的两个粑红苕递给放牛娃吃后得到一个消息,北洋军就在前边山岩下设了处指挥所,朱德一听高兴地拍拍放牛娃,“你立功罗。”他马上调集炮火对北洋军密林掩盖下的指挥所一顿猛轰,将其打得落花流水,大伤元气,为随后的大反击创造了有力的条件。1916年2月27日深夜,数百名官兵坚毅地聚集在棉花坡阵地上,等待朱德下达作战命令。寒夜里漂浮一弯冷月,朱德环视着衣衫单薄但精神抖擞的士兵们,大声说:“弟兄们,我们为了保护共和,远离家乡来到前线,同北洋军拼死作战。不打败北洋军对不起我们的父母兄弟,不推翻袁贼,我朱德死不瞑目。”官兵们被朱德慷慨激昂的讲话所感染,振臂高呼:“不推翻袁贼死不瞑目!”“我们要血战到底!”朱德的八字胡上翘,他瞪大眼睛向士兵们呐喊:“我们现在挑选敢死队员,不怕死的,愿意跟着我朱德去冲锋陷阵的,站出来!”“哗啦啦”一阵响声,几乎全部士兵都站到了他的面前,朱德当场挑选了80名敢死队员进入敌人阵地前的开阔地悄悄地潜伏下来,静寂里等待总攻的命令。拂晓时分,护国军发起总攻信号,英勇无畏的朱德带着手举“朱”字旗的敢死队跃起插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北洋军面对这突然出现的护国军,吓得魂飞魄散,只顾四处逃窜。朱德率领的敢死队队员们在喊杀声中越战越勇,他们跳过战壕,冲向崩溃的敌阵,一直杀到敌军的司令部。这一仗,朱德赢得了“滇军名将”的美誉,一举打出了护国军的胆识和军威。
朱德率部从2月19日投入战斗到3月7日胜利撤出,浴血奋战十六个昼夜,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朱德始终深入作战第一线予敌重创,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作战能力。后来的军史记述,以蔡锷、朱德为核心的护国军在纳溪棉花坡打的这场保卫战,发生在护国运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那时除云南、贵州外,其他各省还在犹豫不定的观望,独立还是暂缓独立?而袁世凯的北洋军声势仍然旺盛。纳溪一战,护国军以西南边陲两省之力,挥师北进,“以寡敌众,鏖战经月,日眠食于风雨之中,出入乎生死以外,总计伤亡及失踪不明者不下千人”,而“逆军死伤三四千人”。这不仅给了袁世凯沉重的打击,并且为护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争取到两个多月极为宝贵的时间。3月22日,身心疲惫的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并密令陈宦、张敬尧同蔡锷谈判停战。4月6日至5月29日不到两个月,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五省相继宣布独立,全国讨袁声浪高涨,袁世凯在众叛亲离声中忧愤成疾于6月6日死亡。第二天,黎元洪宣誓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恢复法统律令,维护共和基石。同日,朱德之部奉蔡锷的命令进驻泸州,扭转历史乾坤的棉花坡护国战争宣告结束。当时蔡锷将军身患重疾投入反袁护国战争,胜利后蔡锷先后东去上海和日本就医。离川前,蔡锷到他最信任的学生、爱将朱德在泸州的驻地休息几天,这也是朱德最后一次见到蔡锷。据朱德回忆,“当时的蔡锷看上去像一个幽灵,虚弱得连两三步都走不动,声音微弱,我必须躬身到床边才能听到他说的话”。蔡锷微弱的对朱德说道,“这次去日本,既费时又费钱。”蔡锷深知自己的病已无药可救,他不畏死,只是为中国的前途担忧。同年11月8日上午,蔡锷喉疾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医院,年仅34岁。
护国军第一军同北洋军在泸州纳溪之战,粉碎了北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对推动全国人民反袁斗争高潮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李曰垓在叙述这次战役的经过后,感慨地写道:“以袁氏二十年手创之北洋军,取精用宏,当之辄靡,挟此熏天气焰,为所欲为,袁氏固拊手而笑天下之易是,不图以帝制冒天下之大不韪,人心一去,形势全非,以区区之护国军一击而中,邃制其死命,而赫赫濯濯之北洋军从此亦落花流水,日渐澌灭,以至于尽。武力不可恃,人民不可欺,来日悠悠,殷鉴不远,在袁氏之世矣。”朱德在护国战役一战成名,从而使他成为远近驰名的滇军名将。若干年后,身经百战的朱德很看重自己早年在纳溪棉花坡指挥战斗走向胜利的这一战,他沉浸在艰苦岁月的回想里缓慢地说过:“我们只有六千人,抵着敌人十几万,打得很苦。那时,就是专靠打游击战,专靠民众拥护,不完全阵地战。在整个中国打出了名,打大仗我还是在那时学出来的。”后来井岗山红色根据地盛传的“朱毛”一说,已在棉花坡之战崭露头角。
