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期 作 者 李 金 坤 (中国)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 总 编 火 凤 凰(海外)
图片来自作者
经师、人师两相宜的忘年良师益友
——巢云栋先生逝世一周年祭
李金坤
作者与巢老合影
人们常常爱说“良师益友”这个词,这确是一个闻之温馨、遇之有幸的人间美词。东晋史家袁宏《后汉纪》尝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来司马光将此名言写入《资治通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经师,原指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今泛指传播知识文化、或指导做学问的人,侧重于知识层面;人师,指教人如何进德修身、为人处世成为品格高尚之人,侧重于品德方面。传授知识的老师比较好遇,而既传授知识、引导做人的老师则极其难得。《常州晚报》的资深老报人巢云栋先生于我而言,则是终身难忘的经师、人师两相宜的忘年良师益友。
自从我从金坛调入镇江高校后的30余年里,与巢老基本没有联系了,但他在心里却一直占有显著而重要的位置。我退休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渴望拜访巢老的愿望日益强烈。当在友人处获悉巢老还健在的消息时,十分欣慰。于是找到了他的手机号码。与巢老联系上后,在2021年末的一个冬阳暖融的上午,我终于圆了阔别重逢之梦。按照他告知的小区老巷住宅的确切地址,我一路打听了数人,好不容易才找到其家。大概已听到我上楼的脚步声,他便事先站在通用楼道上了。一见我,爽朗地笑着说:“金坤老弟,你来真让我太高兴了。”从他双手用力握我的感觉中,确实如此。进屋落座之后,我仔细端详着巢老的音容笑貌。和30年前一样,他依然清痩而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语言幽默,谈笑风生。与巢老相处,如沐春风。我将数十年的学习、工作及点滴进步情况向巢老作了简要汇报。他甚为满意,十分肯定我的选择,认为我勤奋好学,热爱专业,善做学问,一路读研、高访、读博、任教授、做学者,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值得点赞。说着,他还伸出大拇指,做出点赞的姿势。随后,巢老也谈了他退休前后的一些事,尤其是报社同事对他的友好,领导对他晋升高级职称的关心,他都念念不忘。退休后,他常常为报社写一些文章,编辑们都很尊重他,几乎都要见报的。说着,他便起身走到书厨前找出他的专著《<官场现形记>常州方言初探》一书(珠海出版社,2006年版),并在扉页上写下“拙著奉李金坤教授览正”字样。就资历看,他是资深报人;就学问看,出过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及言论文章;就年龄看,他长我近20岁,是值得尊敬的长辈。我焉能当得起“览正”之词呢?面对这样一部具有创新价值的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我只有认真拜读的份儿。巢老“览正”之词,正体现出他谦逊谨慎、虚怀若谷的崇高美德。在签字送我后,他说这毛边本除了自己留存一本外,只有这本了。其书之珍贵,其情之真诚,委实动人肺腑。后来我才知道,“毛边本”书籍,是一种颇为讲究而有文化内涵的装帧形式,是写书人与读书人之间的儒雅之事。所谓“毛边本”,就是书籍装订成册后,对书脊以外的三边不予以裁切,或者只裁切其中的一边或两边,读书时需要拿着裁纸刀,边看边裁。著名学者和藏书家陈子善先生说:“爱读书的朋友,可能的话,找一部毛边本边裁边读,一定也能放松自己的情绪,舒展自己的思想。毕竟,夜深人静,清茗一杯,在灯下欣赏毛边本特殊的美感,从容裁读毛边本,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一种陶然的读书境界,别有情趣。” 毛边本一般发行量较少且限量发行,收藏难度大些,珍稀品毛边本更难,逐渐造成毛边本物以稀为贵。近年来,毛边本收藏人数逐渐增多,有投资与收藏价值的毛边本涨势明显。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友人处读到他在旧书摊淘到的巢老赠人的签名本,扉页上巢老这样写道:“先前撰著者出书,留若干毛边本给知己。现也另赠毛边壹册,以表敬意!巢云栋,2008、8、25”。短短的几句话里,却揭示出三个重要信息:一是巢老留存本数量极有限;二是唯是知己才赠书;三是凡受赠者皆是其心存敬意之人。此著出版已十余载矣,可巢老却将自存之外的毛边孤本慨赠我,如此厚爱,焉不动容?巢老就是这样一位“人恩莫忘、助人不记”的注重友谊与情感的诚厚仁义之人。
久别重逢,聊兴正浓,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巢老说,楼下不远处的一家饭店不错,价格不高,味道不错,我常常在此招待客人。巢老特地点了一大盆砂锅鱼头,鱼头足足有3斤重,还点了几个很可口的小炒、蛋羹之类。他时不时给我挟菜,叫我多吃点,如亲似眷,热情有加。饭后,我对巢老说,您是我尊敬的良师益友,今天餐费我来结,这是晚辈应该做的。他连续挥手说,你来看我,你是贵客,自然由我招待你。拗不过他,只能客随主便。分别时,巢老紧握着我的手说,欢迎你常来寒舍坐坐,并称赞我的文笔很好,嘱咐我有空可多为报社写写文章。大概是在2022年3月下旬,我拨通巢老手机,想告诉他隔几天再去看他。谁知,传来的却是一位女性的声音。她用悲伤而略带低哑的声音告诉我说,她是巢老的女儿,她爸爸已于一周前的3月15日走了。我心里一惊。怎么会呢?3月前巢老的精气神还是如此之好,怎么说走就走、阴阳两隔了呢?殊不知,上次我与巢老的见面,竟成永诀。锥心之痛,难以言表。我紧握手机,半晌说不出话来。从此,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长者、难得的经师与人师!我再也无法拜访巢老、面请受益了,再也无处喝茶叙旧、谈笑风生了,再也不能……当此际,我与巢老以文会友的件件动人往事便油然浮现于脑际。
