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我与书的故事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我与书的故事
架上溢出韵味,床头垒起书山。藏书当解用时难。问月追星不倦。
筑梦深情试笔,心潮激荡文缘。采珠馈赠喜开颜。不舍霞云笑脸。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激励着无数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我从上小学一直到中学,经常听老师反复地用高尔基的这句名言,来教育学生。
爱书。高尔基的“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这是念书时老师常讲,每个学生都知道的话。记得小学时,每当新学期发了新书,老师都反复强调要爱书,回家把书包上书皮。开始是母亲为我包书皮,以后就自己学着包书皮。随着时间的推移,包书皮的纸张也跟着变化,有旧牛皮纸书皮,有旧画报书皮,有废账表书皮,有旧报纸书皮……那个年代,学习书籍如果缺了、坏了很难买到,所以倍加爱惜书籍。就这样,我每个学期学完的课本都比较新,也很完整,就存放在一起。
借书。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那个年代,有的一个家庭三四个孩子念书,交学杂费都很为难,买课外书籍看简直就是一种奢望。父亲每月挣四十多元钱的工资,生活上的费用有时还接济不上,给我们的零用钱寥寥无几,所以家里除了学习的课本外也没有什么书籍。那时,哪个同学有几本课外书籍,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谁新买的课外书都不太愿意借给别人看,担心把书弄脏了、弄坏了、弄丢了。只有要好的同学之间才能借到书。后来,逐渐地出现了同学之间互换书籍看。那时,在学校看同学之间关系好坏,能借到课外书看就是衡量的其中一条标准。谁有了一本新书,同学们都要接龙式的排号,你看完后又转给另一个人看,最后,退还给书的主人时,新书已变成了旧书。上小学时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四大古典名著连环画册。有时借到了书,书少看的人多,放学后几个同学就聚到我家,两个人看一本,或者几本连环画册大家在一起轮流看。大家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记得很扎实,记得当年同学中还有一套顺口溜叫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活跃了课余生活。有一次我把借同学的《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那本连环画册给弄丢了,没有办法,父亲只好拿出钱来让我去县里唯一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赔人家。父亲虽然没有责怪我,但我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感到内疚。吃一堑长一智,打那以后,我无论是借的书,还是自己的书,都格外在意保管。上初中时同学们争相传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记忆犹新,被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顽强地投身革命工作的情节深深的感动,从中汲取了那种伟大的精神和强大的力量,是青年人励志学习的榜样。姚雪垠洋洋四十万字的巨著《李自成》出版后,就甭想花钱买了,仍是人家花钱我看书的原则,还是一个字:“借”。在我们班级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春和同学父亲是部队营职干部转业的,当时每月有七十多元钱的工资,同学们都很羡慕。他父亲给他钱买了一本《李自成》,班上同学们知道后老早就排上了号。大家常常被那跃然纸上宏伟磅礴的气势、绚丽多彩的画面、浓郁的历史时代氛围、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课余时间都在议论着书中的故事。

后来,广播电台每天播《李自成》评书,做完功课的我,也跟父亲母亲坐在火炕上静静地听着。借到别人的书看是一种荣幸的事。当时,在读者中广为流传、有口皆碑的堪称“红色经典”书籍,比如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此外,还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铁道游击队》等。这些被通称为“红色经典”的书籍,据讲都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反映中国革命年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缩影。通过借这些书看,也让我了解了这些作品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这些小说原型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比如,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的杜鹏程写出了《保卫延安》,当过军区文化部长的吴强写出了《红日》,部队指挥员曲波则创作了《林海雪原》,“中美合作所”的幸存者罗广彬、杨益言写出了《红岩》,有着地下党斗争经验的李英儒写出了《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林海雪原》的故事就发生在东北牡丹江茫茫林区,如今在黑龙江省海林市建起了杨子荣烈士纪念馆,英雄杨子荣烈士就长眠于此,高高的山冈上矗立杨子荣英雄纪念碑。近年来,因工作关系我多次来到这里参观学习。每参观一次我都受到一次心灵上的强烈震撼!当年借《林海雪原》那本书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封面上鲜红的四个大字,仿佛是由热血浇筑,与皑皑白雪相映衬,显得更加鲜艳,更加耀眼,更加火红。
抄书。“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精辟地说。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十年浩劫”的运动,使这个国家变成了“红色的海洋”,新华书店里几乎都是马恩列斯毛的各种版本的著作,新的文学书籍几乎“绝迹”,文化生活极其单调。“文革”时期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在高中的我,还是惯行借书那一套,把书借来然后一首首把诗词抄写下来。发表过的毛泽东诗词书法,自己还学着誊写。记得,自己出于好奇心和收集资料,当时流传的一本汇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革命委员会给党中央、毛主席的致敬电和发表的社论,我都照借不误,给抄了下来。虽然“文革”破四旧,但有些历史文化不能丢,为此晚上关起门来我帮助父亲抄写周易方面的书,然后用线绳订好。当时社会上私下里出现了一种手抄书,通俗的叫作手抄本。记得,一个名字叫作《一双绣花鞋》的手抄本,实际上就是与后来的雾都有些相似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也是不能公开发行的。我好不容易将《一双绣花鞋》的手抄本悄悄借到手,人家还给我规定了时限,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先看了一遍后,便连续十几个夜晚挑灯夜战,用原稿纸抄录了这本书,抄好后用线绳订好再用牛皮纸糊上封皮,并在封皮上用钢笔描上了书的名字。然后就暗中在同事、邻里中流传开来。为此,单位领导还善意地提醒过我,千万注意,别弄出“说道”来。