我还在纳溪棉花坡上四处转动,树林已很茂密,晃花眼的阳光从树木空隙漏出依旧发热,我看着这座脚下的山头,它不大,甚至在中国地理志上默默无闻。然而一百多年前那一仗,打出了朱德的威名,打出了护国军的威信,打出了人间正气的威风。我叹服里遥想,在有天下正义之战和世事危急的关键时刻,总有历史创造出振臂一呼的英雄出来:比如时局动荡的南宋时期,岳飞挥师北伐,拯救了大片血与火燃烧的大地;比如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临危受命,凝聚军队之力坚守合川钓鱼城,让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伏尸折鞭;比如晚明江阴小典史阎应元,率义军守卫江阴城池81天,创造以小博大的军事奇迹;比如时序进入民国初期的纳溪棉花坡一战,身负团长之职的朱德率军奋战,在乌云盖顶的川南小山头阻击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北洋军,令倒退的车辆戛然而止,重新回到人类光明的正轨上来!
共产党人 (六章)
辛丑深秋国庆,余与妻驾车蜿蜒曲折上千里,直赴四川南方自贡、宜宾一带寻访革命先烈遗址与史迹,他(她)们品质高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气贯长虹……让余笔记之,敬佩之。
抗日英雄赵一曼
秋天的太阳实在是炎热,其光芒甚至掩盖过盛夏,我抬头望一望树木葱绿的山岩,万道紫色的火焰倾泻在鼓突的岩石和蓬松纷披的树干上,令我着迷。听当地人讲,民国时期这里是赵一曼家修建的吊脚楼庭院,时过境迁,现在眼前是一岩崛起的山峰,被行人踩得光滑的石梯直通川南常见的双扇门,我抚摸着身边坚固的石头保坎,擦一把汗水,缓步向上,进入正堂与厢房结构而成的三合院,堂屋门楣上悬挂庄重的行书木匾:赵一曼故居。那道匾额黑底金字,闪亮一个女共产党人的珍贵品质和壮丽的人生。我坐在院落的石头上,对夫人轻轻说,你去转转,我坐这里静一静。夫人默默的将矿泉水递给我,喝几口吧,爬上这山看好热哦。我微微笑了笑,不说话。是的,我确实想一个人坐在这座山顶独门独院的地方思考一些关于信仰的东西……少儿时代,家乡的电影院挤得满满当当,人们劳累了进场观看革命性影片的教育,有一场片名叫《赵一曼》,描述的是女英雄红衣白马驰骋在白山黑水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故事,红旗漫卷之处,东北的林海雪原响起抗日联军激愤的壮歌。时进1935年,赵一曼率领部队与日军作战时腿部受伤被捕,遭受严刑拷打,甚至惨烈地朝她伤口处戳铁丝,朝她嘴里灌辣椒水,腿部伤口骨头破碎,赵一曼多次昏厥。苏醒后她凌厉的目光盯住日军不说话,这种酷刑使用一个月后,还是撬不开赵一曼口中任何关于党的机密和信息,无计可施又恼羞成怒的日军将她杀死。我怀着敬意读过赵一曼牺牲之前写给儿子赵掖贤的一封遗书:“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当天,赵一曼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于黑龙江珠河。
新中国成立后,思念亲人的赵一曼的家人将家乡名字叫李坤泰后因抗日联军需要化名的赵一曼的照片艰辛地送往各处查询,有一张辗转到了中央某局领导何成湘的手中,何成湘是宜宾人,他很快联想起当年中共满洲省委被破坏和撤销之时,曾经与这位化名为赵一曼的女同志谈过话。经过组织部门到四川与东北核实和查证后最终确认,生长于四川的面容秀气而意志坚定的姑娘李坤泰,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驰骋白山黑水抗日的东北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天上白云拂动,我缓步走到赵一曼亲手栽植的那棵头顶蓝天的桢楠树下,我想故乡的亲人在召唤“端女儿”(赵一曼的小名)魂兮归来,那依恋的树枝是日日夜夜挥动的手臂,永久,深情。我让阳光倾洒在我身上,我遥想另一个天地的赵一曼,想着她血雨腥风里的跋涉,想着她在严酷环境里的反抗,想着她扣动扳机时的坚决,想着她大义凛然的绝决。正如一把锋利的刀呈现出两面的性格,一面是刺向入侵者的寒光闪闪,一面是洒向独子的如水柔情。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
