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温暖
作者: 张嘉禾(苏州教科院附中)

雪花仍在窗外纷纷漫舞,院子里早已成白茫茫的一片。这在北方的乡下已是十分常见,而对于我这个往在南方的小孩儿来说,却是很少领略到这大雪皑皑的北国风光。
时间渐渐地流逝,乡下的光阴里,就是这样的不断的上演着魅人景象。
这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时值寒假,爸爸妈妈送我到老家爷爷奶奶那儿小住几日,说是让我体验生活。
这天我们驾车在风雪里稳稳的穿行,像小船儿在水里自由游弋一般。路程虽不太远,从早上到中午才到达爷爷家。我肚中早已饥肠辘辘,感到空荡荡的了。这分明在告诉我,该打发它点儿东西了。爸爸去打理物什去了。我屁股还没坐热,就去厨房看看是不是有已经做好的吃食。
我推开了厨房门。厨房里暖烘烘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原来爷爷和奶奶正在忙不迭的造炊哩。爷爷在烧火,灶台里是熊熊的燃烧的火苗,铁锅里冒出浓浓的蒸汽。这些飘浮的乳白色汽雾似乎看见了我,便饶有活力地冲我而来,一股股、一团团飘绕在屋里,毫不客气地亲吻了我,像知道我是个小馋猫,跟我开玩笑似的。我的眼境的镜片上也被水汽蒙上了一层水珠,眼前一片的朦胧模糊。我抬起胳膊用棉服擦拭着镜片,眼前仍恍如隔世一般。
再睁眼,我才在白烟中看到了坐在灶台旁木桌边的母亲和奶奶。她们在忙着包饺子。妈妈应该是随我一起走进厨房的。她一定是看到奶奶在忙活,赶来帮忙的。其实,妈妈本也勤快。每次回来看望爷爷奶奶,她都会这样。她们正在水汽里熟练的包着饺子,那饺子一个个像企鹅似的从手里跳出来。她们一边包,口中还不停的交谈着,唠叨着,很有兴致。尽管聊的都是些家常琐屑,或是稀松平常的陈年旧事,但我听着也觉饶有兴趣。奶奶见到我进来,知道是要吃的来了,就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碗荷包蛋递给我,让我赶紧趁热吃了。我一会儿就把一碗鸡蛋吃个精光。
母亲招呼我赶紧替爷爷烧火。我爷爷说啥都不肯。他说我还不会烧,还说烧火怕给我的脸熏黑了。我知道,这分明是心疼我的托辞。我爷爷和奶奶就是这样的亲我。所以我也很亲他们。我借口说学学咋烧火,便坐在爷爷旁边,给爷爷递柴火。一撮一撮的棉花杆放进灶堂里,柴火噼噼啪啪作响,火苗更加旺盛,熊熊跳跃升腾,像是获得了什么似的兴奋喜悦。火光映红了爷爷的脸庞,和着他那喜祥的容颜,像一簇盛开的紫红菊花。
我一边不停的给爷爷递柴火,一边竖着耳朵听着奶奶和母亲海阔天空的高谈闊论。她们也自觉有趣,自得其乐,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我知道她们觉得现在阖家幸福,安康美满,无忧无愁的,和谐盛世里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心里当然甜蜜了。
在灶火口儿陪爷爷这一会儿,身上也觉得暖哄哄的。我觉得似乎不光是烧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奶奶和母亲说话的热火朝天气氛,以及爷爷奶奶待我的亲和爱。
柴火在焰中火中渐渐转变为更明亮的火炭,有些却炼成了块块锃亮锃亮的“钢坯”,像是还待“淬火”的样子。这就是越炼越纯净的缘故吧!窗户上也因热气而蒙上了一层雾,窗外的雪花也模糊了。
我忽然嗅到了饺子馅的浓香味儿。原来奶奶已把饺子下到了锅里了。我先前的饥饿因为鸡蛋的慰藉,也不那么的强烈了。但是那饺子的美味儿,仍然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母亲从锅中捞出饺子来,我递给了爷爷一碗,让奶奶端起了一碗,妈妈顺手递给我一碗,又端了一碗给爸爸。那玲珑剔透的精粉饺子,一个个都像翡翠做成的一般,不饿也能吃它一大碗。我们都端着饺子,在灶台边围着。吃着美味的饺子,感受着冬天里的暖意,温暖恣意涌进了我的心田。
其实,平凡的温暖,往往是最容易满足的,而住往又是最不易的,最可贵的,最值得珍惜的,最令人铭记的。
享受当下,享受平常,即是温暖。
指导老师: 胡守玉(河南南阳)
【作者简介】
张嘉禾,男,14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七(3班)学生,籍贯南阳市宛城区,爱好文学和历史,爱好阅读,曾在市、区作文竞赛中获奖。
(图文供稿:胡守玉)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