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一份无法分割的遗产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一份无法分割的遗产
没有文凭在理,平常话语飞珠。铭心刻骨敬难书。解密全凭自悟。
家训传薪富有,诚言背道穷无。躬身践诺起宏图。操守酿成风度。
我的母亲先行一步去了天国,6年之后父亲也去了天国。二老撒手人寰留下了一座50多年的老宅子,如今仍矗立在那条德都路的小胡同里,等待开发。我作为长子自然会与弟弟、妹妹处理好父母亲留下的这份遗产。而有一份遗产又无法分割,就是父母亲一生留下的为人处世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母亲的教诲像一盏灯,为我们照亮前程;父亲、母亲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们遮蔽风雨。二老平平淡淡、清清白白、勤勤恳恳、朴朴素素、节节俭俭、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世是孩儿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永远的丰碑!
我概略地整理了父亲、母亲生前说过的一些话语和一些事例,来更好地理解二老那朴实无华、真切直白,但富有哲理的话语;来更好地从二老那看似平常的琐事、小事,不起眼的事情中,去寻找做人的道理。
我父亲、母亲的骨灰葬于家乡犹如玉带飘逸、蜿蜒奔腾的少陵河畔那座富有久远传说的驿马山上。真情挚爱存天地,青山绿水伴故人,想必在天之灵的父亲、母亲也会慰藉的。
母亲常对我们兄妹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像我似的,一辈子睁眼瞎(不识字)。”父亲常对我们兄妹讲的一句话就是“书念不好,就没有出息”。
父亲他仅读二年书,可他参加革命工作后,能够虚心学习,字写得很好,而且练就了一种特殊的字体。我时常看一看保存下来的父亲笔迹,寄托追思。父亲自参加革命工作后直至退休在家,由于工作业务关系,他老人家与算盘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的算盘打得很精,这是他多年不断学习操练的结果。记得,父亲曾多次参加珠算竞赛。母亲连一天学校的大门也没有进过,但她也要摘掉文盲的帽子,不断地认字。记得,当年母亲上夜校学习,认识了“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东方红”“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报纸上的字能认识一些,还会写自己的名字。母亲到晚年,信奉了基督教,《圣经》上的一些段落,虽然一些字不会写,可她却能认识并读下来。
就是父亲、母亲这些平淡的话语和平常的经历,让我们逐渐懂得了知识的重要。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船到江心补漏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屹立于时间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中知道了一定要珍惜时光,勤奋读书;从人最贱的是无志、人最贫的是无才,人生胜百宝、知识重千斤,攻城不怕坚、攻书莫怕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明白了知识的巨大力量。
父亲常说“再难,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母亲常说“不要一碗水看人看到底。”“没有苦上苦,哪有甜上甜。”“不要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
在那个年代,父亲每月40多元的工资一直挣了很多年,6口之家,又要供我们兄妹4人上学,日子确实很艰苦,但是父亲、母亲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带领我们走出了困境。往昔的苦日子,让我们历练了意志,自立自强,奋发不息;让我们懂得了怎样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怎能忘记,父母带我们艰辛度日的往事。城里烧煤凭证供应,为了接续烧柴不足,父母每年都要带领我们出城捡柴火。秋季捡秸秆、搂豆叶、拔豆茬,去草甸子打柴草;冬天拉爬犁进山捡干树枝、杖干;春天刨茬子……捡柴火遭了很多罪,“冰消雪化旱地拉爬犁”“大雨泡天土路拉手推车”一幕幕往事历历在目。穿戴的衣服,都是哥哥穿完给弟弟,一个捡一个,补丁叠补丁。那时候,能穿上一件新衣服高兴得不得了。每年春季都要出城挖野菜,婆婆丁、小根蒜、车轱辘菜、灰菜、柳蒿芽……

父亲常说“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刹下心,好好干。”“我从农村出来,能有今天,实属不易,是一点点干出来的。”“现在找份工作多难,有了工作一定要好好珍惜。”母亲常说“活在世上,就得有吃饭的本事,靠谁也不行,就得靠自己。”父亲常说“人到啥时候不能没有骨气。”母亲常说“人不能鼠目寸光,更不能‘三个饱一个倒’窝囊不喘地活着。”父亲常说“人生在世,无论为国为家都得奋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母亲常说“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
