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乡愁地名中
——湖北汉川以江西命名之地名考
文‖胡采云
早在六百多年前,汉川县治从金鼓城(今刘家隔)迁至阳台山东北麓(今汉川城区)时,南门外杨家台、王家垸子(今八棵杨村及胡家闸口地域范围)曾是一片汪洋,约有近万亩水面。后来,上中岭堤隔开八棵杨,与下中岭堤围成有涂家滩、下陈台、黎李台、克公台、从锁泉闸至胡家闸一条河边以胡姓人居多的湾子,人们给这一方围湖筑垸的地域取了个名字,叫做“江西湖”。为什么湖北境内的湖泊,却要用“江西”二字命名呢,这一直在人们思想上是个谜。
早在九十年代年初,笔者通过对民间珍藏的二十四套《族谱》中有关家族祖源资料的阅读与探究,终于揭开了“江西湖”之谜。
元末,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爆发了红巾起义,反动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时,古汊川也深受战乱的影响,土著居民大多死于战乱、瘟疫,唯有少数幸存者无奈外出逃荒,因而田地荒芜,人口流散。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就要有充足的劳动力;“湖广填四川”之前,曾有江西人口向湖广的大规模迁徒,此举始发于元末明初时期。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因政治和经济原因,造成大量江西人口迁居到湖广地区,是当年湖南、湖北两省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明朝灭元朝后,朝廷当局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地方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等运动。
另据《城隍向氏宗谱》记载——当时官府组织移民的情况:“燹贷,末楚境空虚,明太祖拨民以实之。”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江西、河南、安徽等地,也有人或因避战祸、或因经商、或因做官而来汉川定居。故汉川的居民,大多祖籍系江西,历来有老百姓喜欢称呼江西客人为“江西老表”。《刁汊黄氏宗谱》也有记载:“明洪武初,经兵燹之余,土著半逃亡,故鄂籍多来自江西。”在笔者看到的二十四个家族的《族谱》中,就有二十一个家族的来祖便来自于江西。
“江西湖”这个名字,倾注着祖籍江西的族众人等思念故士之情。
据《闸口胡氏宗谱》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有一位名叫胡良永的儒生,由江西来到了湖北汉川县城南门外的杨家台,见台前湖波荡漾,景色秀丽,因而“乐土得所,遂占籍焉。”胡良永先生落籍后,便以“训徒为业,馆于沿属杨家台,”并娶了一杨姓女子为妻,开始了安生立命的异乡生活。良永先生学识渊博,授徒有方,被当地群众尊崇为“名宿”,凡地方上的重大事务,群众都乐于听从他的主张。良永先生为了不忘曾经哺育他的祖籍江西,便将杨家台前面的湖泊取名为江西湖。后来,沧海桑田,这片湖逐渐淤积筑为垸子,良永先生又将垸子改名为“江西垸”(即今两河乡辖地)。原汉川县系马口清代廪生王家弼,在《闸口胡氏谱序》中,详细记载了江西湖的原委,指出胡良永先生将杨家台前(即以两河抗旱渠为界的克公台、胡家闸口抵中岭堤范围)的湖泊取名为江西湖,主要是为了“存故国之名,示所从出于此”。
当年的江西移民迁到汉川后,先民来祖为了生存,架着船插枝为标,择高而居,围田兴垸,大举农耕。尽管蹉跎岁月,光阴荏苒,但他们对所兴田垸的命名仍不忘出生地江西故土,将常年生活所在地取名为“江西湖”、“江西垸”等,这些地名的存在,便是他们“孝不忘本,忠不弃旧”的历史记录。
注:江西填湖北史称“江西填湖广”,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移民运动。此事既不见诸《太祖实录》,亦末见于朱国桢的《皇明大政纪》、谈迁的《国榷》、也不见于私修国史《皇明通纪》(或称《皇明资治通纪》《国朝典汇》等书。如此大的事件末见诸实录、的确使我们感到困惑。但明清以来撰修的方志以及民间族谱却颇多记载。如:民国二十五年《喻氏宗谱》卷一载:“徐寿辉之乱,楚地榛莽千里,虚无人迹。洪武初,诏豫章各大姓从黄占籍。”民国三十五年《黄氏族谱》卷首说:“明初,湖北户口凋伤殆尽,洪武二年徙江西居实之。”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