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谢印象
胡金荣
坐落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杨官屯乡东北方向的大谢村,是一个普通而又与众不同的村庄,千余人的村子竟没有一户外姓人。村东有一条名叫二干渠的河蜿蜒流过,恰似母亲的臂弯将整个村庄揽入怀中。这里或许是谢氏先人选中的风水宝地吧?据谢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先人谢世通便从潍县(现山东潍坊)大柳树村迁徙至此。600余年生生不息,600余年沧桑巨变,先后有近千人迁出定居,繁衍生息,散布于聊城及外地的城市和乡村。可不管走向何方,他们的根和魂依旧在这里。
作为本乡本土的杨官屯人,我之前对大谢这个独姓村庄并没有太多了解,三年的频繁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崭新大谢渐渐印入我的脑海——
大谢人是热情淳朴的。不管是清晨、午后还是傍晚,当我骑车或步行走在大谢村的街头巷尾时,村里乘凉、散步、闲聊的百姓都会主动和我打招呼,假如时间允许,我也会和他(她)们聊上一阵。年近古稀的脱贫户刘金梅是我的帮扶对象,她先天智力残疾,语言沟通困难,又不爱待在家里,每次去看她都免不了要吃“闭门羹”,后来我想了个好主意,每次去她家之前先去询问街边围坐在一起闲聊的老大娘,她们总有办法帮我把刘金梅老人找回来,渐渐地我和这些大娘们便成了老相识。刘金梅老人更是从开始的无法沟通,到现在一见面就“妹妹、妹妹”叫个不停地满脸兴奋(其实我是一直称呼她“姨”的),她曾把院中枣树上落下的几颗大红枣塞到我手里,她曾把自己用高粱穗(去掉高粱粒后的空穗)扎的炊帚送给我,假如我不要她就不高兴,因此我只能欣然接受。
大谢人是抱璞守真的。期间的新村换届、疫情防控,我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不管是原村党支部书记选成了支部委员,还是原村委会主任选进了新村两委,他们都能在新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统筹安排下积极工作,各小组的负责人更是全力配合。不管是修路、修下水道、包路肩、清理断壁残垣,还是全员核酸检测登记扫码维持秩序、疫情封村值班等,大家都能做到一呼百应群策群力。走进他们中间,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集聚在涌动在迸发……村党支部书记谢遵正说:“21年4月新村换届后,和大伙商量着,列了个五年计划,搞好党建、扶贫、环境整治、疫情防控这些日常工作的同时,准备用前三年时间把村内的路面、下水道以及村外通往乡级公路、河坝和邻村的路全部修完,目前时间过去了两年,六米宽的柏油路修了四公里多,还有一公里多准备今年修完,包括目前还没完工的下水道一起完成。接下来准备筹划建设村文化大院和谢氏宗祠,这也是整个谢氏宗亲众望所盼的事,争取两年完工吧。这期间还准备把老一辈常耍常玩的牛头虎、花鼓队组织起来,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我听了连竖大拇指,这个五年计划好,干部带头,群众加油,每一件事都能办进百姓的心坎里。
大谢人是智勇兼资的。据村里人介绍,清乾隆、咸丰年间曾出过武举人。解放战争时期家家户户的青年踊跃参军,成了享誉全区的参军模范村,期间不少烈士为国捐躯,《中国共产党茌平100年》就有记载。解放后,大谢村百姓扬眉吐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同时,逐渐意识到自身本领的匮乏,他们开始利用农闲时间办夜校、办识字班、建民兵连等。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民兵代表谢吉法进京参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还被授予半自动步枪一支。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办起了联中,成绩位居全乡十几个联中首位,为国家培养出不少建设性人才,大谢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村。或许是受先辈的教化和影响,亦或良好村风的传承,如今的大谢村更是人才辈出,声名鹊起。目前,村里适龄青年大学普及率达80%,其中博士生4人,硕士研究生14人。全村现有参军入伍者48人,其中士官8人,军官6人,荣立三等功11人次,二等功1人次。现任中部战区空军某部正团职副参谋长的谢可伟(38岁)一人累计立三等功五次,二等功一次,受到部队和地方领导的赞誉和关注。
大谢人是勤劳聪慧的。吃过旧社会苦受过困难时期罪的大谢群众,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渐挺直了腰杆,鼓足了干劲,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华丽转身。他们曾齐心协力、战天斗地把百亩不毛之地改造成鱼池继而改造成粮田(为集体搞创收),他们努力探索多种经营、结构调整的致富道路,他们大胆尝试“走出去、请进来”的经营模式,向科学要效益,靠技术增收入。现如今大谢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山东省农业经理人)谢兰成为首的泽通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营良好,现代化机械一应俱全,为本村乃至全乡的土地托管提供了便利,农业现代化基础扎实蹄疾步稳。以党支部书记谢尊正为首的非开挖定向工程队伍(四支)近60人,带富致富力相当可观。货运大车司机17人,人均月收入一至两万元不等。另外,村里在外经营各种行当的不在少数,都混成了儒雅大气的“城里人”。
大谢人用勤劳聪慧点燃了希望扮靓了乡村;大谢人用智勇兼资守卫着边防建设着国家;大谢人用热情淳朴传承着良俗温暖着乡邻;大谢人用抱璞守真美化着家园擘画着蓝图,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2023.3.17)

作者简介:胡金荣,公务员,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一直从事乡镇工作,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总是被浓浓的乡土气息、传统文化所吸引,爱好读书、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