购书。别林斯基强调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特别是到了部队工作后,时常光顾新华书店,去找寻“珍宝”。只要自己喜欢的书、对工作有帮助的书,就毫不吝啬。后来因工作调转来到了省城,买书方便多了。但有时也不凑巧,记得《辞海(缩印本)》出版后,自己想存一本,可跑了几家新华书店还是没有买到,最后只好托战友找熟人买了回来。买《辞海(缩印本)》给我一个提示,为此我主动与几个新华书店的经理建立了联系,有什么新书预告都主动打电话告诉我,优先进行选择预定,通过买书我们彼此还成为好朋友。休息日,抽出时间去书店转一转,浏览新书,或看看新书资讯,没有空手回来的时候,总是要抱回自己喜欢的新书。有时还到早晚市上的旧书摊去“淘淘宝”,只要自己没有的书,又便宜得很,少花钱多买书,何乐而不为呢。旧书摊上有许多盗版书,不过即使书很便宜我也不买,要买就是正版的。如今网络购书快捷多了,从网上购书还能打折。我时常在想,自己不吸烟,那就把这笔“香烟钱”用到买书上吧,所以买书也就成了我的一大“嗜好”。渐渐地,聚少成多。从购书的种类看,有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从用途上分类则以工具书为主。妻子为我买了书柜,书柜挤满了书,书柜的木板格段都压弯了,可是书还是放不下。原本不很宽绰的屋子,床下、床头、吊柜、墙角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都堆满了书。“书山”遍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读书。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伴随我生活的书籍,主要是围绕工作方面的多一些。这也是买书时就已经做出的选择。我所读的这些书籍,确实对自己工作的开展、任务的完成帮助很大。有时还“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这人说来也很怪,什么言情、武侠类的小说从来就不去看,历史题材的倒是很喜欢,尤其是近代、现代的,以及富有哲理的书籍。《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的出版,当时我还在小学读书,因为家庭的拮据,仍旧是张嘴去借。这部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动物、农业、地质矿物、生理卫生等分门类的科普读物,对于我来说,真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当我上了中学后,正当全国开展向雷锋学习的热潮,读《雷锋日记》确实受到很大的教育与触动,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留下了闪耀着充满理性思考的日记,其日记使用了平实朴素而简练生动的语言,信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的修辞,比如,“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等等。读《上下五千年》《成语典故》《从政史鉴》等,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也从中得到了启迪。因为“十年浩劫”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破碎了我与同学们上大学的梦想。一直到33岁那年,在部队工作的我,有机会参加了黑龙江大学的党政干部自学专业学习,十二门课程,孩子正在上小学,老伴当时在工厂起早贪黑也很忙,我也是白天工作,晚上孩子睡了自己再起来学习,又经常下基层,就把课本随身带。两年时间,获得了大专文凭。阅读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秘史。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往往可以投射到其个人阅读活动中。我很欣赏李子木的这句话。《求是》杂志社编辑、学者苗作斌曾说过三种阅读生活,第一种是灵魂阅读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第二种是急用先学,为了工作的需要而阅读,第三种是兴趣阅读。我是三种情况兼而有之,只是一个时间安排和实际需要的问题。把读书作为一种高雅的兴趣,把读书作为一种美好的追求,把读书作为一种实际的需要,不断地“充电”。所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工作间隙、节假日休息时间,潜心读书,不仅可以打发枯燥的时光、赶走寂寞,而且从中寻找到了快乐、丰富了知识、汲取了养分。

送书。“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这是爱迪生的名言。随着电子书籍的问世,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加之几经搬家,对存书的观念也有了改变。于是,对原有的书籍也来了一次次的“革命”,每一次的大清理,每一次的乔迁,我都把书反复折腾几遍,仔细核对是否一种书有精装本、普装本,如果有了精装本的就不留普装本。同时,看是否存有过时的书籍,如果确实没有保留价值的书籍就不留下了。这是一个原则。工具书不管什么版本。是否有重的,我都是要留下来的。所以,对一些闲置的书籍还是忍痛割爱地进行“易主”,该送人的就送人,多多派上用场,也是对爱迪生“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这句名言的一种感悟。对一些实在没有存放价值的书籍干脆该卖的就卖掉了。我的“书山”由原来的“山岭相连,层叠起伏”,逐渐地在一袋子一袋子的减少、一箱子一箱子的易主中所剩都是精品了。
写书。培根精辟地概括道“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读书要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做到学与用相结合。要切实把读书所学到的东西用到武装头脑、提升思想境界、掌握方法、科学指导工作上来。回想当年,自己当通讯报道员时有的稿子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国民兵》杂志、《东北民兵》杂志及省内电台报刊等,就是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得到的提高。撰写的《党委书记要善于弹钢琴》征文获得大军区政治部门三等奖。整理的多篇离退休老同志的回忆录均出版发行。连续多年承担地市级《年鉴》军事部分的撰稿工作,参与志书史料整理等也是一种锻炼。整理家族史料,撰写了纪念亲人的文章,印刷成册也是一种体验。开辟网络博客,赶赶时尚,动动脑,动动手,坚持写点文章,更是一种享受。书,需要一页页地写。只要天长日久,总会积水成潭。把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用不同的题材记录下来并汇集起来就是一本书,这也是一本写不完的书。
这就是我与书的故事。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