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一篇特刊诞生的始末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一篇特刊诞生的始末
裁剪平摊报纸,凝思提炼新标。一时无助惹心焦。雾散云开悟道。
奋笔疾书欣慰,特刊采用相邀。耕耘亮彩展风骚。初始飞出响炮。
人们都不会忘记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将“神舟”五号航天英雄杨利伟成功送上太空,历时21小时、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的那举国欢腾、世人瞩目的时刻。
在分享幸福与喜悦中,《哈尔滨日报》也让我收获了工作上的一篇政务信息特刊的厚重成果。
我在山东省政府驻哈办事机构负责日常政务信息收集、编辑和报送工作。那时,还没有网络,仅有一台电脑供日常打字和连接专网用,政务信息的主要来源靠的就是订阅《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当地报纸获取。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后,《哈尔滨日报》做了连续报道。为了能够及时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一连几天,我常下楼去收发室取当日的《哈尔滨日报》,认真阅读后,把“神舟”五号的相关报道剪裁下来。
在这些《哈尔滨日报》剪裁中,有“四项技术确保宇航员生命安全”的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出一套“故障诊断”系统保证飞船出现重大故障时宇航员可及时脱离危险,哈飞集团研制的逃逸阻尼器控制逃逸舱翼打开速度,第49所配套的全程监控宇航员生命指标的传感器,第49所配套执行地面指令打开一级伞的伞压传感器;有“构件减重十余公斤,承重不逊色铝合金——哈玻璃钢研究院研制复合材料为飞船减负”的报道;有“‘神舟’飞船上的传感器出自49研究所”的报道;有“两千只电子元器件把守电源重要关口——哈晶体管厂产品确保万无一失”的报道;有“即使撕碎了粘接物也撕不开胶粘部分——黑龙江省石化院胶粘剂将部件粘牢”的报道;有“座椅头盔用料特殊超塑板材性能优良——东轻向飞船提供大部分铝合金材料”的报道;有“进入太空必经之旅,地面上的‘小太空’——哈工大承担‘神舟’最大子项”的报道;有“哈工大人与神舟飞船结缘”的报道;还有一张“哈市为‘神舟’配套单位及项目一览表”等。
10月17日下午,我把这些大小不一矩形的报纸剪裁摆在办公桌上,看着翔实的资料,嘴里自言自语地叨咕着:“这么好的素材,应该从哪个角度来编报呢?!”突然,我的眼前一亮,感觉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认识上的飞跃。
于是,以《哈尔滨鲜为人知的高科技助推‘神五’飞天》为题,写下了导语:“哈尔滨有着全国闻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人才实力雄厚,高科技项目领先,高科技成果尖端。‘神五’飞天揭秘了哈尔滨鲜为人知的高科技。从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到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飞船技术的国家。哈尔滨科技人员为‘神舟’系列飞船研制、发射和‘921’工程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1月正式启动并由此命名为‘921’工程。在包括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的7大系统中,载人飞船是核心。在‘神舟’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9研究所、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黑龙江省石油化学研究院、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晶体管厂7家单位承担了相关技术及材料配套任务,在飞船的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3个舱段及‘神五’新设的逃逸舱各个组成部分,配套部件从指甲大小的传感器到庞大的船体部件,全部做到了万无一失。”然后,根据剪裁的报纸,简洁明了地一一介绍了相关情况,提出了值得借鉴的建议。
为了保证政务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加班打字校对后连夜上报,上级有关部门编发了特刊。这是数量极少的政务信息的最高等级成果。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件事,对《哈尔滨日报》仍是感激满怀。同时,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要只看表面,要看其本质的这一道理。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