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我接你回家
文/才斗
写这个题目,酝酿了很长时间,长达数月之久。也是我在孤独的空间思考、重新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过程中有两个环节(一个“阳”,一个“阴”)是属于生命的,都是以孤独形式演绎的。
记不清是哪一个清晨,也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还在平静浅淡生活的我突然急刹车,思维开始静止徘徊于悠悠岁月。消失的,不知流浪飘泊何方。留下的,不知有多少扎心的记忆,让我回眸……
表现最为突出的的就是阅读过的热闹喧嚣,回味曾经疯子一样在这块土地行走的情形,一下子沉默是金了。经常在夜晚酣睡时做着斑斓的梦不在做了,没有感觉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时而莺歌燕舞,像没有骨头一样,妩媚的十分可怜;时而虚幻浪漫,像憧憬岁月静好一样,浮现没有意识的麻木;时而痴痴迷茫,像一艘小船一样,在大海飘摇,还以为是不错的一道风景。

其实,这些风景是我在“阳”界走一遭之后不愿看到而弃之的。虽然嘴上说弃之,实际是忘不掉的。已成历史的2022年12月初,沉寂无人街,社会撒欢“阳”。
我是全家最后一个“阳”的,发烧一天,浑身难受卧床两天,就正常了。“阳”界里的为人处事还是很说理的,先留下一个不阳的,可以解决买菜做饭问题。“阳”界里不是一刀切的做法,现实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呢?经历“阳”的感觉,也许属于无症状范畴,也许吸了一辈子往事如烟,尼古丁把病毒消灭了。这个观点是不是成立?是不是有理论根据?只有自己知道。当一个人对生活有了思考,说明你的世界被颠覆了。
“阳”入侵,一人“阳”,全家“阳”,才真正知道病毒在空气里是何等的猖獗。太多人的生命,在“阳”后引发的连锁反应,相继离开这个世界,阴阳两隔,孤独而去,如果灵附,也许会有轮回。我相信轮回,因为我写过几万字的生命轮回记。

写惯了“岁月静好”,“桃花源”……的诗文变得有些苍白,再也不愿阅读那些没有生命的作品去玩所谓的高雅文字和面孔。当生命受到病毒威胁的时候,第一思维想到的是怎样活着,翌日看到太阳冉冉升起,而没有其他思维了。即使有,也是有关经历过的往事变成了一个故事而入住我的生命里。
生命里的历史长河,能让我泛起刻骨铭心的浪花,是我被隔离医学观察孤独的日子。无论何时,过了多久远,一旦记忆复活了,就会产生不会忘却而怀念的能量,附身而不凋零。比起红尘滚滚现全“阳”,珍贵而温暖,爱之深深。可以肯定的说,我的履历第一次记载了这段史实,是不是一个时代参照物,变成一种幸福而追求了——
经过了三年抗疫战争,大风大浪都闯过了,没想到在连续19天清零后的一天,参加了两个多小时的婚礼,隔了几天后,因着“密接”一词,走进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宿营地——星级酒店。
需要说明一点,三年抗疫N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因为我的属性是玩文字的,喜欢孤独。有点像过去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惟有宅家靠疯狂码字,漫度岁月时光。

那是一个子夜(2022年10月9日)一个电话,打破了沉静,纷扰了我的睡梦。一看是陌生电话,叫我给挂了。不一会,电话又响了,我才确认不是骚扰电话,意识到有事情发生,便接听了。
电话另端传来女人轻柔的声音:“你是才玉书先生吗?我是防控的。”
我说:“是的,有什么事情吗?”
对方声音依旧轻柔:“你几天前是不是参加了一个婚礼?”
我说:“是的。”
对方说:“告诉你一声,你是密接者,需要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明天社区会有人跟你取得联系。”
瞬间,我有点蒙圈,进入婚礼酒店人员都是扫码的,怎么会出问题?
时间不容许我多想,冷静一下:“好的,我知道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能不能居家隔离?”因为我不知道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是什么样的隔离环境。
对方笑了:“这是防指决定。”
我很无奈:“好的,我会配合政府的。”