时至晚霞斑斓的黄昏,我下车时遥望所有的天空,山抹红云,天连赤色,似乎是向生长在自贡仲权镇乡下的卢德铭表达敬意。这是一座开放式的院舍坐东向西,熠熠生辉的亮色覆盖在院子屋脊与门前秋波不兴的水塘上,我轻步走过大蓬芭茅起伏的塘边,注视在柔和光焰里默然的卢德铭故居,一动不动。我想,长夜难明的一百多年前,从我面前这幢瓦片盖顶的屋子走出来,向一个曙光初露的黎明方向行进。这个衣衫单薄的少年历经多次人生考验后踏入广东黄埔军校,在浴血奋战的疆场参加并指挥多场重大的战斗,1927年9月初,面对乌云密布的艰难年代,在白色恐怖的高压之下,一些人叛变,一些人逃跑,一些人悲观失望。从四川自贡走向湘赣边界的卢德铭,被历史推向振臂一呼的前台。在常年恶劣的战斗环境里,意志如钢的卢德铭会将行军途中的见闻和作时战遭遇的场面,匆匆地告诉家人。“这场战役歼灭了很多敌人,但是我们的伤亡也不少。自广州出发以来,沿途都有老百姓给我们做向导,并主动给我们搬运子弹等辎重。”他还歉疚地写道,“现因时局转变,为了不连累家庭,今后我暂时不寄家书,你们也不要来信,我没有钱寄回来。”这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卢德铭给家人的最后一封家书,身居高位而没有钱,凸现一位共产党人的清贫与赤诚。刚刚举行的南昌起义的火光还在辉腾,由卢德铭任秋收起义总指挥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于同年9月9日在湘赣边界大爆发,卢德铭在山高水长的修水县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授旗,慷慨激昂地宣布秋收起义,他指挥第一团在连打数个恶仗后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合,群山蜿蜒,森林茂密,秋收起义军冲过敌人层层封锁在莲花遭遇伏击,在这危急关头,卢德铭为掩护部队转移挺身而出,果敢地率领一个连担负阻击敌人的任务,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这场恶战,秋收起义部队终于突破重重艰难险阻走上群山连绵的罗霄山脉,为中国革命保留了不灭的火种。
红岩烈士江姐
我们都习惯了称呼她叫江姐,那就是江姐了。在铁骨铮铮的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在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作的歌剧《江姐》中,我就怀着敬意认识了江姐,一个本名叫江竹筠的女性先烈。江姐系四川自贡大山铺镇江家湾人,这个地名很重要,它不仅孕育了女中豪杰江姐,它还是四川恐龙的发祥地。浩瀚的远古与现代的巾帼英雄连系在一起,其中一定隐伏着无数波澜壮阔的大事件。我们的车开拢江家湾江姐故居时正赶上大修缮,是大手笔的维修与拓展,顺着弯弯绕绕的石梯下行,穿过几丛翠绿的竹林,一座四川乡下常见的院子出现在眼帘,故居的脚手架上站着施工的匠人,有的抹灰,有的盖瓦,有的安窗,还有壮实的建筑工在浇筑下山的水泥路,透过重重的乔木看出去,故居前方开阔地带正进行大范围施工,削山造停车场,填谷建纪念馆,两旁的丘陵迤逦而来,在故居后边突然停止形成两笔惊叹号,似乎向江姐隔空问好。我肃立着,回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川东那些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我想江竹筠生于此地,年幼被母亲带到重庆当童工,受尽欺凌后走上革命道路,居住山城如一粒火钟在阴暗处燃烧,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这些报纸似匕首,直刺敌人心脏。