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记退役老兵姜广生的圆梦之旅

姜广生服役照
有人曾这样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圆组成的。而每一个圆的背后,都有一个具体的行为目标。这个目标,也可称为梦。每个梦的终点,又都是下一个新梦的起点。这些梦组成的圆就是人的一生。人的追求不同,编织人生的梦也就不一样,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逐梦之旅。
一九七八年四月,天气咋暖还寒,青藏高原冰雪未融。七三年参军入伍的梁山籍老兵姜广生,经过五年的部队磨练,从青藏线上的铁道兵第十师四十九团六连退役,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一一鲁西南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一个恬静的小村庄。在实现了从军之梦后, 又开始了新的人生之梦。
当时,农村退伍老兵,国家没有安置政策。改革开放的大幕才刚刚开启,农民依旧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不出而作,日落难息的苦日子。大量知青返城,城里就业压力极大,姜广生是农家子弟,非城市户口,要想跳出农门,实现在城里工作的梦想,真是痴人说梦。

姜广生的退伍证
当然,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关一扇门,总会开一扇窗。从七七年开始,国家己进行了高考制度改革,众多农家子弟通过高考跳出了农门。要想改变命运,可以参加高考,用知识敲开进城工作的大门。
美好的希望之巅没有平坦大道。国家已取消高考十多年,刚刚恢复高考,多年积聚的高考能量喷涌而出,广大青年都在发愤准备,努力实现人生夙愿,真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而自己离开学校,放下课本已六年之久。况且在中学读书时,正值文革期间,也没学到多少知识。那时政治、语文学习报纸社论。其它课代之的是工基、农基之类的简单教材,早忘的差不多了。要重新捡拾起来,真是太难了。于是,苦闷、犹豫、彷徨、动摇萦绕于心……
当过兵的人,历经艰险困苦,受过磨难洗礼,在人生道路上从不服输。国家经过十年文革,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应敢于接受挑战,改变人生。特别是他想到自己曾经是一个铁道兵战士,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战争年代打不烂、炸不断,用血肉之躯保障钢铁运输线。和平时期志在四方,劈山填海,将祖国大地织上铁路网。自己在修建襄渝铁路时当战士打锚固桩,炎炎烈日下挖坑洞,衣如水洗,汗透脊背;挥铁镐搬石头,手磨破,血渗手套;抬沙子扛水泥,肩肿如馍,一触似针扎。自己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当班长,手持红绿旗指挥辅架队,顶严寒冒风雪铺轨架桥。铁哨子往嘴里一放,立马粘下一层皮。在铁路旁边的露天雪野吃饭,碗里常常吃出冰凌渣子。特别是铺轨机一出故障,在严寒高原上一冻就是数小时。五年铁道兵岁月的磨练,早已将老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兵魂附体。小小的复习学习材料,还能成为攻不破的山头,于是他下定决心,参加髙考。
当时距离高考时间,只有三个多月,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铁道兵战士不光能打仗,还要会打仗,而且要打有把握之仗。于是他确定先复习初中知识,报考中等专业学校,实现跳出农门的梦想。在新华书店买不到有关的复习书籍,他就通过同学和读中学时的老师借。在复习方法上,他把苦学与巧学结合起来,抓重点、补短板。在部队时,他喜欢读报纸、杂志,尤其是时事政治和政论文章,喜欢读马列著作和毛选,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政治、语文基础不错,这方面的资料就一览而过,集中复习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功课。他在一张方桌,一把木椅,一盏油灯的陪伴下,循序渐进地啃课本,解习题,背概念。看花了眼,累酸了手,坐痛了腰,身心俱疲,他全然不顾。夏日蝉声烦人,蚊虫肆虐,天气闷热,汗流浃背,他更不理会。饿了,啃个冷馒头。渴了,喝杯白开水。困了,趴在桌子上打个盹。醒了,用凉水洗把脸,继续复习。真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高考像股无形的压力,让人喘不上气来,他几乎要崩溃了。是铁道兵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支撑着他,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更跟命运较劲。他在教材复习中,弄不懂的地方,就集中做好笔记,骑自行车到几公里外读中学时的老师那里请教,解惑释疑。他在三个多月的集中复习期间备尝艰辛,不亚于当兵修铁路时的艰难困苦。他的两眼凹陷了,脸变黑了,人变瘦了⋯⋯
天道酬勤,志者事成。姜广生被梁山师范学校录取。这是他们村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考取的中专生。乡亲们对他金榜题名津津乐道。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宝贵学习机会。在学校里,他以铁道兵的顽强拼搏精神,满怀强烈的求知欲望,像久旱逢甘霖,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深知,虽然考上了梁山师范学校,但基础知识还很薄弱,他在学习好教材的同时,还恶补初中的全部课程,夯实基础。从入校年级摸底考试靠后的名次,经过两学期的奋力追赶,一跃而名列前茅。曾经的铁道兵战士决胜岂止在施工场地,又何尝不能在学习平台上。在梁山师范学校,姜广生还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校学生会副主席。