撂下电话,我怎么也睡不着了,一种忐忑和纠结交织一起。看来任何事情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疫情真是来的急,走的慢,让人防不胜防,形势变得复杂而让人有些恐慌,只有面对,别无选择。
翌日(10日)早上,我照常去做核酸检测,社区工作人员瞟了我一眼,躲我远远的说:“你是有案例的密接者,不用做核酸了,在家等着吧!”
回到家里,不一会社区领导来电话说:“才师傅,今天哪也不许去,做一下健康检测,等待转送电话通知。”
晚上,我接了社区电话,让我在家等待,一会派人把防护服送你家。你穿好后哪也别去听电话,有转运车来接你。对了,知道你抽烟,准备几包吧!隔离期间哪也去不了。
我只有照做就是了,心里好感激她,我是在眼睛潸然情况下穿好防护服的。瞬间仿佛是一位大白人,又仿佛我的生命有了保障。这一去,就是投入战斗……没想到这一等,直到子夜才入住隔离酒店。

一个子夜电话通知,一个子夜入住。时间上的吻合,我一下子想起曾经读过的作家茅盾笔下的长篇小说《子夜》的故事,就是在子夜钟声敲响后迎来黎明。而我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家,在子夜过后迎来一场大爱。年代不同,事件不同,所生存的社会不同,与小说里的内容、创作时间相隔90年的距离。
可以说,我离家被隔离,是一次幸福之旅,是我的祖国护佑我的生命不受到病毒攻击栖息的港湾。
入住酒店后,每天核酸检测(单管)、量体温、不重样的一日三餐,定时送到门口。在家我是一天吃两顿饭,在隔离期间吃了三顿饭,比在家生活还好。
最让我欣慰的是,过惯了孤独生活的我,有了一个温馨、宁静的写作空间,每天疯狂码文字。几天下来,共写了四篇散文,大约两万多字。这是我收获最大、最丰满的精神食粮。也是我平日几十年积攒的孤独,派上了用场。得出一个结论:孤独可以疗伤,可以征服任何复杂环境。隔离期间,我没有一丝寂寥,生活很充实、很惬意。
人是有情感基因的,基因来自于我的感激。后来得知我们隔离人员在隔离期间所需费用,都由政府承担,隔离人员不拿一分钱。我的心一下子震撼了。想起了2022年4月份,给沈阳市写的三封家书,第一封家书就是《我和沈阳有个约定》,是不是一个预言式的约定?时间说:“证明这一切,是一页厚重的史记。”

平生第一次经历了阴段(隔离时光)阳段(痛苦度日)两界生活,一个灾难证明人生没有意义,一个幸福证明人生有意义。两个现实意义与目睹一个向西,一个活着的两个意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完成两个双重意义的责任,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孤独肩上。只有懂得孤独才能诠释孤独人的一生,任何一个词无法替代。它与灵魂沾亲带故,没有灵魂的孤独是一具僵尸,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灵魂喜欢孤独宁静,不喜欢热闹喧嚣。”
我是认可这句话的,数月闭门宅家,沉默、读书、思考……难道不是孤独真实的写照吗?那是一幅镶嵌镜子里真实的素描,而不是靠谎言、靠违心的想象去编织没有血肉没有生命的故事。时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自己:“我配做一个孤独的人吗?”
尼采说:“孤独,你配吗?只有天才和疯子才享受孤独,普通人只是寂寞罢了。孤独和寂寞最大的不同是:孤独者的内心是饱满丰盈的,而寂寞者的内心是慌张而骚动的……孤独的人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在他的周围找不到同类……”
我不是尼采笔下的“天才”,因为我是“疯子”比较符合实际。我是尼采笔下的“丰盈”,因为我在孤独世界读书,发现我长高了。我不是尼采笔下的“慌张骚动”,因为我有定力,没有一丝丝的寂寥与无奈。经过“阳“后的生活,社会变的复杂而扑簌迷离,能够独享孤独而丰盈孤独,可以说是人生一种奢侈的最高境界而不是空气。
照这样推理下去,孤独有灵魂乃是我的田野,也就顺理成章劳作下去了。携丰盈,来复往,留下我伴孤独回家度日的影像……


作者简介:
才玉书。笔名:才斗。虔诚的文学爱好者。喜欢在文字上行走。拉长瘦影。

主播简介:
陈丽君。文学爱好者,喜欢诵读,把最美声音奉献给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