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上海金秋文学社是从副社长陈敬标将我的作品介绍到该群开始的。昨天参加该社散文创作研讨会,终于见到社长张谷平。副社长、著名知青作家丘保华赠送他最近出版的《我的母亲丁一》市委老干部、复旦大学校友吴振兴特签名赠送我一本《春天的足迹》新诗集。上海铁路局老局长张春新就坐在我的身旁。
出席这次研讨会的会员代表30多人以及来自江苏荷兰花海文学总社社长韦江荷先生等。研讨会由金秋文学社副社长丘保华主持,社长张谷平讲了话,着重谈了金秋散文集中的部分散文在艺术、情感、影响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价值,让与会者产生了共鸣。不少教授、专家纷纷发言,对散文形成的历史,写作与创作的关系,散文与时代,散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理想追求,倡导社会正能量以及红色文化的传承都作了充分深入的很好的阐述,发言踊跃,艺术气氛浓重。与会者表示既欢欣鼓舞又深受教育。
知名残疾人诗人和作家韦江荷先生不顾残疾从苏北赶到研讨会现场并作了题为《沉淀于岁月醇厚的酒》的发言。他对金秋散文集里的部分作品作了颇有见地的一一点评,深受与会人员的称赞和好评。
受疫情影响,原本早就准备举办的金秋散文作品研讨会无奈地一拖再拖。这次研讨会终于如期举行,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与会者普遍感到收益匪浅。由于时间受限,不少老师未能获得发言的机会,主办方表示,将把余下的研讨文稿一一收集起来在《金秋文学》杂志和《金秋文学报》上陆续编辑出版,让更多会员得到分享。
与会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研讨会。
上海金秋文学社成立于92年9.22,隶属于市老干部局老干部活动中心。最初10多人,目前在册200多人。原先是钟民、夏征农、陈沂等任名誉社长,文化名人杜宣、罗竹风、菡子、徐中玉任顾问。

建社初期,市里各区、各行各业的离退休干部来此逐梦文学,中期以后,这里逐渐发展成以社会各界退休人员为主的文学交流平台。本社出版物有一刊:金秋文学,一报:金秋文学报,一丛书:金秋文学丛书。

2023.3.15下午,在青松城香山厅,金秋文学社成功地研讨了《金秋散文选》的创作成就和意义。
参会者40余人(1 张谷平 2姚子明 3丘保华 4兰馨 5盛东克 6吴振兴 7张春新 8潘培坤 9范卫平 10盛文秀 11陈敬标 12查金鑫 13徐弘毅 14韦江荷 15吴健萍 16阎彩文 17赵慧珠 18朱盛镭 19金恒源20马小军21兰花花 22 仲伟民 23叶青 24 王志交 25 沈瑞明 26 庞 湍 27 朱泰来 28 李亚飞29王念朝 30 吴伟庆31林步亮 32 曲若 33

特邀嘉宾5人, 他们是老干部大学校刊编辑李君健、活动中心办公室主任沈凌、中作协 著名记者袁德礼 、上海笑口常开艺术团团长张履贵。

张谷平社长首先就“文选”中的几篇作品进行了精准评议,随后有潘培坤、张春新、吴振兴、金恒源、陆永兰、韦江荷、姚子明、徐宏毅、陈敬标、查金鑫等10余人等发言者对作家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激情洋溢的评析。

以下是我在研讨会的开场白:
大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散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致反映研讨成功,有助于提高散文写作水平。

总评水平高低,个中得失,主要听大家的评价。从文体上看,“散文”:非诗歌、小说、戏剧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散文选”中包括游记、回忆录、书评、随笔。本文选总体上接近于纪实文体。(缺小说)。
讨论的形式借用潘培坤书记的说法: 采取“本人自述、相互点评、专家会诊”等多种方法。

个人对作品的评论:(会议上未及发言)
第一部分:诗和远方。游记,属随笔类。我谈“诗和远方”理由,情、景、文化历史背景,比较见功力。
冯正平“青西郊野公园行”(布局)1纵向提了一下该公园的来

源 2横向的静态描写(例)3横向动态描写(春夏秋冬)4~作者主观代入(与朋友聊观感,点评池衫及各种鸟)这里有点散。结尾留了点遗憾(没有住宿)。

姚子明的“沁园秋”(命题作文)(金秋 秋天)太湖西山民宿 “沁水园”。大师写小景 即成民宿概念谈起 …不一样之处起意…近瞧 远观 仰视 俯瞰。 五块太湖石与红砖堆砌的(见26~7页)委婉的描述。