江姐的丈夫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由于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后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军统特务对她滥施各种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扬起血迹斑斑的秀丽脸庞,“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江姐在临刑之前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是写给江姐的表弟谭竹安的,当时,江姐住在阴森恐怖的渣滓洞监狱女二号牢房,遇难前两个月,监狱对所谓犯人的控制十分严密,江姐根本无法弄到笔墨写信。后来她偷偷藏起一根竹筷磨尖当笔,拆开棉被后把一些棉花烧成灰,调成清水,就成了土制墨水,江姐用她写下这封遗书,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信中道:“云儿(指江竹筠彭咏梧烈士父母的儿子彭云)……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字里行间,热泪千行。江姐在狱中经历各种酷刑后,难友们把江姐称为“中国的丹娘”,其中何雪松代表全体难友献给江竹筠的诗这样赞颂道:“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这首诗在渣滓洞牢房里被传诵一时。正是像江竹筠一样的共产党人,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才不会向敌人屈服。信仰就是一种忠诚,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它给人不畏牺牲的精神,给人崇尚光明的力量。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主席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江姐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感慨而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
忠诚,将红色的旗帜举得高高。而我面前,川南这一支红梅在冰天雪地里傲然绽放,其火灼灼,其势凛凛。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
天空是秋季少有的阳光普照时节,我们下车便看见自贡籍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铜雕屹立故居门口,清瘦的脸庞目光炯炯,身披破烂的军大衣,青筋暴露的一只手展开军事地图,一只手拿放大镜,邓萍在战斗间隙思考红军前进的方向。陆陆续续有游客进门参观,我却不急于进入,在院坝里东走走西看看,感受这位自贡籍革命先辈的故乡气息。我知道盐场工人后代邓萍度过凄苦的童年,在血与火的年代走上革命道路,大革命走向低潮时,邓萍辗转前往湖南与彭德怀见面播撒奋斗火种,并结下宝贵的战友情谊。黑暗的1928年12月11日,邓萍与彭德怀、滕代远一道率领红五军主力奔赴峰峦起伏的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胜利会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艰难险阻的万里长征,邓萍协助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长征左翼前卫,连续突破了敌人的四道防线,掩护中央机关和后卫部队的顺利转移。1935年2月,邓萍协助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二渡赤水后,进逼敌人重兵把守的军事要隘娄山关,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夺占娄山关,乘胜挥师直逼遵义城下。