1980年代末期,我在金坛电大任教的课余时间,开始写作随笔、言论及杂文。针对当时社会拜金主义之风日盛而优良传统美德渐行渐远的现实情形,作《口袋与脑袋》千字小文,旨在提醒人们不要一味追求富口袋(金钱财物)而忽视富脑袋(道德良知),要以脑袋来统帅好口袋,践行“君子生财,取之有道”的古贤良训。谁知,一周后便收到《常州日报》寄来的一封信,拆开后见样报一份,还附有一封信。翻开报纸,见副刊版的杂文栏目中有《口袋与脑袋》一文,顿时眼睛一亮,兴奋不已,颇有身轻若飞之感。这是我首次在《常州日报》发表文章,甚有纪念意义。读信后,方知是此文编辑巢云栋老师所写。信中大意是说,这篇文章选题好,立意高,切实务真,语雅情深,是一篇佳作。巢老师没有直说不足之处,只是让我将发表稿与原稿比较阅读,这样就可以收到取长补短、再接再厉的良好效果。巢老师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认为我写杂文的潜质与基本功皆好,但要想真正成为一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杂文作者,需要提高政治觉悟、观察能力、哲学思辨等,他给我介绍了有关马克思、列宁及毛泽东论文艺的著作,还要多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巢老师此信,我一连读了数遍,非常亲切、温馨,获益匪浅。可以这样说,它是我此后从事杂文创作的方向与动力。
初战告捷,巢师鼓励,信心大振,创作情涌。一度时间,《常州日报》头版的言论栏目,几乎每周皆见拙文。饮水思源,吾心明白,这些小进步,都是巢老师提携激励的结果。师恩莫忘,铭谢心底。因此,凡是有机会出差常州,我都会抽时间去报社看看巢老师。每次见我去,他总会泡上绿茶茅山青峰。然后谈谈我近期见报文章的优长与不足。或提供思路,或指点迷津,令我豁然开朗。巢老师面授机宜之情景,犹如语文老师在给学生面批作文般的贴心与温情。如此一幕,每每念起,心波起伏,周身顿热。
另有一事特别值得追忆,大约在1990年,《常州日报》与常州八一面包厂联合举办常州市杂文征文大赛,事先巢老师即告诉我这个消息,嘱咐好好写一篇参加大赛,争取拿奖。这是巢老师对我的深切关怀与高度信任,我当努力,不能辜负巢老师的一片关爱之情。我针对“人民干部为人民”这个永恒不变的为官本质问题,收集资料,反复思考,遂将《诗经•召南•甘棠》篇中周代召伯南巡时在甘棠树下为民办实事的“甘棠”意象、唐代诗人柳宗元《种柳戏题》“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为民广植柳树的“柳树”意象及兰考县委好书记焦裕禄抱病为民遍种泡桐的“泡桐”意象,跨越两千年的时空而自然串联起来,自然勾画出中国古今好官为民的简明图脉,这些感天动地古今好官的不朽典范,正是为官者的最佳榜样,具有满满的正能量,遂命题为《心碑价更高》。此文很快就发表了,最后还获得了一等奖。作为亲自编辑此文的巢老师,似乎比我还高兴。他在第一时间告诉了我获奖的消息,认为过关斩将,实在不易,并表示由衷祝贺。在颁奖大会上,还特意安排我发表“获奖感言”。会上,巢老师专门送了一本常州日报社工作日记薄(至今犹存)与几本稿纸给我,以资鼓励。当时还不时尚颁发奖金,只是以八一面包厂为获奖者特制面包作为奖品。我与家人都分享了这些美味特佳的面包,皆大欢喜,其乐融融。这是我迄今为止尝过的最新鲜、最有味的面包。30年过去了,其味犹在,齿罅留香。后来我又参加了《常州日报》的几次散文或杂文征文,其中等数文都获奖了。其中无不凝聚着巢老师的智慧与心血。
1990年代初,我作为人才引进,调入镇江高校任教。由于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基本不为《常州日报》投稿了。因此,与巢老师联系也少了。后来,由于在巢老师的关心下取得了杂文创作较好的成绩,因此,我顺利加入了镇江杂文学会,并被推选为学会的副秘书长。在这期间发表了数十篇杂文,也有多篇杂文奖奖,其中还有省级、国家级的副刊作品奖。毋庸置疑,我在杂文创作道路上的微小进步、些许成绩,都离不开杂文引路人巢老师的鼓励与鞭策。
在巢老逝世一周年之际,特草小文,权作一瓣心香,恭祭于经师、人师两相宜的忘年良师益友巢云栋先生灵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行文至此,余意未尽,赓缀小诗一首,聊表对巢老的钦敬与缅怀之情焉:诗云:经师与人师,巢老两宜之。学品与人品,恒铭吾心碑!
(作者: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李金坤教授简介
李金坤,笔名金山客、李无言,号三养居士,别号三乐生,江苏金坛人,苏州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浙江树人大学、广东数所高校客座教授。敬畏自然,崇尚情趣。从事高校古代文学教研30余年。出版《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等专著3部,参著《新编全唐诗校注》等20余部;在《文学遗产》、《学术研究》、《文献》、《文史知识》、《经学研究》(台湾)、《人文中国学报》(香港)、《国际言语文学》(韩国)、《诗经研究》(日本)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市级科研项目8项。获国家、省、市各级社科优秀成果奖20余项。教余雅好辞章,陶情怡神。所撰《镇江赋》(2009年3月30日刊于《光明日报》名牌栏目“百城赋”)、《复建北固楼记》碑文及《诗话镇江新二十四景》组诗等,弘扬乡邦文化,颇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