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艺人生存启示录
董惠安
当今中国,有一种身份叫“灵活就业者”。我经常见到一些就业者“灵活”地存在着。“灵活”到什么地步?“灵活”到自身就是单位、自己是领导也是员工,自身就是招牌,凭借着路边、街区的某个角落、小店铺门脸一角赁来二尺柜台,出售自己的绝技或产品。换取的是自己和身后一个很不富裕的家庭的温饱,以及孩子的学费和老人的药费。他们所操之业,常受风雪天气的影响,常遭城管人员的“劝阻”。生存风险自担,旱涝难以饱收。然而,他们手中的绝技和产品,有着百姓民生不可或缺的需求,无法用行政命令驱赶或禁绝,因而也就像春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譬如,修鞋的、整骨按摩的、修治脚趾甲沟炎的、电器维修的、卖卤肉的,这些听上去不怎么高大上的“三教九流”,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这些绝佳的、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手艺,事实上已经和需求者建立了一种合作的默契。

这位在长安路边支摊儿按摩的老者,人称老乔。宝鸡扶风人氏。早年当过兵,也当过村干部。前些年到西安帮助儿子带孙子,闲下来之后当过保洁。工作间隙常用祖传的整骨手艺给工友们按摩,颇受好评。有人就鼓动他挂牌营业,专治腰椎间盘、臂膀腿脚劳损病痛。于是,工友们把路边长椅供他“专用”,并帮他在路边招徕生意,一些人经过“试按摩”之后,感觉甚佳,渐渐口碑相传,生意红火起来。他本打算找个门面房,办个执照正式营业,无奈有关部门告诉他,年过六十就不给办营业执照了,好好回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吧。可是老伴患上了胆管癌,虽说有新农合医保,但自己还是要支付相当高的医药费,只好硬着头皮在路边“灵活”再就业。
用“妙手回春”这样的成语来形容他的手艺毫不夸张。有几个车拉来的、坐轮椅来的,经过他的一番整治,筋通络活了,拄着拐杖能行走了。一些年轻人久坐电脑桌前或者长时间看手机形成了腰椎颈部疾病,经过他的铁钳一般的重手按摩,先是趴在长椅上嗷嗷直叫,但几次下来,病痛真的就消除了。几年过后老乔的名声远播,不少人从延安、蓝田等地慕名而来,许多患者和他结成了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他每天(除过风雪雨天)从上午十一点到晚上九点,接待三十到五十人,中间抽空买份简单的快餐草草填饱肚子,补充体力,然后再施展身手,为患者整骨拨筋,通筋活络。可想而知,这既是精湛的手艺活,也是繁重的体力活。其中的甘苦可以想见。当许多患者缓解病痛、恢复活力时,他用挣得的钱也延续了老伴的生命。这也是他坚守这一门手艺的动力。

这位年龄接近不惑之年的修脚女技师,人称葛师傅。咸阳人氏。由于右脚大拇趾灰指甲并发甲沟炎,趾甲深深嵌进肉里,疼痛不已,曾让一位河南籍的中年女性修脚师傅修过,后来复发,那位河南师傅不知去向。听说某社区绿荫带旁的小平台上经常有修脚理发的师傅们聚集,某日早晨我见到了葛师傅,成为了她的一名患者客户。我印象中从事这种行业的大多是扬州或河南人,作为陕西人,尤其是年轻的女性从事此行,我还是很惊讶的。修脚过程中我与之闲聊,得知她曾经干过餐饮服务、当过月嫂。我想象中她进入此行一定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陕西人的观念中是耻于干这种传统文化中属于“下九流”职业的。然而葛师傅很坦然,她平静的脸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无奈和自卑。她说,“我是先患上了灰指甲和甲沟炎,四处求医无治,恰恰碰上了我的师傅,他是河南人,祖传的修脚技艺,全家都从事此行业。他用祖传的技艺和秘方药膏治好了我的脚病,我决定拜他为师,可是他家的祖传技艺不外传,经过我苦心恳求,终于获准学艺。”
这也算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她每天大约服务三十到五十人,这倒不是服务对象少,而是她的脖颈难以长时间支撑她在一个俯身弯脖的固定姿势下完成修脚业务。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奔波于两个人口密集的社区。但由于没有实力租用门面,只能活动于公园街区的一隅,以低廉的价格和诚心提供患者所需的服务。雨雪风寒天气只能望天兴叹。他们供养着一个正在读大专的孩子。
她的精湛手艺,解除了我脚上的痛苦。可葛师傅说,要等长出完全健康正常的脚趾甲盖才算治愈,所以还要坚持治疗敷药、修剪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经常看到经常有不少人围在她身边,等候治疗。其中有退休干部、老年妇女、中年男士,看来,她周围聚集着不小的脚病患者人群。当我试图给她做点自媒体的推介宣传时,她竟然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并认为这是好事情。
这也让我很感意外。因为我知道有不少“灵活”就业者很不愿意和媒体打交道。也许是害怕公之于众之后,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怕召来城管驱赶吗?他们不说,我也不得而知。我想,三年疫情之后,社会各方面包容性更大了,对民生和底层生存更关注了,不再会为了所谓的“市容市貌”再做出不近人情之事了。有的人还说,你报道我,能解决我的低保问题吗?我无奈地说我解决不了。然而我觉得揭示和呼吁底层人的生存艰辛,提示年轻人读万卷书、获取高文凭的同时,也能掌握一门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绝活技艺,对于未来人生中的安身立命总是会有益处的。一个社会,不可能都是由官员或高大上精英人群组成的。像老乔和葛师傅这样的人,只有怀着一样对社会群体有用的技艺,社会总会给他们辟出一块立锥之地的。
我试图建议葛师傅能否开连锁店,带徒弟授业传艺,并推广自己从师父那里继承的秘方药膏?她苦笑一声,说,也想过,但没有试过。要开店,需要大的投入,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要推销秘方药膏,这要有相关部门的审批,很麻烦。
这的确很麻烦。既然国家鼓励手艺人灵活就业,这些麻烦的事情,那些麻烦的审批等等手续,是否也应当灵活一些?
董惠安2023.3.16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出生于陕西宝鸡,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0年以来在网络上发表纪实文学《一个东北军后代的回忆》、长篇小说《书生沦落半官场》《谁主公平》,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