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微斋壬寅新诗近作
王端诚
颜色
柳条青青是春的颜色
绿了田畴 翠了枝叶
惹得万紫千红不忍别
赤日炎炎是夏的颜色
烤了山河 热了昼夜
炼出耐温筋骨硬如铁
稻谷黄黄是秋的颜色
酬了勤劳 结了诗社
看那金菊凌霜呈笑靥
白雪皑皑是冬的颜色
衬了红梅 伴了明月
历尽严寒又是春时节
佛言色即是空空即色
原来心不空时色难灭
〔附〕微斋壬寅诗论选
微斋海棠对话录节选之四(完)(2022/05/04.重庆艺真斋画廊)
海棠:今天发布的新书是商籁体,请教老师何为商籁?可以介绍一下这本书吗?
微斋:“商籁”一词是西欧十四行体诗的音译,它于十四世纪兴起于意大利,代表诗人是彼得拉克,后传入英国,经莎士比亚等人的发展,又传到德、俄等国,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抒情诗体。意体为4433,英体为4442,又有变体33332。我国自五四后不久即开始引进,近百年作者不断。(举例略)这种诗体的创作理念及结构布局与我国的七言律诗相近。它十四行的含量与汉语文言八句的含量大致相当,诗意起承转合,卒章显志等亦是律诗的常用手法。所以,我喜欢并习惯于用此体。我的十四行,体式结构来自西欧异域 , 文字声律来自中土华夏,意境神韵来自风骚唐宋, 内涵主旨来自个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是否做到这些,今天就请诸君检验!
海棠:谢谢老师的指教,使我获益良多!今天就聊到这里,下次再谈!辛苦老师了!
微斋:不客气! (完)
27、微斋壬寅新诗近作
王端诚
人与艺术
拿块石头去掉多余的
一件雕塑品就完成了
翻开字典选取必需的
一篇诗或文就完成了
知道了什么是多余的
你就是一个雕塑家了
懂得了什么是必需的
你就是一个文学家了
知道了只说应该说的
你就是语言艺术家了
懂得了不做不该做的
你就是行为艺术家了
用该与不该取决行止
就掌握为人的艺术了
〔附〕微斋近年诗论选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诗学》2021年第 15辑载
当代汉语诗坛生态略探
(节选1)
诗歌,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系统艺术工程。它使用富有音乐性的雅化语言,将人心灵深处最微妙的感情或感受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受众心理的共鸣,并得到令人愉悦的审美享受。它必须是外在形体特征与内在情愫意蕴有机融汇组合而成的审美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外形是它的躯体,内涵是它的灵魂。躯体因灵魂而获有生命,灵魂赖躯体而得以显现。要探究它的灵魂,首先就要从外表上判断它是否是具有诗歌的躯体。如果此物不具备诗的外貌体征,那探究它的灵魂就是无的放矢了。所以,只有对诗之为诗的体貌特征进行认证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去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因为,没有这第一步的认证,便无法找准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目标。
它的形体特征不管如何进展演变,总是与音韵、节奏以及与此相关的限字限句对仗等句式句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到唐宋竟已达炉火纯青之化境。及至现代白话新诗,它的具体格律虽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但建设决不能离开古今咸同的诗艺总体原则。就新诗而言,除音韵节奏外,还有一个句型、行式的问题都待同时予以规范。我们不能否定诗歌首先必备的这些外形特征,否定了它也就否定了诗。
28、微斋壬寅新诗近作
王端诚
缘
那年此处初逢注目
注目那年正在此处
似春水 如秋露
只道当时误
天涯几度曾经相顾
相顾天涯已是几度
倚茶盏 伴诗书
只把闲情诉
平生遭际旅途相与
相与平生风雨旅途
是落霞 是孤鹜
只辨来时路
天道有因岂会无缘
世事无常自然有律
〔附〕微斋近年诗论选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诗学》2021年第 15辑载
当代汉语诗坛生态略探
(节选2)
诗既然是具有音乐性这个形体特征,格律(包括严格的经书面规范的和此前宽松的由约定俗成的)便是其音乐性的根本保证。前清翰林院检讨、民国清史馆王壬秋馆长有云:“诗主性情,必有格律。不容驰骋放肆,雕琢更无论矣。”为确保“性情”这一内在意蕴的充分显现,必需要有“格律”这一外在形式的支持。否则,听任语言“驰骋放肆”或随意“雕琢”,那就不再是诗了。近体律诗及古风词曲等,恃格律同行,保持着鲜明的文体特征,在古典诗歌时期一直健康地向前运行着。可当白话新诗诞生后,诗的外在形体特征这个本无问题的问题却成为了问题。
新诗虽年仅百龄,尚属青春,而情况却比较复杂。它既不受文言格律的约束,又没有新建格律的规范。于是“自由”起来,往往越过文体边界,误入散文领域,成为诗其名而文其实的作品(其中不乏佳作);或又有散文(其中不少美文)经过分行便免签入境,也自号“诗歌”。这种现象,不利于新诗原生态的维护和发展,更不利于诗歌独立文体的生存和传承。
诗歌和散文都有各自的规矩,诗歌的规矩就是语言的音韵节奏与句式的有机排列,是不能“自由”的。
因此,“自由诗”或曰“自由体诗”的称谓,是违反科学规律与文学理念的一个伪命题。此名一出,便点亮了通往歧途的绿灯!前方到达站必然是“散文化”,由此而驶向“非诗化”,诗的终点站也就到了!哪里还能去奢谈什么“诗和远方”?
