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润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这首诗活灵活现的描写了唐代清明节的情况。那一天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神情凄迷,好像掉了魂似的,问一声牧童那里才有酒家?牧童指向远处的杏花村。古人描写清明节的作品比较多,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清明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天文训》里讲:“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新华词典》里解释说: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这时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气温10℃以上,民间习俗在这时举行扫墓活动。”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春秋时期晋文公有关的精彩故事。传说晋文公当王以后一心要封赏功臣介子推,可是介子推躲在绵山树林里隐居不出,专心奉侍老母,晋文公怎么也找不到他。为了让介子推出来,有人出馊主意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来,可是介子推硬是被烧死也没有出来做官。晋文公看到被烧死的介子推后痛哭流涕伤心极了,把他葬于一颗同时被烧“死”的柳树下,并且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从此每年这一天全国人民吃冷饭,不能烧火做饭。第二年晋文公祭奠介子推,发现介子推坟墓上的老柳树复活了,他恭恭敬敬从柳树上折下柳枝圈成冒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从此国人就效仿晋文公,每到这一天就把柳枝圈成冒子戴在自己的头上,或者折些柳枝插到房前屋后,这一天被定为清明节。后来人们往往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每到清明节人们带着“寒食”酒水果品去上坟祭奠祖先。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想讲述的是小时候清明节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件事情。
我童年的印象,清明节就是我的美食节了。
任何时候母亲总是最忙最累的,清明节来临,母亲忙着淘黄米,磨白面,为全家人做好吃的。清明节我们家三类食品:一是“黄煎”也叫“摊黄儿”。用黄米面做的。“黄煎”的制作工具是一个叫“熬(凹)”的陶瓷锅,像是平底陶瓷锅里扣了个没有底的陶瓷碗,使用时上面抹了油,锅下面用芝麻杆豆萁烧文火,到火候了,把事先准备好的黄米糊糊倒在抹了油凹突起的锅顶上,黄米糊糊在流动中烙熟了,取下来一折,成半圆形,心薄,边唇厚。这是陕北人清明节的特色美食,现在大城市美食城里专门有卖的,但是没有我童年时母亲做的“黄煎”那么香。究其原因:主要是与黄米、黄米面、油和火有关系,当年的黄米是自己种的,老品种,产量低,种的时候农家肥,黄土高原日照时间长,勤快的农民坚持锄禾日当午,把太阳给的热土压到庄稼的根上,庄稼乃至粮食吸收的营养丰富,黄米的质量和重量都是一等的,农民说地里的庄稼锄露七八次收成七八升、锄露两三次收成两三升,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了用石头碾子碾出来的米面比机器打出来的米面好吃。除了黄米就是油,当年我们吃的黄米和油都是自己种的,油也是自己家种的麻子油,种植过程和黄米一样,麻子油也叫“青油”,自己熬制的,“熬制”过程叫“出油”,很香的。另外“火”主要是豆萁火是文火。家乡美食不神秘,主要是人勤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受苦人用汗水泡出来的呀!

