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亲情永驻天地间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亲情永驻天地间
遥望长空不寐,追思过往深情。厅中寿字酿心声。难表儿孙孝敬。
父母诞辰纪念,温馨朗日云腾。感恩贵在继家风。叶茂根深叹咏。
今天,是2013年的最后一天。在这辞旧迎新、新年的钟声将要敲响的时刻,我用键盘敲打出心底的文字,来纪念我父亲他老人家的诞辰。
“父亲,祝您老人家生日快乐!”“这些年父亲您与母亲过得还好吗?”
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或称冬月二十九)。
越是在这个时候,我越是想念已故的父母。我常常是夜里醒来,透过窗子望着夜空,再也无法入睡;也常常翻动一下老照片,看一看父母亲那慈祥的面容,看一看夹在照片中父亲留下的珍贵笔迹。
父亲7岁读了3个月私塾,8岁随爷爷搬迁,10岁读两年小学,12岁开始给别人家放猪、放马,14岁在家务农,18岁参加工作,同年10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村财粮、武装文书、粮库检斤员、粮食供应部收款员、付粮员、粮食供应总部调拨员、粮店主任。
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十分敬业,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父亲热爱生活、热爱家庭,对子女疼爱有加;父亲宽厚善良、大度无私、和蔼可亲、乐于助人,一生中朋友较多。父亲几十年的工作历程,把青春与年华,把智慧与汗水,全部奉献给了粮食供应系统。
那时,县里一共有6个粮店,父亲先后在5个粮店当过主任。接触的面比较广。那是困难年代,有的人家有时当月油粮不够用,只要找到父亲的都给予照顾从下月的定量中借给,并帮助做好用粮的计划。父亲联系五保户,经常利用午休或下班为孤寡老人送粮到家。父亲对业务十分精通,调拨、点库、统计报表等样样都头头是道。父亲付粮的“一戳成”是真功夫,买几斤粮食,一戳就成,在多次系统内观摩检查中做过现场表演。父亲的算盘打得好。我经常看见父亲晚饭后在灯下做统计报表,算盘不时发出有节奏的噼噼啪啪的响声。在县粮食委员会关于为父亲办理离休的请示中,党组织对父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母亲的生日是腊月二十七(农历十二月二十七)。
母亲16岁时与长她3岁的父亲结婚。婚后在乡下照顾爷爷、奶奶,下田干农活。爷爷、奶奶相继病故后,家搬进城里。母亲出于生活所迫,先后在鞋厂手工纳鞋底,到粮店面包厂做过面包、挂面厂加工过挂面、煎饼铺摊过煎饼,还在房产、粮库等单位做过季节性的临时工作。母亲用她的辛勤与汗水换来的报酬填补了父亲工资的不足。母亲60岁那年信奉了上帝,61岁受洗礼,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
母亲16岁就做了新娘和儿媳、17岁就做了妈妈、38岁就做了婆婆、39岁就做了奶奶、51岁就做了姥姥。一个个炫耀的头衔背后,她老人家都要付出那传统与现实的责任和义务。母亲不仅贤惠,而且宽容;不仅善良,而且坚强;不仅俭朴,而且勤劳,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父亲与母亲的一生,是相互搀扶着走过的一生,是正直、善良、宽容、俭朴、勤劳的一生,是平平淡淡的一生,也是清清白白的一生。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好父亲、好母亲而感到无比的荣幸与自豪,我为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家庭里而感到知足与幸福。
感慨万千、感恩不尽。父母的爱是天生的,是自然的,如天降甘霖,霈然而莫之能御;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想报也报不完。如今,生活质量好了,待遇保障高了,父亲、母亲二老却远去了天国。
在我的同事和朋友中有近百岁的老红军父亲,有80多岁的老抗战妈妈,有70多岁老解放父亲,……前不久,我参加一位老哥哥母亲的生日庆典,那位老人家90高龄身体仍十分硬朗,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每每这时,我既为他们老人的健在而感到十分羡慕,分享着一丝快乐和幸福,同时更想念已故的二老,又是一阵阵的酸楚。
前些天,获得博士学位、留大学任职的侄子要我写的《我的父亲母亲》的文稿,我给其发了过去并嘱咐多提提修改意见和补充材料,打算重新印刷。
遥望长空慰灵仙,朔风飞雪舞蹁跹。
恩泽世代贯日月,亲情永驻天地间。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