百年新文学史的惊天误会就是:
错把散文当诗歌!
29、微斋壬寅新诗近作
王端诚
围城
被困在火热围城之中
接待偷渡进来的清风
报道说夏末秋声已起
正啼鸣在野外的林中
被困在围城火热之中
幸举头三尺便是天空
告诉说云边有星相望
闪烁在万里银河系中
风潜入围城热浪之中
不断报道着秋的行踪
有上天注视人间一切
遣星星飞落爱的心中
心与星就要冲破围城
秋即将攻入围城之中
〔附〕微斋近年诗论选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诗学》2021年第 15辑载
当代汉语诗坛生态略探
(节选3)
新诗百年的前半期中,不少深受古典诗艺熏陶的诗人如刘半农、汪静之、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戴望舒……等等前辈写诗,并没有排斥且顺应音韵节奏將早已韵律化的情感构建成美丽的诗行,这才在新诗史上留下了那么多精彩的传世之作。
…………
新诗就是新诗,如前述它是以现代汉语(经雅化的口语)为载体的诗歌,其音韵句式只有自发约定俗成与新建严格规范之区别。
鉴于长期使用的专指术语“新诗”一词容易与“新写的诗”产生歧义,加之经过百年现在已然不“新”了,因此,我到赞成有的学者提出使用的“现代汉诗”这个称呼代指“新诗”其名。只有这个属于白话体系的“现代汉诗”,才可能与属于文言体系的“传统诗词”相并列!
现代汉诗同传统诗词一道,构成了20~21世纪汉语诗坛的二元化格局。
考虑到当前汉语诗歌的生态环境,呈现的是吟坛双峰并峙的状态!故曰:
没有诗歌三国之鼎立,只有诗体二元之并存!
30、微斋壬寅新诗近作
王端诚
倚窗
青年时倚窗遐想
想了梦境
想了远方
想得个心花怒放
中年时倚窗遥望
望了人去
望了路长
望来是辗转奔忙
老年时倚窗吟赏
吟了秋菊
赏了月光
叹风雨又误重阳
微斋中朝夕倚窗
看愉悦抚慰感伤
〔附〕微斋近年诗论选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诗学》2021年第 15辑载
当代汉语诗坛生态略探
(节选4 完)
现代汉诗面临存亡绝续的紧要关头,若听任其无序发展,其恶果有三:
一曰诗意的淡薄和削减。应该说,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诗意,汉文化尤其如此。古来举凡歌舞、乐曲、戏剧、绘画,乃至建筑、园艺,皆离不开诗词楹联。散文、小说更不待言,它们根据自身的特征借用诗意以增添其作品的神韵情趣;而诗歌本身,却是以自身特征使诗意这个中心灵魂得以显现。当诗歌散文化后,意境、意象的表现失去了音律的伴奏而乏味而淡化而消减。诗意在散文及其它艺术中是珍贵的他山之石,而诗歌自己离开它就失去镇山之宝了。
二曰审美的缺位和消失。一切艺术要引人共鸣,使人愉悦,皆须具备审美功能。即使强调它们的教化功能,也需借审美以体现。人们读诗,首先不是想知道什么,懂得什么,而是什么使他们感动,什么使他们愉快。可以设想,当人们读到那些或无腔无调或隐晦生涩或平淡无奇的毫无美感的句子时,他们还会对这种“诗歌”有什么好感?
三曰文体的弱势和衰亡。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诗歌作为文学的一个种属,它在艺术与文学的共性之下,必然有与其他文学种属不同的个性。上文所述的诗歌个性特征,在废弃音韵节奏后与散文无异,也就逐渐失去文体的独立。从属于散文的诗歌是弱势种族,它必将在散文化向非诗化进军的征途中走向衰亡。我们的下一代或数代,当他们翻开未来编撰的的文学史时,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某某时期的诗歌》这一章?
一个民族万万不可以没有诗歌!
丢失诗歌的代价将是换来愚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