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遥远的蛙鸣
文/阿泰
春天的含义不只是万物复苏和电闪雷鸣,也是复活人类对土地的记忆。尤其对我而言最难忘的记忆,就是彻夜不停的蛙鸣。因此,从懵懂少年到花甲之龄,关于春天的记忆,就剩下两个针对青蛙未解之谜。
一是青蛙作为生命个体为什么白天不叫?一到晚上便叫个不停。而且,像有人指挥似的,有高潮、有停顿、有嘤嘤细语、也有引吭高歌。其次,青蛙的鸣叫,尽管此起彼伏彻夜不停,就像深夜中婴儿啼哭,既不会感到烦躁,也不会造成失眠。而且,春天的蛙鸣又像摇篮曲,随着夜幕降临,让辛苦一天农民睡得更深沉。
如今,农村还是那个农村,农民还是那个农民。除了新增几栋洋楼,白了一头的青丝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是,过去的蛙鸣如大自然中的饕餮盛宴,如今的蛙鸣却寥寥无几。有时回到老家不为别的,就为侧耳窗前倾听儿时的蛙鸣,无奈却变得那么陌生、那么遥远。
记得有位专家(对不起!我又提到了专家)说过:蛙多则昌,蛙亡则亡,意思是说世界的存在与蛙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也不缺乏科学道理。从生物遗传和食物链角度出发,青蛙的消亡难免对自然界产生冲击,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比如:农药、化肥的滥用和生态紊乱、失衡等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此有关。
我可以不关心政治,不研究形势,甚至没有理想和信仰。学诗人海子一样,找一个僻静的海边,挑水、劈柴、养娃、喂马。我也可以假装圣贤,暖壶热茶、游弋市井,过着自鸣得意日子。可是,我总忘不了儿时在光月下,听阵阵蛙鸣,追逐萤火虫的模样。
今天,我貌似移居秀美的杭州,并无心欣赏异乡的风景。更多的时候,独坐钱塘江岸,静听远处飞鸟鸣叫,或许看到一只草丛中的蟾蜍,都会如获至宝。因为蟾蜍虽然丑陋、慵懒,但毕竟是蛙的同类,只靠它延续青蛙家族的烟火。并有强烈的代入感,让我努力想象和寻找故乡遥远的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