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心愿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心愿
浮影推出思绪,感恩寻找牵肠。帮扶贫困暖心房。稿纸泛黄犹唱。
彩照痴情倾诉,老屋期盼新装。山村致富有良方。留下满怀守望。
我认识小海,纯属偶然。
一次,我去一家公司办事,老板对正在计算机前忙着的小伙子说:“小海,把公司的企业画册拿给客人。”“好的!”小海是声到人到东西到。
“别看我们公司人不多,一个小海、一个大海。”老板半开玩笑地又说:“小海今年29岁,大海今年24岁,但论个头小海没有大海高,所以大家就习惯把个高的叫大海,把矮个的叫小海,呵呵!”“是啊,财源茂盛有客来,生意兴隆有俩海吗!老板你就等着发财吧!”我也诙谐地接着话茬应了一句。
我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小海——的确,1.5米多的小个子,又十分瘦小,剃个小平头,戴一副眼镜,着一身整洁的服装……我心想,这哪是快30岁的小伙子,简直就像一个小孩子,叫小海真是“名副其实”。
小海很机灵,思维敏捷,语气和缓,而办起事来又非常麻利。这是小海给我的初次印象。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
我后来几次去这家公司办事,小海都主动打招呼。有时,我们也唠上几句家常。
原来,小海的家在距离省城一百多里的山区,父亲、母亲都快60岁了,身体都很硬朗,留守在家种田,还种些木耳段。一个26岁的妹妹,也在外打工。2014年11月份,小海来到省城打工,一家人的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有一次,小海轻声跟我说:“老大哥,麻烦你一件事呗?”他用一种信任的目光看着我。
“什么事?”听小海告诉我:“那是快二十年的事情了,那时家里经济状况很差,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都10岁了才上学。多亏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给我们生活困难的同学捐了款、赠了学习用品……那个带队领导的名字我记着呢,论年纪应该是爷爷辈分了,我就想找一找他,可不知道他是省里的还是市里的,具体是哪个单位的。”
“那可就难办了。”我说。“要报雪中送炭之恩哪,你为什么现在想起找那位领导了?”我问。
小海说:“这不,现在生活好了,我原来在外地打工,现在来到了省城,就想找一找他,等找到了,我要……”
“你别着急,比如当年你们之间邮过信没有,有没有照片或其他的物品。”我对小海提示着。
“没邮过信,但家里还保存着当时的集体合影,还有几张有我的照片。”小海说后又补充:“但也看不出那位领导是什么单位的呀。”
“这样,等你什么时候回家把那些照片拿来,让我看看,帮你尽量找。”我看着小海说:“你再仔细想一想,还有什么能够参考的东西吗?”
“别的……对了,我家柜里还有几张当时他给我做练习用的办公废纸呢!”小海说。

“那你回家时一并带来,或许有什么发现。千万别忘了!”我对小海嘱咐着。
过了几天,小海跟我说,端午节他回家了,把物品都带来了,让我看一看。
摆在我面前的一共有四张彩色照片,其中一张是扶贫工作队的领导、村干部和四名受资助学生代表的集体合影,当年的校长、村干部有的已故、有的患有重病;有两张分别是那位领导与小海在学校门口和教室谈话的照片;另外一张是那位领导到小海家走访的照片。小海告诉我说,那位领导坐炕沿边上,炕席上炕的是白芸豆,站着的是他父亲,穿的黄色长袖衣服袖子都耍圈了,黑漆的小柜,后窗户玻璃坏了,后墙横着木板的被垛,纸糊的天棚掉下了一个角……我看着照片,这就是那个年代乡村里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我在基层工作过,太了解不过了。
从这几张照片看,小海要找的那位领导,看上去身材魁梧,圆脸庞,梳背头,前额略有拔顶,戴一副褐色框的眼镜,敞开的蓝色夹克衫,露出白衬衫、对襟红毛衫,蓝黑色的裤子……没有架子,和蔼可亲。尤其那位领导与小海在教室谈话的照片,端坐的小海,渴望的眼神,那位领导往前探下身子的细微举动,仿佛听到了一位慈祥的老人对幼小心灵的呼唤和启迪……
这四张照片,标记的日期是1997年7月17日。
小海从家里带来那位领导送给他练习用的三张A4办公废纸。空白面早已被小海写下了密密麻麻的笔记,那面当年打印的字迹有些模糊,大白天的不得不借助灯光,我反复看着。
这三张办公废纸,是“1999年度目标管理自检得分统计表”。其中在一条信息标题中标明了那位领导的职务,单位也就一下子明了了,因在信息采用栏标明省里采用,也就说明他是市里的。
我手里拿着这三张办公废纸:“小海,几张废纸想不到成了宝贝,你可真能留啊,在一般人手里或许早已没了踪影。”我对小海大加赞赏。
我给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打了电话,十几分钟电话打了回来。
当我把那位领导已于2002年辞世的消息告诉小海时,小海低下了头,沉默好久。小海抬起头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眼睛湿润了……
“要不是那位领导的扶贫资助,我或许一年级都念不完,……我还记得他当年嘱咐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把书念下去,一个人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是多么的可怕……我遇到了好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暖暖的!”小海喃喃地说。
“小海,是呀,那个年代虽然困难些,但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爱心,社会大家庭始终是温暖的!”我看着小海说。
小海,终于道出了埋藏心底的秘密——原来,他前几年跟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学习了针灸、推拿和按摩、修脚等技术,主要是因为自己身体弱,坚持保健强身。他本打算找到当年关怀他的那位领导,利用休息时间,给老人家定期地按按摩、修修脚,力所能及地来表达自己感恩的小小心愿。
好人已去,无以表达心愿的小海似乎感到有些遗憾。
“小海,老人家的在天之灵知道你的这份心思,也一定会很欣慰的!”“我给你一个建议,假如有可能的话,你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养老院给那里的老人按按摩、修修脚,也是一种爱的奉献、爱的承接、爱的表达啊!”“小海,你要把那份关怀、那份感恩,作为今后人生的动力,对得起家庭、对得起关心帮助你的好心人、对得起社会,那就是最好的表达!”小海连连点头称是。
逝者如斯夫。当年一位领导者的职务活动,温暖和感动了小海,好事好人,人们会永远记在心里。
祝愿小海扬起风帆,伴随伟大的中国梦,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