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函谷关,空间阅读《道德经》
2500年前,老子离开修行的老君山福地,西下函谷关,被关令尹喜苦求,留下了千古道源的玄书《道德经》。 爬在案头上啃经典,那是十分枯燥的事情。老子已是世人公认的圣人,道教文化的开山鼻祖。玄书《道德经》也被中外译成多种文字广泛传播。古文晦涩难懂,老子的想象力太丰富多彩,说博大精深不为过。他的好多思想我们无从复制。现代人忙乎过日子,没有多少耐心伏案深研。

学习的方式更应与时俱进。古人不比今人,被有限的脚步所困。任何学问都关起门来,从文字里硬核抠榨精髓。在圣人贤人的面前,少有独特的视角破除迷信。沉湎于前人的批文注解,习惯于嚼他人牙慧,最终落的一个凡俗平庸。 你背会唐诗宋词元曲又能怎么样,只能说明记忆的功夫优秀。 大凡美好的文字,岀色的文才,千秋闪光的思想,几乎没有多少是笔下的生发。反倒是两条腿脚踩出的光华。你看大唐的诗圣诗仙们李白,杜甫,王维等,更有宋代一代文豪苏东坡,辛弃疾,个个是走南闯北,东眼西看,浪迹天涯,留下了一首首千秋传诵的佳作。包括现代人膜拜的那些哲人,王阳明,曾国藩等,他们迸发岀的思想都不是源自书简案头。没有历练过两条腿,脚底板不长茧子,不尝试在孤独世界独辟蹊径,断然不会踩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既然有想法认识老子,认真读一遍老子《道德经》,那么今天交通如此便捷,有几个地方要去。生养老子的故里,原陈州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要去。老子修行过的河南伏牛山老君山要去。
为重温道宗的仙迹,自山西省会太原走了一趟函谷关。老子就是在这里落笔写下了《道德经》。 单程千余华里的路程,搁在百多年前,来回一遭,驴马车耗时得半个月左右。现代高速交通时代大大压缩小空间。早晨高铁出发,然后到晋南重镇运城北站下车,60公里晋豫高速公路,跨过黄河大桥,中午就到了河南灵宝市函谷关镇就餐。 函谷关只离三晋一河之隔。站在中条山高处,函谷关可收眼底。 黄河中游的晋豫陕界边,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从河南的三门峡,陕西渭南,到河东的山西运城市,这里是古中国文化最为富集的地区。世界读中国,中国人寻根问祖,必须到黄河金三角地区看一看。黄河两岸数百里黄土地,有4千万年的地球早期人类"垣曲曙猿",有180万前就会玩火的芮城"西侯度人"遗址,有最早期文明的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有形成中华根祖山的中条山,华山等。至于春秋,秦汉,汉魏,隋唐以来的风云往事,更是随手拈来。

函谷关,天下九大雄关之一。我们通常地理意义上的塞内塞外,是以晋北雁门关为界。关内关外,就是以函谷关为标志。往西不远即是八百里关中平原。 函谷关挟黄河天堑,如函的天险峡谷之势,千年之前,一锁华夏东西。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度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函谷关两壁的山峰并不高耸险奇,却是贯通东西唯一的狭窄道路。 在牛马驴为主的农耕时期,冷兵器时代,函谷关就是天然的界限。站在现修起来的三层关楼上远眺,大气磅礴,耳边犹如干军万马嘶鸣,古风浩然袭来。 要想熟悉那一带的历史与地理,掌握了"崤函"二字,便是拿到了开启万象的钥匙。 崤(念消),函谷关周边的绵延丘陵土山,称崤山。秦岭大山的支脉,孙子山,曾孙子山的辈份。山不成形。有人形容说崤山像是一座大山用刀剁烂的碎片。实地直击,沟壑纵横,地形乱离。就是一条中间的狭谷形成天然的通道。 函谷关并不高大,依山谷的西北脚下建了一座控扼东西的关城。据势而成了雄城。2500年的岁月沧桑,留下的只是无形的文化遗风。关城所有有形的木料砖瓦早已云化为泥土。只是考古的时候发现了一段春秋时的版筑土城墙。
函谷关是天下名关。目前,关隘的遗址建成一片风光秀丽的文化旅游公园。门口塑一座高大的老子金像。 初春季节,风在山谷中还不柔和。河南比我们北边的太原早一季节,杨柳已涂岀明显的青绿。不少游人弄姿摆拍。在"太初宫"外广场,放置一个很大的长方形木箱。走近了才看清楚是风箱。多数游人不解这稀罕物摆在此处何意。我看到后却有些小激动。看过《道德经》的才知道,这可不是普通的物件。老子的笔下称之为"橐龠",是对宇宙的模糊描写。太初之前,风箱一般一推一拉,阴风阳风,膨胀出一个无量无边无限大的宇宙,而且还在不停歇的膨胀着。