张春新的“波士顿自救记”(个人体验与背景介绍的结合)迷路了,最后借着“微露的塔尖”找到回家的路。

张谷平 “鹤唳千载有遗篇” (做功课)松江小昆山 一座小山,几个亭子 上海的根:松江/华亭 晋朝(1700年前)二陆草堂 有文武双全的陆机和他的《文赋》里面的文艺理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我查找: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 比较英国诗人的浪漫主义宣言:好诗一定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研讨会结束后,全体与会者进行了合影。大家期望另一场金秋诗歌作品研讨会在4月能早早举行。
以下是著名肢残作家、江苏荷兰花海文学总社长韦江荷发表专题点评。

沉淀于岁月醇厚的酒
韦江荷
在今年二月上旬,我收到陈敬标先生寄来的两本沉甸甸的书籍,一本为《金秋散文选》、一本为《金秋诗歌选》。这两本书精心收录的诗文,穿越时空三十载。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夜深人静最利于阅读的好时光,花了十余天采取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读毕了这两本书。

在这里,我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向已成立三十周年的金秋文学社致以最衷心的祝贺,同时有幸从书本中感知到在现实中的相遇、相见、相逢,感到莫大的荣幸;在这里,我想真真切切感受一种海纳百川的海派艺术的精髓,虔诚地接受艺术的薰染、艺术的陶冶、艺术的魅力,并向先生、前辈和大师们好好学习;在这里,在这个极富艺术的浓浓氛围里,以朝圣之态,谈一谈对两本书的阅读体会,并谨向已故和在世的各位前辈致敬。

就《金秋散文选》而言,其实我想说的话都让张谷平先生给说完了。而且当我打开书的扉页,我的眼前一亮,序言的标题确实起得很诗意《品读岁月的温柔之光》。从我在书中的阅读感受,张先生基本概括了全书的内含和外延,书中的基本要义和丰富内容。大散文大开大阖,小散文精致典雅,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涉及的主题与内容广泛且丰富多彩。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傅家驹的《巧手慧心》、姚子明的《沁园秋》、张春新的《波士顿的自救记》、丘保华的《我的读书》、陆振声的《公道河水悠悠》、陈敬标的《鱼儿离不开水》等等。这些散文有的短而不赘,有的信息容量大,譬如丘保华的《我的读书》就归于后一类。当然,还有很多老师的作品也给我留下了不泯印象,像兰馨、潘培坤、朱泰来等等老师的作品。这些散文无论从形似、神似、散而不乱、美与精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应该具有的鲜明特点。

谈了点散文,不能不谈点诗歌,对于诗歌的创作我已痴迷了40多载。从《金秋诗歌选》入选的诗歌来看,也基本传承了言志、咏叹、表达和表现。题材广泛,很好地反映了如火如荼的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诗人们没有置身于世外桃园,甘于寂寞,孤守地球边缘,而是积极参与始终饱含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对青春的依恋,生命的躁动,精神气象的风景这方独好。

我读这些诗仿佛就是喝上了一杯杯已经岁月沉淀而愈发醇厚的美酒,独享一份沉醉。
姚子明先生开明宗义说:“ 新诗,是文学皇冠上最古老的璀璨明珠”,我很赞同这一观点。

我欣喜地看到在各类体裁的作品里,无论是古体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贴进于生活,贴进于人民。抒情主体有思索、有哲理,有旷达,有灵动,对火热生活持续生长,对青春的依恋,表现了强烈的生命价值生命意义以及蔚为壮观的精神气象,所有这些优秀诗篇,都让我的心灵不能不为之怦然而动。

这些让我走心的诗人老师就有像瞿若、潘培坤、张春新、刘桂荃、徐慧敏、兰馨、刘希平、许国江、莫林、陈敬标等等。

随着数字文化信息文化加速发展,做一个诗人很容易,但做一个真正的诗人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新诗写作尤其注重诗的语境诗境,诗的意象、意蕴、隐喻和张力。现在我常为自己的白话诗、口水诗、大路货诗而苦恼汗颜。因此,我试图尝试各种写诗的方式,力求超越自己超越别人。

今天在座的都是我学习的老师、标杆和旗帜。我相信通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学习交流机会,我会收益匪浅收获很多。刚才我听到不少老师颇有见地的谈诗论道,因时间关系我也无须在这里赘舌。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前辈各位给我带来的好作品,让我感受多多体会多多,这更利于我今后的不断的创作实践不断的创作进步。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