1948年,父亲18岁就为了追求崇高的革命理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政治生命。从此,他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党的事业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扎扎实实的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县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他老人家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将永远激励我们晚辈珍惜工作,爱岗敬业,做一个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的活得有价值的人。
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人生的乐趣在于奉献。我7岁之前,我们家在乡下住,爷爷、奶奶,我的身下还有两个弟弟,父亲因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照顾爷爷奶奶,照料我们兄弟三人,下田劳动,重担都压在了母亲身上。我6岁那年,爷爷病了,父亲陪爷爷领着我专程到哈尔滨给爷爷看病。爷爷病重期间,父亲因工作忙也不能回来,都是母亲照顾。就这样,母亲不辞辛苦的夜以继日照顾爷爷。第二年,奶奶一病不起,母亲又为奶奶送终。屯子里人都说母亲胆子大,实际上那是因为父亲在外地工作硬逼出来的。我们家搬到县城住后,母亲在鞋厂做工是快手,在粮店加工厂做工又是巧手。母亲在鞋厂做工纳鞋底时,别人一天纳一双多,她就一天纳两三双,常常是挑灯夜战,为的是多挣几角钱。母亲在粮店加工厂工作每天都是天不亮就上班了。母亲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自家的穿戴就不用说了,每年都老早在换季之前把衣服、鞋子样样准备好。母亲纳鞋底、上鞋帮,做的鞋很耐用,每年都有一些亲属邻里找她帮忙。母亲絮棉花非常拿手,由她絮的棉裤、棉衣不滚包。所以,一些妆新的特意找上门来求母亲帮忙,母亲是个热心人,也从不推辞。父亲、母亲虽然讲不清楚书本上的大道理,但他们明理,为人处世热心肠,肯舍得,乐于助人,在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中口碑非常好,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构筑了普通人的和谐。
父亲在粮店工作,一人身兼多职,能者虽多劳但并不多得。经常看见父亲下班回家后仍要加班做统计报表,算盘打得非常流畅准确。父亲教我学会了打算盘、搞统计报表,想不到在我刚参加工作时不仅派上了用场,而且又展现了特长,铺垫了工作道路。母亲教我烙油饼,让我从小学会了做饭,不仅增长了生活的本事,更使我对生活充满乐观。人的成功取决于机遇、素质、勤奋三个要素。父母给予了我生命、给予了我智慧、给予了我本领……
父亲常说“有国才有家,国家大事不可以不关心。”“不能做温室的弱苗,要做经风雨长成的大树。”母亲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满。”
父亲、母亲在大事上从来不含糊。当年,要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二老就支持我们哥三个下乡到农村在“广阔天地”锻炼成长。二弟弟去万里之遥的新疆当兵,二老也都想得通。母亲是个非常刚强的人,记得二弟弟当兵走的那天,母亲默默不语地送出好远,在一个转弯路口我们哥俩让母亲回去吧,母亲对二弟弟说“好好干,平安回来!”二弟弟当兵走了,二十多天才来信,得知一路坐的闷罐军列足足走了一个星期,部队住在沙漠支起的帐篷里,风沙大气候干燥,东北人不适应,鼻子出血……你说父母能不惦记吗?父亲亲笔回信鼓励二弟弟一定要克服困难,安心服役,保卫祖国。那年,正当祖国北方处于紧急战备时,三十岁的我要从地方转业入伍到县武装部工作,去征求父母的意见,二老十分赞成。当第一期国库券发行时,家里虽然很困难,父亲也是响应号召,带头积极购买。父母以大局为重的思想影响和教育了我们。
父亲常说“到啥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出大格。”母亲常说“喝凉酒,花赃钱,早晚是病。”“人奸没饭吃,狗奸没屎吃。”“人不能昧着良心,不能像‘张三’(野狼)似的,吃红肉,拉白屎。”
父亲、母亲的一辈子是奉公守法的,他们没干过违法违规的事情,同时也谆谆教导我们当子女的要时刻遵纪守法,这是做人的准则,只有这样活得才踏实。记得有这样一件事,父亲在粮店当主任时直接管粮票,由于工作忙有时交给一名付粮员代管,结果在清点粮票时发现少了,那名付粮员不认账,父亲只好从自家的粮本上起粮票补上了。父亲说,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能让公家受损失。同时也告诉我们,对人不能盲目地过分相信。父亲在食堂买二斤白糖,人家考虑关系说啥不收钱,父母心里当回事,隔几天1元6角钱的白糖钱如数给了人家。父亲一生是清清白白的共产党员。
父亲、母亲的言行让我更加明白这样的道理:一个人活在世上,最可怜的是无知,最可悲的是自私,最可笑的是狂妄,最可敬的是拼搏。胸怀磊落能扶正,心地光明自驱邪。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心。人生坎坷,顺逆兼程。顺风时要自勉,不骄不躁,奋力前进。逆境中要自强,不妥不懈,拼搏抗争。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傲不可长,惰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严肃于工作,活泼于生活,敏捷于谈吐,真诚于待人,不轻不重,不偏不倚,分寸适度,本分做人扎实做事。
我的父亲、母亲给我们留下了这份无法分割的遗产,恩泽了我们。正是:语不惊人哲理深,平凡经历有精神。无形财富享不尽,感恩慈父好娘亲。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