还有一个就是“子推”,起初,我一直想不通,“介子推”是好人嘛!善良厚道的家乡人为什么要吃他?真是好人没有好报。后来,我问遍村里老人,回答是:家乡人把“子推”改名为“籽锤”,是对“子推”的热爱和纪念。蒸碗大的馒头,馒头上面爬满了面做的花鸟鱼虫,馒头顶上是四四方方的小面斗,里面放满五谷。对这个大馒头的解释:“介子推”是被烧死的,那些花鸟鱼虫是用自己的生命和身体保护“介子推”不被烧死,这是家乡人民的愿望,可见家乡人爱戴“子推”有多深刻。民以食为天,把“子推”的故事艺术加工到家乡人最爱吃的馒头上,而且是一个惊人的大馒头,并且把馒头叫“子推”。家乡人把“子推”馒头改口为“籽锤”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了,他们说馒头大表示粮食产量高,意思是“籽头重”,地里粮食收成好。“籽锤”就是指粮食的高产和丰收。
吃“籽锤”还有讲究:一家之主的男劳力的馒头最大,还有牛也有一个和男劳动力一样大的馒头,因为地里的劳动主要是依靠男劳力和耕牛了,反正“籽锤”大就意味着今年地里的粮食产量高。男劳力和耕牛的“籽锤”讲究送到山里的劳动现场吃,牛也吃人也吃。
其他家庭成员都在家里有自己的大馒头,按照各人的属象去分食自己的“籽锤”,真是美食啊。我属羊,我的“籽锤”上面就是有一只羊和一些花鸟鱼虫。
由于馒头大,我们家穷,除了给我外婆蒸一个纯白面的馒头,我们都是事先给每个人蒸一个包谷面大馒头,再包一层白面,贴在上面的花鸟鱼虫都是纯白面的。另外还给我们用白面蒸一些燕燕雀雀。 “籽锤”和燕燕雀雀都用火柴棍蘸着五彩颜料点了花,看上去很漂亮,用麻绳串起来,挂在窑顶上,过完清明节慢慢吃,美食哎,一辈子忘不了。
小时候,清明节的头一天,“寒食节”我和三哥润海、四哥润美早早就给父亲上坟去。我父亲于1957年3月牺牲在清涧县一个水库工地上的劳动现场,当时我出生才十八个月,润美比我大两岁,父亲的形象我俩记不得,只有三哥润海能记得父亲的形象。但是对父亲的感情我好像比哥哥们还深的多,每年清明节快到时总是我天天催他们,快准备给父亲上坟,每次去父亲坟里总是我跑在最前面,积极性最高。我提一个小篮了,里面有“黄煎”、切成片的“籽锤”、粉条、猪头肉、豆腐等等冷食祭品。量很少,但是样样都有,润美拿着酒水瓶子,三哥总是要准备一点饼干,水果糖,香烟什么的洋食品,由他掌管;酒水是小河边“海眼泉”里的清泉水加进去一点白酒;还有要给父亲烧的纸,当地生产的白色麻纸,由我们哥仨提前裁成小方块,三哥操作一个土造的铁印子给每一块纸的中间打上钱的字样。

我们蹦蹦跳跳的跑出村口就能望见父亲的坟地,两道大山梁,从村口起,向北向上延伸,直戳蓝天白云,延伸一公里左右连接一起,再汇合其它方向延伸过来的黄土山梁,这些黄土山梁结合在一起拥戴起一座黄土大山峁,大山峁摩天入云,山的形状像老人们头上那圆圆的瓜皮帽,父亲的坟墓就在两道大山梁和黄土大山峁的交汇处。清明时节,庄稼没有长起,远远地望去,周围的山上还是光秃秃的,全是待耕种的田地,只有父亲的坟地和旁边不远处我四大爷的坟地,长满草木,很像那一座大山峁的两道浓眉。
走近看:父亲坟地就像一片小树林,全是酸枣树和蒿草,酸枣树冬天就落光了叶子,这时候还是光秃秃的,但是许多酸枣树上还或多或少挂着几棵红玛瑙似的酸枣,春天的阳光下这些酸枣显得耀眼可爱,也很馋人。父亲坟顶上那一棵赋有标志性的铁蒿,似猎豹仰天长啸,如雄鹰欲展翅腾空,预示着我们这个家庭的未来!清明节陕北的天气还很冷,但是毕竟春天来了,酸枣小树林在耀眼的阳光下升腾起一片绿晕,细细看许多枝条已经泛起高粱米大小的绿芽。
到了坟里我总是第一个跪在父亲墓前石头小供桌前,当然,我只能跪在小供桌前的右下角,中间是润海,他是我们的领队,左为上,左边是润美的位置。我们哥仨虔诚恭敬的并排跪在供桌跟前,三哥拿起来盖在供品上的小笼布把供桌桌面擦擦干净,把冷食小菜摆上去,我倒水酒,润美点火,然后就是三个人紧张的动作,在供桌下烧纸钱,我们都拿着一个小木头棍子,不停的打压着从供桌下面喷出的小火苗,严防引起火灾,这一切进行完了,最后每人磕三个响头。然后,润海以一个责任人的身份检查一下火灰是不是完全灭了,防止安全隐患。之后润海带着我们在父亲坟地里转一转,看树木柴草有没有被别人破坏,有没有山水冲坏的地方。哎!这么大的世界,除了破旧的窑院和几分自留地,也就是父亲为我们占有的这一块坟地了,此外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无立锥之地。父亲的坟地是属于我家的,尽管它从来不会给我们带来一分钱的收入,但是,它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给我们以力量和勇气,我们看见它就感觉到温暖,就安全,就有未来和希望,就有了干劲,我们有责任保护它爱护它!