姜广生在师范读书时留影
一九八0年七月, 姜广生以优异的成绩从梁山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中学当教师。在当教师期间,他教过初中语文和高中地理,并利用学校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在教好学生的同时,坚持自学各种知识,储备丰厚的教学资源,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
行百里者半九十,人生没有梦圆的终点,只有新梦的开始。一九八二年秋,由于工作需要,他被调至公社武装部任干事。工作岗位转换,学习劲头没有变换。工作之余,别人 凑在一起,唠嗑扯闲篇,下棋打扑克。可姜广生坐在宿舍里埋头读书。一位同事劝他,现在是国家干部了,又有文凭,该放松放松了,可他不动心,依然如故。就这样,他又把高中文科的教材反复学习钻研、弄懂弄通。并广泛涉猎不同种类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料,汲取知识营养,丰富自己人生。
幸运女神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一九八三年七月,山东省委党校从党员干部中招收脱产学习的本科生,培养理论和宣传干部。姜广生毅然报名,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委党校。在党校里,他仍然凭借着军人的严格铁律和满腔的学习热忱,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课堂上,他全神贯注聆听老师讲授,奋笔疾书记下难点、重点。课后,在自习时,整理好课堂笔记,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日复一日,坚持不懈。从早到晚,过着食堂、教室、图书室、寝室四点一线的生活。党校的同学都是青年才俊,在学习期间,他经常和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弥补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在党校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他每门课程都是优良等级。

左为姜广生
从省委党校毕业后,他运用所学之长,回到家乡的县委党校当理论教员,为学校刚开设的中央党校函授大专班,讲授辅导“党的建设”专业,在他精心辅导下,该校学员及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在党校任教一年后,他调入县委办公室做文秘工作。从科员、科长到县委常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研究室主任一干就是十年,并为多位县委书记兼任秘书工作。
姜广生在黄河滩区水灾现场
知识无漄,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在县委办公室工作期间,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他仍旧坚持书山攀登,充分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一九九七年七月,他被县委推荐考入北大在职硕士研究生班,学习区域经济管理。在两年的在职学习期间,他把工作和学习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经常是忙完工作,顾不上吃饭,急忙赶到车站,坐一夜火车进京到北大听课。在北京学习期间,往往是住地下室小旅馆,吃大排档快餐,用顽强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完成了学业。

姜广生在北大读研时留影
经过长期地坚持读书学习,姜广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增强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他多年主持分管县委的文字工作,为县委起草文件,起草会议讲话,为上级写工作汇报,处理具体的事务等。常常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他跟随县委书记到企、事业单位,乡镇村庄检查工作,现场办公,实地调研。几年下来,他做了二十多本详细的调研笔记,记录了县委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领导们科学决策,制定工作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姜广生在工作中学习
一九九七年下半年,梁山县委进行领导干部考选试点,在县教委主任的岗位考选中,姜广生与全县众多干部一起竞聘,最终以笔试、面试第一的成绩选任为县教委主任兼党委书记。当时,梁山县经济比较落后,是省级贫困县,还未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姜广生上任伊始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带领全县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查缺补漏,率先完成教育内部的“普九”工作。同时,他巧妙的运用政策,争取上级的理解和支持,广泛筹集社会资金,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对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按照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认真地建设、整改,一举通过了省里的验收。完成了全县多年来未完成的“普九”任务,受到上级记功奖励。

姜广生在办公室工作
少年强则中国强,教育培养好下一代也是人生的又一重要任务。 在自己发扬老铁精神,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的同时,姜广生还十分注重对自己两个孩子的教育培养。他采取督促和鼓励相结合,帮助与引导双管下,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方法,使两个孩子受到家庭良好环境的熏陶,学有所成,两个儿女都取得硕士学位。"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现在,两个孩子一个在大学当讲师,一个在财政系统当经济师。

姜广生全家在公园合影(左四姜广生)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二00七年底,姜广生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他不甘寂寞,发挥余热,利用多年的文化储备,与人合办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为祖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个退役的解放军战士,是读书提升了他的学养和能力,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和人生,是不懈的奋斗使他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他的圆梦之旅证明:书山有路勤为径,奋进无漄苦作舟。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勤奋学习,只要在怀梦的憧憬中努力奋斗,时间老人总会给他一个一个的梦圆惊喜。

(本文作者:戚万华,原铁道兵第十师四十九团六连统计员,退伍后在央企高管岗位工作至退休,业余时间爱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