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林
我是五十岁时为完成领导交办的研究淮安戏曲的工作任务,才自己觉得应该补上古诗词知识这一课的。后来在为淮安的几位戏曲名家撰写了评论性的文章时,突然想到要是把长篇文章浓缩成诗词,不是更凝练,更有助于宣传和记忆吗。于是我为杨秀英、宋长荣分别填了词,请看:
清平乐
——贺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舞台生活四十年
鼎新革故,汗血氍毹注,博采广收凭我塑,四十余年朝暮。
荀师盛赞“梨花”,“水英”誉满京华,“告四”“拜三”艺湛,开来继往奇葩!
第三句中本来是“博采广撷为我塑”,是戏剧家王士爱先生教我改成“凭我塑”。他指导我说:“为”有两读,“作为”读平;“为了”读去,而用在这里似乎两个意思都有,但此处按句中格律要求只能用平声字,如改为“凭”,只有平声一读,不仅符合平仄格律要求了,而且有“博采广撷”以后,“任凭”我怎么为塑造人物来运用了,更加自由了!而不只是“为了”或“作为”的意思了。
下片开头一句原来我写的是“荀师夸赞”,王老说“夸”是“赞”,赞也是夸,如改为“盛赞”,这“盛”字的含义在程度上就又提升了。(去声字的情感分量重,对我以后去感悟字声的情感表现,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留待以后汇报)
后来,在请教周本淳教授给我指正《沁园春·荀艺长荣》时,顺便把这首也带上了,周老师教导我说,“撷”字现在读平声,可在古诗词里是读入声的,此处按格律应该用平声字,可灵活些改为“收”字;还有“三拜四告”是两出戏,“拜”与“告”都是仄,可调换一下改为“告四拜三”就符合“偶字字声间换”的“律句”要求了。
还有,在《荀艺长荣》那首中,我本来形容红娘舞动的腰身为“款款灵腰”,周老师说可改为“蛮腰”更有诗词的意味,又可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诗句。
——这些是不是可以说明词调格律对修辞用字、推敲斟酌有着辅助提示的作用啊,如果没有练习填词我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也就不会有这样收获和提高了。
学习写作诗词以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写作文章时会用上诗词的意味,比如写作《青出于蓝另放光彩——评介宋长荣对荀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用了六个这样的小标题:
一、形似神更似形变更出神; 二、生活中掘取源泉舞台上丰富表演;
三、融他人之长技增荀艺之光辉;
四、以情为魂出神采,活用用活旧程式;
五、整编老剧目创演新剧目;六、尊重观众意见不断改进提高。
特别是形似神更似后面的“形变更出神”一句,后来得到广泛好评,用《剧影月报》主编王海清先生的话来说,“这篇文章中这五个字最有价值。一般评价流派的传承人,说“形似神更似”已是很高的褒奖了;你却敢于总结出“形变更出神”来,这既是对宋长荣的肯定,同时也应该是所有流派传承中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这篇文章荣获第十七届田汉戏剧评论二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论文奖。而这五个字呢,就是顺着前面五个字“诗句化”下来的。如果没有练习写作诗词,也就很难说能写出这五个字来。
再举一例,为戏曲博物馆撰写布展方案时,我建议保留原来“舞厅”里有戏台的格局,可将原来舞台改造成“河督署”的戏台,既当展品,又可利用。而这“河督署”戏台正应该是“运河之都”戏曲繁荣的突出标志之一。这一想法得到当时的丁解民书记的赞赏。“河督署”里有戏台这是历史事实,可没有史料图片来证明啊!怎么能让观众相信就是“河督署”的戏台呢?有朋友提议,可以写一副带有“河督署”戏台独有特点的对联。——好主意!我经过冥思苦想,后来又经过王士爱先生修改,撰写了一副:
仙过海 海晏仙歌歌盛世
凤还巢 巢开凤舞舞新天
再后来,当时的郑局长说还应有横批,我就说,就“海晏河清”吧。既是河督署的职责,也有对朝廷的“歌颂”,符合当时的时代意思。
学习填写格律诗词后,对于某一位艺术家想写文章评论文章,可又没有那么多话要说,倒不如干脆用诗词“简介化”代替,如那几年荣光辉连续得奖,我就写了《卜算子·咏剑》庆贺,“梅花奖”用的是“梅花”意象,我用了“宝剑”,词中两次将“荣光辉”的名字嵌入其中。
卜算子·咏剑
——唱给淮剧名家荣光辉
荣誉铸功勋,光绚凭才干;辉耀由从百炼来,愈炼愈精湛。
精湛蕴丰神,形塑融情感。且把荣光作宝炉,再塑新辉灿!
七绝
——唱给京剧名丑白剑华
传自明皇成一家,甘当绿叶配红花。 谐而不谑风神韵,白剑还虚瑶耀华!(将白剑华夫妇的名字嵌在其中)
还有的就用对联代替,如庆贺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家焦良济、刘德英夫妇七十大寿的,当时正好为了完成撰写戏曲博物馆的布展方案的任务,专诚登门拜访他们,就撰写了对联并请庄辉先生法书装裱以贺
对联
——赠木偶世家焦良济、刘德英贤伉俪
良才济世线提偶
德劭英华艺传神
写到这里,朋友们是不是已经感觉到,学会了诗词写作,不仅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还可以抒发情志、遣兴娱宾、交友酬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