邓萍冒着敌人的枪弹城北观察地形,为了看得更清楚一点,他把腰挺直,头往前倾,急迫地张爱萍下达命令,“明天敌军增援部队可能赶到,我们的时间非常紧,今天晚上准备攻城,务必在明天凌晨前攻下遵义新城!”张爱萍刚回应“是”,突然一颗子弹射来击中邓萍头部,他身子一斜倒在地上,张爱萍大惊,赶紧把邓萍扶起来一看已经停止呼吸,年仅27岁。张爱萍立刻向红四军团长彭德怀报告这一噩耗,彭德怀手握话筒沉默片刻,红着眼睛大吼:“为邓萍报仇!”三十年后的1966年4月的一天,邓萍为之奋斗终生的新中国大地已是旧貌换了新颜,一辆小轿车行驶在四川省内(江)宜(宾)公路上,车上坐着的是从成都前往宜宾视察工作的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彭德怀元帅。当他得知车已驶入自贡富顺县境内时,疾呼停车并下车眺望,只见沱江绿水长流,丘陵遍地碧绿。这位戎马一生的元帅感慨不已:“四川真是地灵人杰啊,难怪英才辈出。三十多年前,我有一位亲密战友,就是这里的人,可惜他早已在长征途中牺牲了!”说罢,神情凝重并沉默良久。彭德怀说的这个人,就是他在红军时期的军事将领搭档邓萍参谋长。
《红岩》许云峰之原型罗世文
我们这一辈人都晓得许云峰是宁死不屈的共产党人,他在民国时期重庆渣滓洞领导狱友英勇斗争的故事传颂一时,他鄙视叛徒甫志高,唇枪舌战国民党高官的情节通过小说电影戏剧而口口相传,尤其是红色读物《红岩》累计印刷七百多万册得到广泛传播,许云峰、江姐等革命先驱的高大形象在全国范围之内深入人心。任何一部小说是可以通过艺术加工来创造不灭的艺术生命力的,比如《红岩》里许云峰的原型便是从四川威远走到自贡定居又走向广阔的重庆山城闹革命的罗世文。我们驾车从自贡大山铺出来经过罗家湾时,路边一块指示牌吸引我的目光,上写“罗世文故居由此去”,罗世文,不就是《红岩》里地下党领导人许云峰的原型吗?真是天遂人愿,我忙着和夫人驱车下行,七弯八绕后将车停在空旷的坝子上,步行穿过一片篾竹夹壁立柱撑顶的瓦房,它们已然沧桑,狭窄的过道杳然无声,拐过一道瓦砾遍地的天井,但见前面石台上竖两块斑驳的石碑,上书“罗世文故居”,碑座上有敬仰者风尘仆仆赶来献的花篮,一读方知此故居系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什么重保哦?我抬头四望后叹息连连,民国修建的四合院已经颓败,挨邻的偏房多半残垣断壁,剩余的矮房蜷伏角落,一问稀稀疏疏的乡下住户,都表示对罗世文故居现状的不安,他们抱怨,罗世文是地下党的领导人,还当过四川省委书记,结果故居没人重视,破烂成这幅模样,硬是怄气哦。我知道一件事必然有一件事的因果关系,也许修缮罗世文故居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吧。总的说,自贡还是重视对历史名人和革命烈士故居的保护,好比江姐、邓萍和卢德铭的故居,已经修葺一新换上新貌了。
“延安五老”之一吴玉章
实际上我去参观吴玉章故居是吃了闭门羹的。那一天秋阳高照,我们经过长途开车抵达自贡荣县时,被告知吴玉章故居在维修,要开放还需时日云云,听解释后我嘀咕了一句,逢年过节装修个什么呀?大老远来一趟看见的是脚手架和满地的装璜材料,真是扫兴。话虽如此,不过心中对吴玉章的尊重却是有增无减,这又是为什么?
909基地向海而生
一轮红日自东方冉冉升起,它的光芒照耀祖国莽莽苍苍的神州大地,蜿蜒盘旋的长城内外……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与智慧的大脑,在戈壁滩上爆炸第一朵“蘑菇烟云”,在茫茫太空放飞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宽阔原野奔驰第一辆呼啸动车。然而,中南海的殷殷目光和神州大地各族群众的凝望,仍然呼唤新世纪从万里波涛中喷出蔚蓝色水面的核动力潜艇,是啊这国之重器,你将脱胎于祖国的那座山峰?那片云彩?那道江河?在万众翘首以盼之际,在层峰叠嶂的四川盆地,在名不见经传的909基地,在波涛起伏的青衣江旁,可见一城山光, 阅尽风华,半湾水色,揽尽沧桑……跨越千年之909基地,历史与现实在这里激荡!五彩缤纷与光荣在这里弹响!今天,太阳万丈光芒属于东方,也属于909基地,在行色匆匆的开拓者的身影里,在林木葱茏的绵延山峦之上。是的,向海而生,这是探索的勇气,这是开放的胆魄,这是通达的梦想,这是未来的希望。更让人心潮澎湃不已的是,“中国核动力基地”骄傲地从那条奔流不息的青衣江畔出鞘亮剑,它,保护鲜花的国土,它,绽放春潮的风采,它,肩负人民的期望,它,奔向美好的未来!
