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是这样炼成的(小说连载之十七)
杨浩然.偶然著
十七、无论多少,一口吞下
鞭炮一响,二建肉联厂的牌子就挂上了。县里对这块牌子很重视,派了副县长、建设局长、扶贫办主任和农行行长来剪彩。
自打粮价飞涨后,全县老百姓的养猪积极性一落千丈,都急于让猪出栏。而县肉联厂冷库,早在危机爆发前就装满了。虽然毛猪价格一跌再跌,已从每斤两块多跌至一元左右了,但,县肉联厂干瞪眼。因此,县里对二建肉联厂寄予了厚望,只要解决好卖猪难问题,要政策给政策,要资金给资金。
这次,扶贫办主任很大方。一出手,就拨了百万扶贫款。农行行长更大方,需要多少给多少。
臭子洋洋得意,千恩万谢。而织女则偷着乐,什么话也没说。酒席快结束时,才发了一句言,是冲农行行长的:“张行长,您打算给我拨几个人?”
“俩够不够?”行长问。
“至少六个。”织女说“俩,仅够我用。四支下乡收猪队,一支起码配一个开存单。”
“没问题,下午就让他们来报道。”行长一口应道。
老百姓养猪,不仅仅为了攒粪,更想多卖些钱。银行存款难,收猪开存单事半功倍。故,张行长才如此大方。
织女办事果敢。年轻时,一盯上牛郎就不撒把了。在单位,她呼风唤雨,比厂长都牛。难怪厂子一外包,人家就不敢用了,怕她指手画脚当家。
而我们伟大的臭子同志,却偏偏看中了她这一点。一上来,就把大权拱手相让。弄得左膀右臂们不理解,而织女呢,很感动。
织女是个狠角儿,仗着库房大、资金足,一口气把全县三十万头猪划拉了个干净。从此,千年养猪大县的美名,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其实,你不收,老百姓也杀。他们不会去做赔本的买卖。
一交腊月,猪肉开始涨价。一下从每斤两元蹿到了四元。快过年了,谁不买个十斤八斤的?县肉联厂一看机会来了,便大张旗鼓的开仓放肉了。
“咱也卖吧。”老牛提议“钱到了手,才叫钱。卖掉能赚半个亿了,不少了。”
臭子摆了摆手:“咱不搞恶性竞争,先让县肉联厂吃饱再说。”
“对,估计还涨。”织女说“爬不上五块,不卖。”
这俩货,一个比一个贪!老牛心里这么想,但没敢说。
一过腊八,又一轮飞涨,肉价每斤直逼七元:“开仓,卖。”臭子一声令下,上亿光洋轻松入袋。
年终发奖,左膀右臂每人十万。轮到织女时,臭子说:“你也十万,另送两把钥匙。”说着,将十万现金和两把钥匙交给了织女。
现金,大家都熟悉。但对车钥匙、房钥匙却很陌生。全县企业多如牛毛,也就臭子敢这么做。
奖太重,织女不敢接。臭子一看织女不给面子,一下就火了:“没出息,区区几十万都不敢接。那我给你一百万。再不接,一千万。”
“别别,我接。”织女接过钥匙,深深的鞠了一躬。
“咱也不搞什么仪式。今后,谁贡献大奖谁。不能只讲脱贫致富,要向金山银山看齐。”臭子慷慨激昂:“危机面前,大家发扬捡破烂、抢鸡肋精神,使二建没伤元气,功不可没,每人再奖十斤肉、一套下货。过年时,大伙儿给我可劲地吃。吃饱了长劲,明年好干活儿。”
年终总结会,简洁明了,一锤定音。音过良久,大伙儿才想起了鼓掌。掌,一鼓起来,就停不住了。热烈地掌声冲出门外,惊飞了一院家雀。
