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姜诗专读(18)

作者简介
姜诗,网名桃花源中人,四川省广安人。中文本科学历,曾任职中江龙台中学副校长,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德阳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委党校副教授。中国散文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辞赋社社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八部散文辞赋集。多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省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

银屏闪闪,情缘深深
姜诗
记得第一次看电影是1964年暑假在北京,当时,我恰好在工程兵大院姐姐家作客。一个微风轻拂的夜晚,我路过大院俱乐部前,看见一群战士正在房前一个坝子里有滋有味地看电视。当时电视机尚未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是生平第一次看见这种新玩意,觉得新奇极了。当时我就在心里想,今后如果能坐在自己家里,看电视,那该有多舒心多惬意呀!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10年。第二次看电视在10年以后的1974年。当时我在中江龙台中学执教,此时电视已经进入县、镇各大机关团体,学校买回一台24寸的大电视,安排在每个星期六晚上为教职工同家属放映一次。当时大家对电视都很感兴趣,一吃过晚饭,各家各户的孩子就端着凳子争先恐后地占座位去了。
我如愿以偿的坐在自己家看电视,那是1984年以后的事。1983年德阳建市以后,我从中江调入市委宣传部,很快我爱人林敏也调进市广播电视局。1984年春,她托熟人帮忙,从绵阳购回了一台18寸的日本松野原装彩电,从此我就天天可以看新闻联播了。
20年发展不寻常。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焕发了全国人民的精神,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重新点燃了我的创作欲望,激发了我火一样的创作激情,我拿起搁置已久的笔,满腔热情的讴歌了我们这美好的时代,写出了一首又一首情真意切,深受读者欢迎的诗文。真是时来运转,谁也未曾想到,像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歌词作者,还会引起传媒的关注,还会成为电视台的采访对象,还会在电视银屏上频频露面。从96年以来,德阳电视台各位主持人同记者先后对我采访过六次。
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采访时间在1996年。采访者是黎明同何媛。采访的原由是1995年底,我应四川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导演黄志先生的邀请,参加“四川人过年”这台节目创作组,创作晚会的两首主打歌曲《闪光的项链》同《输赢都爱你》。春节晚会播出后,这两首歌深受领导同群众的喜爱,《闪闪的项链》还获得了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入选作品奖。由于是第一次接受采访,我显得十分拘束,有点手足无措,放不开。
第二次对我做人物专访在1997年。采访者是王叙融,采访的缘由是我为德阳电视台创作的《德阳,我心中的明珠》荣获了”96家百家城市电视台音乐节目展播银奖。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过。
第三次专访在1998年,采访的缘由是我应当时的市委党委、宣传部长张家鎏的邀请,同家诚、惠新合作,由我执笔创作了四川省第四届青少年运动会会歌《青春在这里翱翔》。这次采访者是晓宇同古欣。
第四次采访在2000年,我同惠新作词的《旗鼓阵》一举在全国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五项大奖。在德阳文艺界举办的一次大型会议中间,江立和姜成贵对我做了专访。
第五次专访在2003年,我应王叙融的邀请创作了散文《我的德阳我的家》及《德阳,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参加“我与德阳”的征文大赛,电视台据此作了专题报导,来学校摄像的是张庆。
第六次专访也在今年,是因为我的作品《德阳,我心中的明珠》在市委宣传部同市文联举办的欢庆建市二十周年征歌活动中,荣获词、曲两个一等奖以后,由郭佳来采访的。由于自己多次接受采访,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紧张,放得开一些,神态更自然一些,所以这一次比前几次的效果都要好一些。
尽管这些都是转瞬即逝的过眼烟云,但如果把一次次采访串联起来,却能够清晰地勾画出我在歌词创作方面的发展轨迹,另一方面通过这些采访活动,我对这些电视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了解,建立了深深的友情。我不仅为电视台同电台提供歌曲作品,还专程为他们撰写了几篇描绘本地山川风物的散文,供他们拍电视散文或电视专题片之用。我的描绘什邡青牛沱山光水色的风光散文《青牛沱印象》就由古欣同晓宇拍成了电视散文。另外我写德阳文庙的散文《别具特色说文庙》就由古欣拍成了电视专题片《话说文庙》。
人生际遇,变化莫测,难以预料。原来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给电视台撰写文稿,根本未想到我还会从幕后站到台前。那是2000年春节,我同市委老干部合唱团的老领导李干,杨友发,王三俊,胥正荣等合唱团员一起,在德阳体育馆市上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我同惠新作词的《旗鼓阵》;在第二年“五四”青年节,又演唱了我同道斌作词的歌曲《中国的脚步》,就这样我接触银屏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同电视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友情越来越深厚,我们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我同他们结下了割舍不开的广电缘。

养生有道贵探寻
——《养生与健康》序
生命是人生之本,健康乃幸福之源。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身体健康能提升人们的自信心,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正因为如此,所以胡锦涛同志才着重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实也确是这样,如果老年人个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不仅“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还可以“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健康,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健康高于一切,21世纪是个全民大健康时代,关注健康已经蔚然成风,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了人们的共识。在今天,关爱生命、守护健康已经成了人生的第一要务,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更成了人们的一致要求和共同心愿。
中国人历来把生命看得很宝贵,自古就有保健养生的传统。养生是对生命的珍惜,对长寿的追求。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顺应自然、顺应天时,做到科学养生,这是通向健康长寿的必由之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是怎样才能取得开启健康之门的金钥匙,这中间自然不乏成功的范例。早在西汉时期,歧伯就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上确有见地地提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这些科学的养生理念。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东方长寿老人彭祖,在健康长寿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掌握了独特的养生诀窍,进入到了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他笑对人生,自得其乐,传说他鹤发童颜,活了800岁。其他把养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的还有秦始皇时代的崔文子,传说他活了300岁;汉武帝时代的李根,据传说他活了700岁;东汉四川名医李章在也精于养生,据传他同彭祖一样活了800岁。当然,这些典型案例都是历史传说,难免不有夸大失实之处,但通过养生能够达到健康长寿,确实显而易见,无庸置疑的。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理想开花、英才崛起的时代。在我们这个一步一朵鲜花,一步一个胜利的伟大时代里,有理想就肯定有希望,有耕耘就必然有收获。
四川省名中医叶泉,就是一个富有开拓精神,肯于勤奋耕耘的人。他勤勉好学,学养深厚,对健康养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先后出版了《医海求索》、《医政风采》、《医学心旅》等近十本专著。他以仁厚之心,精研中西医术,解除患者痛苦;他以关爱之情,大力宏扬养生之道,增进人们健康。为了指引人们走上健康之路,近期,他不辞辛劳,精心撰写了《养生与健康》一书。在书中叶泉先生交给你万试皆灵的留春之术,让你始终保持旺盛的精、气、神,如春花一样绚丽,象秋月一样亮丽,始终生机勃勃。
《养生与健康》一书,取精用宏,语言流畅、内容丰富、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有很强的针对性同适用性,适合中老年朋友阅读。
《养生与健康》的出版发行,是一件造福社会的大好事,值得充分肯定。让我们都能象叶泉先生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始终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用科学理念、科学方法养生,不断增强保健意识,不断提高自我保健的水平,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叶先生是我相知多年的文友,我很赞赏他那“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开拓进取精神。他委托我为这本书作序,盛情难却,只好勉力为之,是为序。
2010年 绿春于和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