父亲坟墓的左前方二三十米是我们的四大爷革命烈士辛维勤的坟墓,远处看这两块坟地像是这一座大山的左右眉毛。我们给父亲上完坟就去给四大爷辛维勤上坟。父亲和四大爷辛维勤生前就是好关系,他们两人一前一后是我们村农家子弟的读书人。我们给四大爷辛维勤上坟一切如前,如法炮制。
我们给这位离我们家最近的本家族爷爷上坟结束以后,来到靠近路口一个平整的地方。选好位置,三哥指挥,我蹲在地上划一个锅盖大小圆圈,圆圈内划个十字,圆圈被划成四等份。我们把剩余供品和酒水分成四份供到圆圈内的四个三角形里。三哥说:“我们是礼仪之家,这是表示我们礼貌和厚道,供那些在清明节得不到祭奠者享用!”。这些方面,三哥是师傅我是学生,我问三哥这叫什么名堂?三哥说应该叫“遥祭”。
到了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参加有组织的行动,在老师带领下为革命烈士扫墓。清涧是陕北早期红色革命的中心区域之一,许多村都有革命烈士。我们村的革命烈士就是我们的四大爷辛维勤,他曾经是陕北地下党的一位秘密交通员,工作很出色,被捕后坚贞不屈,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刑讯逼供,他坚决保守党的秘密。1933年6月30日他被反动派残酷杀害于绥德消凌河边,25岁的辛维勤临刑面对着国民党特务的枪口说:“老子不怕死,怕死不革命,革命一定胜利!”。从小我们看《红灯记》的时候,我母亲还有村里老人们总要说:李玉和的遭遇和你们的四大爷辛维勤的遭遇一样!

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是我小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堂政治思想课,它培养了我牢固的红色革命思想基础,为我的人生播种了红色信仰和理想的种子。在扫墓活动中,我总是表现的很积极,活动的头两天我就把红领巾,土布白上衣,裤子都准备好,应该洗的洗干净,铺在炕板石上抹平展,晒干,农村孩子自理能力强,这些事都是自己干。我们穿戴整齐,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红旗,戴着红领巾,喊着口号,唱着革命歌曲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辛维勤四大爷的墓前参加集体扫墓活动。昨天我们兄弟三人来这里给父亲和四大爷上坟是“家祭”。昨天我们摆放在四大爷墓前石头小供桌上的供品还在,今晨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这里给革命烈士扫墓是“公祭”。我们来到这里时两只喜鹊正在四大爷墓前飞来飞去,我们一来两只喜鹊就飞到我父亲的坟头上去了,家乡老人们说这样的喜鹊是墓主人的化身或使者,吉兆。今天我们给四大爷墓前摆放的是一对花圈,供品是几个苹果酒水和一合羊群烟。
活动很是振奋人心,生产队长、小学校长都讲了话,我们的叔叔,革命烈士唯一的后代辛德本也参加了扫墓活动,辛德本是在辛维勤被敌人杀害以后不久出生的,是在地下党东藏西躲的保护下才活下来的,“辛德本”这个名字是按照我们家族《家谱》的规定起的名,例如我父亲叫辛树本,叔叔叫“辛德本”,这在《家谱》是有序有规定的,不能乱,比如我父亲和叔叔的名字连起来就有“树德”二字。辛维勤给他的墓生子(父亲死后才出生的孩子叫墓生子)起的名字叫“辛争明”,争取光明的意思。
在听老师和贫农老大爷讲述革命烈士英勇就义的故事时我们都是热泪盈眶。我们恨透了那些特务反动派,我们高呼口号:“打倒反动派,向革命烈士学习,继承革命烈士遗志,向革命烈士遗属致敬!”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本领,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扫墓活动结束以后,我和同学们顺着山坡往回走,天气变的有一点阴,有一点冷,看样子有雨了,但是,当时还没有下雨。毕竟是春天了,展望四野,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我们蹦蹦跳跳,唱着信天游:“清明清,哎呀,清明节,春风扑面来!青杨绿柳两排排,哎呀,(那么哟咯)两排排----!”这时候在我们身后的黄土坡上传来了苍劲有力的歌声: “祖国大地舞东风,党的政策呀暖人心。社员群众有干劲,农林牧副攀高峰!”原来是参加扫墓的那个贫农代表老大爷。他是个出了名的老伞头,想不到他的形象那么可怜,唱歌却是很有底气!
转眼之间,有人喊了一声: “下雨了” 我说:这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啊!快回家!于是大家一哄而散都跑回了各自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