被揭开神秘面纱的四川省909基地,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的试验基地。1958年,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这一年,革命先烈彭湃的遗孤彭士禄学成归国,被分配到二机部原子能所工作。当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中苏关系出现裂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讲了一句气势如虹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振奋人心的一句话,改变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毛主席还大手一挥,说出惊天动地的名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雷声在天边滚动,风云在大地驰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909基地在崇山峻岭掩映下修建的生产区、生活区、娱乐区设施齐全,确为名符其实的大山军工城。1962年2月,彭士禄被任命为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这位史称“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主持核潜艇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彭士禄与核动力专家赵仁恺知道,核动力装置是核潜艇的心脏,为达到潜艇持续航行的要求,上级指示在下水前先建一处环境一模一样的陆上模式堆进行模拟实验。彭士禄领导的核动力研究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很多人都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彭士禄鼓励大家,困难中孕育着机遇,我们一步一步来!当时,先由他和几个懂一点核动力的人,一边自我学习,一边给大家开课!他还发动大家一起学英语,钻研英文资料。他对年轻人说:“要脑袋尖、屁股圆,脑袋尖钻进去,屁股圆能坐得住!”自然界的常识告诉我们,以核反应堆作动力源的潜艇称为核动力潜艇,简称核潜艇。核动力装置的核心是反应堆,堆芯核燃料铀235的裂变反应产生高热,加热第一回路的高压水,经过蒸汽发生器,把第二回路的水加热成蒸汽,推动蒸汽轮机运转,通过传动装置带动螺旋桨推动潜艇前进。曾经还有科学家形象地比喻:如果将原子比作地球,那么原子核相当于棒球场大小,而核内的夸克及电子只相当于棒球大小。在四川郁郁葱葱大山中奋战的日子,是彭士禄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群山逶迤,交通不便,吃住全在工地,密林中有半年见不到太阳,而蜀山的毒蛇蚊虫却肆虐不休,彭士禄与同事们依然干劲十足,在科学的密径里去捕捉原子花盛开的“核”,那“核”充满天地的能量,洋溢着世间的正气。坚毅的彭士禄回忆道:“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没日没夜算出来的。”1967年起,彭士禄组织建造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并全程跟踪模式堆的安全运行、分析异常现象、事故苗头、排除故障。核动力专家赵仁恺在堆型的选择、主参数的确定、堆芯结构的研究等重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提出设计方案,并且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和综合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与同事们提出核动力初步设计方案参与并主持了研究设计和试验。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1968年,全国顶尖的核专家和科研人员共八千军民风尘仆仆汇聚909基地的深山密林大会战,他们对外谨慎地称为是“搞水电”的异乡人。1970年7月18日,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开始,反应堆主机达到满功率指标,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核动力装置一次性成功运用于潜艇起到决定性的借鉴作用。于是,在能工巧匠的手下,庞大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反应堆厂房“呱呱落地”,两座弧形墙壁之间的堆舱浸泡在8米深的水中。1970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在研制者的深切期望里下水。1970年8月30日晚上18点30分,起堆试验的指挥长含着热泪宣布,核潜艇主机达到满功率转数,相应反应堆的功率达99%,核反应堆顺利达到满功率!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开始跳动!啊,核潜艇向海而生,向阳生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974年8月1日,胜利潜航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见过大海的无边无际,才知909基地那条河流的珍贵;见过天空的深邃宽广,才知909基地这三个阿拉伯数字的迷人;见过群山的峰峦起伏,才知核动力潜艇的气势恢宏;见过909基地科学家的睿智目光,才知祖国的海疆无尚荣光!
作者简介:岳定海,四川盐亭人,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供职绵阳市新闻单位。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格调》杂志编委,《西南作家》编委,《嫘祖文艺》编委,《船波文艺》编委。
岳定海在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个人文学著作23部,在几百家国内外重要文学报刊发表各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达数百万言。荣获“中国通俗文艺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等六十余个奖项。作品收入《中国散文年选》《当代散文文本》《四川散文大观》《川鲁散文选》《川冀散文选本》《川黔散文选》《汉语》《胶东散文年选》《文学绵阳》等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