如果看山水,崤山,函谷关并没有多少奇巧的景象记忆。但阅读历史,特别是想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演变,刨问崤函脚下的热土,活生生的故事曾经就在这里发生。由此可以轻易搞明白"灭六国者,非秦也"这类深奥的历史疑问。
崤山不高,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发生过几场战争,都是改变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如晋秦崤之战,黄河东岸的晋国打败了西岸的秦国,之后晋国称霸多年。后秦国崛起,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长江岸边的楚国便联合了赵,燕,韩,魏等五国,想一举击溃秦岭脚下的秦国。崤山函谷关就是厮杀的决战地。一场战争,楚国为首的联军失败,秦国有老天爷照着,士气旺盛,又占尽函谷关的地势之利,当然是大获全胜。从此之后,函谷关就成了大秦的福地。每每从8百里秦川岀发东向或北向,秦国军队便所向披靡,先后灭战国年间的诸侯六囯,夺得大中华一统天下。
函谷关的山河,关楼,随风飘着远古的气息。这就是玄书《道德经》产生的气场。两千多年过去了,地上的建筑物都是修旧复旧,怀古的道具。生生不息的沉淀下来的故事。得用自己的心去领悟。 老子当年从老君山修行下山,已是80岁的老翁。一生写过不少著述,也属天意,可惜都被无情的战火或自然之火焚毁一空。他从没想到自己千秋之后会被推到圣坛。归去来兮,迟早要步入天国。于是他选择了云游西方,只身带着书童,骑着青牛。悠哉悠哉的要消失到无极。往西去,当然要经过函谷关。

当时的华夏有两座超大的城市,一座是西周的早期都城镐京,位于今西安市附近。一座是周平王新迁的都城洛阳。函谷关横在两城之间。守关的将军叫尹喜。尹喜胸怀大志,卓而不群。他上知天文,下研地理,中察人情。古人的学问注重天人感应。一日他站在关楼附近的高台上观察日月星辰。忽然发现东方一团紫气。尹喜心中大惊又高兴。这是天象的示现,吉兆啊,一定要有圣人路过函谷关。这就是后来列入汉语成语的"紫气东来"的典故了。 于是尹喜放下手头的事情,恭敬的站在关楼下等候。 等来的圣人就是老子。一个骑着青牛的白胡子老汉,还有书童。尹喜对老子久仰。天下人早传闻老子深不可测。连名闻天下的鲁国大学者孔子都对老子仰视,二次登门求教,称老子是神龙不见首也不见尾的天人。 尹喜有幸与老子聚到一起。他毕恭毕敬,好生的招待。老子本来是一匆匆过客,不想被尹喜苦苦相求,在函谷关城里住下来,收了关令尹喜做了徒弟,还答应落笔于简,将生平了然在胸的智慧写成了一部《道德经》。
老子在函谷关大约住了半年,写成了5000余汉字的千古奇文。半年时间180天,每天30多字。《道德经》可谓字字珠玑。宇宙,天地,人伦,涉及过去将来,穷极万物。老子如春蚕吐丝,倾吐了毕生的学问后,就告别了函谷关,告别了徒弟尹喜,驾青牛绝尘而去。 《道德经》经过尹喜的整理,集简成册,然后逐步从函谷关传播天下。 当年老子居住在函谷关写书的地方,被尊称为"太初宫"。老子的生活是极简主义。他从不求奢华,可想他有一榻一案一钵,也是知足。宫是升天成仙后的待遇。 函谷关本是天下一道雄关,之后有老子的名人效应,这块宝地又是玄书《道德经》的诞生之处。圣人圣经加持,这块地自然就成了千古景仰的热土。 尹喜传播道家文化,当是功不可没。一部道经,又亲身聆收了老子的教诲,使他脱胎换骨,自己也进了圣贤行列。据说后来响名天下的智慧绝圣鬼谷子,还有天赋艺绝的才华女九天玄女,都投到尹喜的门下作徒。 道家,道教,道学文化,道源的根系都是一脉,《道德经》由此成为永恒。按现在供奉伟大人物的说法,老子所在的函谷关就是圣地。圣地是产生智慧光芒的。虽摸不住圣的形,听不到圣的音,但圣迹的磁场有电流。再不信邪的来到此处,也会感受一身的清爽,灵魂像瞬间添增了力量。

说函谷关,不想远扯老子故里的轶事。当时抗战时期,日本军队攻打鹿邑县。看到城关内高高突起的"老君台",以为是国军的指挥部,连发13发炮弹想摧毁,结果全成了哑弹臭弹。鬼子进城后,发现哑弹的原因,大惊失色,赶紧跪下给老子磕头谢罪。不管你信不信,到河南鹿邑县自己印证去。 冥冥中总有科学解不开的玄乎事儿。
《道德经》这本书增持了函谷关文化旅游区的份量。老子也一定感谢这块贯通华夏东西的宝地,依偎在中华母亲河黄河的枕边,挟华夏大龙骨秦岭山的雄风。走笔龙蛇,气贯日月星辰,函谷关土地爷也甚是荣幸。 到函谷关走一遭,再温习《道德经》,多了一份亲近感。再和老子说几句心里话,仿佛是坐在了炕头上感染了咱家的气息。
老子今天已是全人类的仰视,《道德经》被译成100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传播。他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特别是普通老百姓,一辈子安身立命,随便淘几句老子的金言,会让我们活的自由自在。
函谷关的历史线条,实在是太多,历朝历代的演变,深函雄关必有前兆。还有不少文化故事,名人的味香等就不赘述了。除"紫气东来",还有"鸡鸣狗盗"的成语,孟尝君遇险等,这片土地太有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